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90年代掀起 “國學熱”後,從業企業已突破4000家,秦漢胡同、童學館、小夫子國學、彙賢雅等應運而生,而我們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是面對晦澀難懂的論語、文言文,如果沒有專業老師引導,孩子可以讀懂嗎?
2017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在各個教育階段貫徹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幼兒、中小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一時間,穿上漢服,捧起《論語》、《弟子規》的國學培訓班、國學夏令營,受到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們的追捧,掀起了一陣“國學熱”。
據悉,目前,全國經營範圍包含國學教育的相關企業已達到4000餘家。照此測算,保守估計我國兒童國學教育市場規模達135億元。當“國學熱”吹進了少兒培訓機構後,又是番什麼景象?當下的國學教育培訓市場又是怎麼樣的?未來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據光明日報報道,某國學培訓機構,自編教材,課程售價高達10萬元,同時在該機構接受國學培訓的大多是小學生。曾老師坦言,“年齡在三歲半以上,孩子即可報名參加國學課程。”她建議,“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性格特征,選擇相應課程,剛上學的孩子比較好動,可挑選一些規矩類的課程如《三字經》《弟子規》。先做靜定訓練,培養注意力,再進行經典誦讀和說文解字的教學。”
據了解,該機構的培訓費價格驚人:個人單學科包含80個課時,售價11800元;多學科的親子課堂收費近4萬元;一個VIP課程,售價100640元。随着暑假來臨,報名人數正在持續增多。對于孩子學習國學是否有幫助?一家長表示,“總體感覺滿意,孩子會背很多古文了。”
而另一位于媽媽曾表示:“因為我們孩子現在讀初中,馬上就會進入高中,高中的時候國學是好像(所占的)分數也有那麼高,就是想把他的語文成績提升一下。”
雖然大部分家長送孩子學習國學的目的是提高分數,間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但國學是什麼?想到聲律啟蒙裡的“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這難道就是國學?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片面的想法,但其實基于傳統文化的國學包涵的範圍很廣,其中就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學,中國傳統醫學,中國傳統工藝,中國傳統廚藝等。但往往人們會把以上類似于醫學、工藝等東西撇去不管,最後國學逐漸變成了窄化的概念。
簡而言之,國學代表了中國傳統思想,其中包括經史子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等。在國學概念趨于窄化的情況下,面對幼兒及青少年階段的少兒市場出現了三類走向,第一類是以國學經典為主導的兒童啟蒙教育;第二類是以寓教于樂為主的素質化教育;第三類是以回歸傳統的禮儀教育。
随着,少兒培訓市場的火熱帶動了其細分領域的發展,據沙利文數據統計,2014年至2018年,中國少兒培訓行業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5.1%,中國少兒培訓行業市場規模呈現穩步上漲的發展趨勢。少兒雙語、藝術培訓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逐漸降低,集中在細分市場的競争導緻産品同質化嚴重,因此,少兒培訓行業供給端不斷追求新型的辦學特色,在弘揚傳統文化成為流行趨勢的教育環境下,國學得到了較多關注。并且,伴随少兒國學教育目标群體的持續擴容,中國少兒國學行業市場規模将有望持續上升。
随着政策和市場的雙重利好,國學教育市場開始呈增長趨勢發展并成為教育培訓領域熱點;一些國學培訓以直營、加盟慢慢聚集大城市、落空小城市。
比如2017年新三闆挂牌的童學文化,創立于2004年,主要面向 3-12 歲的幼少兒階段的兒童,提供專業、科學的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兒童教育培訓服務及配套産品,在提供中文教育和國學啟蒙的基礎上,業務模式以“國學 ”素質教育(含幼兒園服務)。
