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西遊2長安廟會圖文征集#
一碗清湯詩一篇,竈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争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竈,隻雞鬥酒定膰吾。
農曆臘月二十三為祭竈節,民間又稱″過小年″。有一首年節歌說得很具體: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買年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親友。
由此看來,我國的春節大戲,從農曆臘月二十三就拉開了序幕。過去民間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府在臘月二十三這天祭竈、一般百姓在臘月二十四這天祭竈、靠擺渡和打魚為生的人家在臘月二十五這天祭竈。
祭竈,在我國民間是一項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過去的鄉村,家家戶戶的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的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地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龛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象。沒有竈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竈王神象直接貼在竈邊牆上的。有的神象隻畫竈王爺一人,有的側面畫一男一女或一男兩女,女神被稱為″竈王奶奶″。竈王爺像上大都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最主要的風俗是祭竈。《中華全國風俗志》對祭竈的記載:″舊曆臘月二十三,俗謂小年節。是晚,各村各戶無不祀竈神者,名曰祭竈。祭時用香五根,黃表紙三張,小蠟一對,名曰竈蠟。燒餅二枚,名曰竈火燒。牙饧一塊,名曰竈糖。雄雞一隻,名曰竈馬。芊草節少許,糧食五種,清水一盂,謂之馬草,用以飼竈馬者。預買新竈神一張,張貼竈前,謂之換新衣。随常黃紙馬兩張,約方寸許,亦名之曰竈馬。一張粘于竈神額上,意為迎竈神回宮之馬,于元旦黎時焚化,其它一張即當日随香表焚化,意為送竈神升天之馬。
祭竈神,也叫送竈君,或者叫送竈王爺升天,多是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向竈王爺敬香,并擺上供品,這類供品又甜又黏,意思是竈神吃了後,嘴就被粘住了,顧不上說話,免生是非,就是說話也是嘴甜點,好話多說,不好話不說。供品中還要擺上幾個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竈王爺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然後将秫稭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堆在竈前,意思是給竈王爺準備行程的坐騎和草料。祭拜之後,便将竈王爺的神像揭下,同紙馬、草料一起放入竈中點燃,此時一家人也燒邊口中念念有詞:
竈王爺,本姓張。騎着馬,跨着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由此看來,民間對祭竈神活動極為重視。此外,中國古代還有"女不祭竈″的說法,祭竈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
有一個幽默的故事:說過去有一位秀才,他對竈王爺既不信任也不恭順。有一年,秀才趕考落榜,因家境貧寒,隻好沿街乞讨,以賣字為生。臘月二十三這天,因無錢買東西祭竈,他一氣之下揮筆寫下一首詩,給竈王爺燒了。詩是這樣寫的:
一匹黑馬一枝鞭,我趕竈王早升天。
玉帝要問人間事,為何文章不值錢?
竈王爺餓着肚子被趕上了天宮,就立馬向玉皇大帝禀報了窮秀才的詩,想請玉帝懲冶秀才。玉帝聽後不但沒生氣,反而被詩所感動,說這位秀才說了真話,并批評竈王報喜不報憂,同時,玉帝回詩一首,讓竈王轉給秀才。詩是這麼寫的:
竈王受賄把我騙,唯有秀才敢直言。
玉帝問了人間事,從此文章應值錢。
據說,從此以後,文人開始受到尊重,文章也變得值錢了。
祭竈神受重視的另一個原因是與過年有着密切的關系,因為臘月二十三距過大年隻有一周的時間。俗傳在除夕的夜晚,竈王爺便帶着這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福,與其它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竈王爺被任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它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升天,隻有竈王爺會長久留在人家的廚房裡。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竈王爺來說叫做″接竈″。接竈一般是在除夕,儀式也比較簡單,到時隻要換上新竈燈,在竈王爺的畫像前燃香就好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