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甯七年(1074),作者推行的新法受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他本人也積勞成疾。因此多次請求皇帝解除其宰相職務,終獲批準,并讓他到江甯(今江蘇南京市)府做地方官。這詩即其赴任途經瓜洲時所作。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停船靠岸的意思。瓜洲,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南,大運河于此注入長江。從當時的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透迤行來,一路餐風宿露,辛苦自不待言。現在終于來到這長江之濱的瓜洲了。舉目遠眺,雄踞在長江對岸的,是憑山臨水的江南重鎮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它是這漫長旅途的重要轉折處。
奔騰的長江,滾滾東去,是它惹起了這位詩人的無限情思吧,“京口瓜洲一水間”仿佛脫口而出。詩句看似平淡,但我們從作者視覺中的這種兩地咫尺之感,看到的是他那喜悅、急迫的心情。
原來王安石雖祖籍江西,但其父在江甯做官,死後葬在那裡,子孫們就以江甯為家了。而京口,從東晉、南朝時就被視為當時的首都建康(即江甯)的北方門戶。現在既然大門在望,江甯也就不遠了。拳拳遊子之心,使作者繼續吟道:“鐘山隻隔數重山。”意即過了京口的話,離鐘山,也就那麼幾重山的路了。
鐘山,即紫金山,在江甯城東,此代指江甯。開頭這兩句詩,使我們看到作者雖身在瓜洲,但他的思緒卻像奔馳的駿馬,早已經跨過長江,躍過重山而直奔那多少次夢回萦繞的家鄉——江甯了。這種愈近愈急的遊子心情,被作者巧妙地溶化于“一水間”、“數重山”的詩句之中了。
當詩人收住思路而巡視令他神往的對岸時,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千古絕唱,使人們仿佛看到:多情的春風給江南大地輕輕地披上一襲碧綠的春裝,顯示出一片盎然的生機。詩句中的“綠”,是形容詞作動詞用,給人一種春天莅臨、大地複蘇的動感。據說作者當時曾用“到”、“過”、“入”、“滿”,等十多字,最後才定為“綠”字,使詩更具有鮮明色彩和形象感。
作者行經的北方,或許還是一片蕭索吧。所以江南的明媚春色更加吸引着他。“明月何時照我還?”是詩人由衷的感歎。王安石少時随父居住江甯,以後宦海沉浮、曆經滄桑。現在倦鳥歸林。“還”字可謂最後點題。什麼時候沐浴着家鄉明月的清晖,與親人們共話衷腸呢?這是十分令詩人神往和引起遐思的。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