悟空的輪盤施法?時代周報記者 趙天琦 發自廣州,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悟空的輪盤施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時代周報記者 趙天琦 發自廣州
成為現象的科幻小說《三體》把人們的視線引向了浩瀚神秘的宇宙。而這本小說的作者劉慈欣在不久前,前往西北大漠參加一場頗具神秘感的活動——觀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發射。
12月17日8時12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由長征二号丁運載火箭成功送上太空。在衛星“悟空”升空後的第7天,第一批科學數據成功下傳至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科學任務大廳。
目前,“悟空”正在距離地面約500千米的軌道上以平均94分鐘一圈的速度圍繞地球飛快運轉着,它在太空的主要任務是尋找和研究暗物質粒子這個神秘的存在。按計劃,“悟空”還要在太空中待上3年多的時間。
看不見的暗物質
随着科學的進步,人類對于世界的認知也在不斷完善。但如果說,在浩渺的宇宙中,人類可見的物質還不到宇宙總物質量的5%,相信一定會有人對此感到懷疑。
那剩下的95%看不見的物質又是什麼?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關于暗物質是否存在最早隻是源于理論上的推測。1915年,愛因斯坦根據相對論提出,宇宙是有限封閉的,而宇宙的形狀則取決于宇宙質量的多少。根據他的計算,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必須達到5×10 的負30次方克/立方厘米。但迄今為止可觀測到的宇宙的密度,卻比這個值小100倍。也就是說,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失蹤”了,科學家便将這種“失蹤”的物質叫“暗物質”。
歐洲航天局于2009年發射的衛星探測器“普朗克”探測到的最新數據顯示,組成星系和恒星的正常物質隻占了整個宇宙質量的4.9%,而暗物質和暗能量所占的比例則分别為26.8%和68.3%。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暗物質的存在已被科學界廣泛接受,但證實暗物質真正存在的工作卻一直懸而未決。尋找暗物質,成了“悟空”最緊要的任務。
“悟空”的裝備
“據說……我的名字還沒定下來……好忐忑!”12月2日,“悟空”在它擁有1萬多名粉絲的微博上這樣“寫”道。
“悟空”的名字是在正式發射的前一天的下午才正式确定下來,這也延續了以神話形象命名科學衛星的傳統。在字面上來看,“悟空”便有領悟太空的意思,與此同時,神話中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也正與衛星“悟空”的探測屬性相契合。
“悟空”是第一顆完全由中國科學院系統研制、生産的衛星。從2011年立項到正式發射成功,科學家們花費四年多的時間,隻為錘煉出一個體積小、重量輕、功能強的衛星。
實際上,它隻有一張辦公桌大小,重1850公斤。其中衛星平台的重量僅為440公斤,卻載荷起1410公斤重的四大探測器——從頂部到底部依次為:塑閃陣列探測器、矽陣列探測器、BGO量能器、中子探測器。
負載着這四大探測器,“悟空”的主要目标有三個:尋找和研究暗物質、探索宇宙射線起源以及在伽瑪天文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悟空”将通過它的火眼金睛每天觀測約500萬個高能粒子,并将16G的數據每天傳回交給由100多人組成的地面科學家團隊。
劉慈欣在觀看“悟空”升空之後,撰文寫道:“從我作為一名科幻作家的角度看,航天事業應該分為兩大類:立足大地,仰望星空。”在他看來,“悟空”的發射成功标志着我國航天事業終于從“立足大地”進入了“仰望星空”的時代。
據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介紹,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系列衛星工程的首發衛星。除了“悟空”之外,這一系列衛星工程還包括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号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另外三個衛星也将會在近期陸續發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