目前,覆蓋全國150餘座大中城市,建有近200家國學教育基地。除此之外,童學文化以以宣傳國學文化、展現兒童國學風采為主題的大型公益活動少兒國學秀風采展演活動(簡稱:童學秀)。目前,童學秀從2014到2018已開辦五屆。
童學文化2018年半年報顯示:童學文化營業收入為1788.97萬元, 同比增長20.07%, 歸屬于挂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29.49萬元, 同比減少20.79%。報告期内,在信息平台建設上,升級了在線版學員素質評估系統 App、新開發童小萌預複習機器人内容平台、推出童學館系列課件的系統升級計劃。
童學文化屬于“重資産”運營模式。要想有收入,就必須開館,就必須開門迎“孩”,就必須配備包括“館長、教師、顧問”等人員。對于加盟費而言,據安心加盟網數據顯示,開一家童學館加盟店大約需要18.1萬,但不同城市和地段,費用有所差别。
除了童學文化,在行業競争激烈的情況下,目前,國學教育培訓細分行業部分競争情況還包括以王财貴為代表的讀經班;以小夫子為代表的針對中國傳統書籍的重新彙編及少量開發,小夫子國學館是面向3-15歲少兒的國學教育機構,目前在全國已有800多家授權合作校;以彙賢雅為代表的師資班、成人班;以秦漢胡同為代表的國藝類特長、興趣班;全日制私塾;國學幼兒園;以學而第一為代表的國學機等産品。
對于培訓行業而言,主要在孩子的教育經費和時間上存競争關系,第一是單純生源競争,以金寶貝為代表的早教;第二是以東學堂為代表的小學語文培訓機構,據悉,2018年8月,學而思旗下樂加樂英語、東學堂語文,母公司好未來旗下樂未來分别整合為學而思英語、學而思語文、學而思國際。
要知道國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數千年的積澱,不少國人打開心智都是從國學啟蒙開始的,國學從娃娃抓起本是應有之義。但市面上,讓我們看到衆多僞國學班,有的被剪輯成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而且人們跟風報名,除此之外,兒童國學教育還面臨哪些發展難題?
1、行業整體利潤率低、市場集中度低
作為教育培訓行業細分市場之一的國學教育,雖然近幾年一直保持強勢發展的态勢,但是對比其他傳統英語、數學教育培訓機構,行業整體利潤率低。通過公布數據發現,作為國學教育第一家上市的企業童學文化,其15年和16年的純利率僅能達到2%~4%;而教育培訓行業的平均純利率已達到約15%左右。
目前,在國學教育領域通過單一的連鎖經營業務和依靠周末培訓很難再有更大突破。同時,雖然國學教育已打百億市場,但是從業企業卻超過4000家,市場集中度低,對國學教育品牌的發展可謂是雪上加霜。
2、無統一師資标準
近幾年,雖然各國學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但是國學教師資源卻相當稀缺,全國的“國學教師”有多達百萬的缺口。截至目前,在百度上搜索“國學教育”,顯示的相關信息數量是2150萬個。在網絡招聘平台上,關于國學教師的招聘信息卻很少。
目前,國學培訓機構并沒有統一的師資标準,一些教師持有語文科目的教師資格證,但是,語文科目和國學内涵并不完全重合,而在一些規模小的培訓機構裡,未持有該證的人也大有人在。
國學對于教師的要求很高,按理說應該精通儒釋道兵醫藝等多門類的文化。但是目前,在我國教學體制下,沒有高校設立“國學專業”,專門培養國學人才。
3、國學教學體系不夠科學、完善
随着語文課标教材的逐步改版,教材在古詩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在高考政策中,也凸顯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國學研發課程耗時長,一些培訓機構沒有足夠的研發團對,但對于國學的學習,并不是大家所看到的,穿上漢服坐在那裡,背一背《弟子規》、《論語》。
對于水平參差不齊國學教育,2019年3月20日,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認真排查并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時隔十天,教育部再次印發通知,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等封建糟粕。
随着萬物互聯時代的來臨,教育培訓行業已不可避免的向互聯網發現發展。而國學教育行業内,并沒有任何一個品牌搭建了完整的教育O2O平台。在這個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消費者講求産品附加價值的時代,如果國學教育品牌不能在教育O2O平台上有所作為,為傳統教育模式進行的補充,那麼将面臨的是整個行業的發展遲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幼教觀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