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老祖宗留下的過年禁忌是真的嗎

老祖宗留下的過年禁忌是真的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07:03:34

春節剛剛過完,很多人還在感歎,現在生活好了,年味反而越來越淡了,過年和平時幾乎沒有什麼兩樣,不再像以前那樣對過年充滿了期待。

其實并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們心中對于過年的儀式感正在悄然逝去。如今過年,除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年夜飯,放放火炮以外,就剩下走親訪友、喝酒打牌或者四處走走了。那麼,年味濃濃的春節是什麼樣的呢?

老祖宗留下的過年禁忌是真的嗎(這些過年時老祖宗留下的傳統規矩)1

01、心中充滿信仰,讓儀式感增加年味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八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每年過了臘八節,就開始聞到了年的味道,很多人就開始殺年豬、打粑粑、灌香腸、做臘肉了。在外工作的遊子們也開啟了思鄉模式,在家的父母掰着手指計算着兒女們回家團聚的日子。

臘月間,除了準備年貨以外,很重要的一項具有年味的活動就是寫家神和貼春聯。家神是國人集體信仰的彙集處,供奉家神是中國傳統衛華信仰中祖宗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每逢過年過節、婚喪嫁娶都要進行祭拜。

在農村和小城市很多人家的堂屋或客廳中,都供奉有家神。家神最上方一般高懸“祖德流芳”,表示繼承先祖美德之意。正中用大字手書“天地君親師位”,體現了敬天、法地、愛國、孝親和尊師的精神信仰。

緊挨兩側用楷書列排三皇五帝、孔子先師、南海觀音、司命竈君、福祿财神、關嶽二聖、伏羲神農、堯舜禹王等諸神排位,常年供奉。兩邊一幅七字對聯“神聖一堂常賜福、祖宗百代永流芳”,表示美好的祝願。

老祖宗留下的過年禁忌是真的嗎(這些過年時老祖宗留下的傳統規矩)2

早些時候的家神和春聯一樣,都是用紅紙毛筆寫的。臘月間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紙筆,恭請會書寫家神和春聯的先生到家幫忙寫,或者趕集買一套回來,然後用熬制的漿糊恭敬地貼上,這就是準備過年的節奏了。

小時候由于受到爺爺的影響,每年都會買來紙筆自己寫家神和春聯。雖然字有些醜,但這是我關于過年最深刻的記憶。每一次寫“天地君親師位”,都是懷着崇敬的心情,内心對這幾個字的敬畏一直持續到現在,還将一直持續下去。

家神起源于什麼時候沒有記載,推測應該是在周代就有。而春聯确是起源于周代,原是指挂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闆,所以春聯又稱“桃符”。

宋朝著名詩人王安石有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充分表達了春節期間放鞭炮和貼春聯的辭舊迎新之意。

除夕到來之前,更換或者打掃一下家神,貼上喜慶的春聯,殺一個大大的肥豬,為過年做好充分的熱身,年味就逐漸濃厚了。

老祖宗留下的過年禁忌是真的嗎(這些過年時老祖宗留下的傳統規矩)3

02、吃年夜飯和發壓歲錢,都有這般講究

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爸爸媽媽精心準備的年夜飯,是過年最重要的事情。這一頓飯一般下午就開始了,不過開吃之前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叫飯”。

待飯菜做好,擺上碗筷酒水,父母要先點上香燭,準備好錢币,一邊燒紙錢一邊招呼諸神來享用。家中稍大一點的小孩負責放鞭炮,爆竹聲中也就一歲除了。這個時候孩子們往往會提前解下幾個鞭炮放在兜裡,待飯後一個一個放着玩。

鞭炮響起,家中晚輩就要面對家神行磕頭禮。如果你還是家中晚輩,過年的時候記得面對祖宗牌位恭敬行禮。如果你有孩子,請教會孩子們正确的磕頭禮。

左右手相扣于身前,先舉至額前,然後放下至膝蓋,雙手放開。右膝先下跪,然後跟着是左膝,擡頭挺胸,眼睛肅穆正視“天地君親師”。然後一鞠躬,彎腰,頭離地一寸左右。重複三次,也就是三鞠躬,起身,重複第一個動作,禮畢。

磕頭是一種儀式,我們敬的不僅僅是天地祖宗,感謝他們的庇佑。我們敬的更是心中的信仰,一種對天地萬物和神靈的敬畏之心,一種自律自強的意識。

同樣,放鞭炮也是一種儀式感。傳說“夕”是一種四角四足的惡獸,歲末年初常常加害人類,人們最早用燃燒竹節以釋放噼啪聲驅趕,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就是“除夕”的由來。

老祖宗留下的過年禁忌是真的嗎(這些過年時老祖宗留下的傳統規矩)4

吃完年夜飯,一定别忘了給孩子們壓歲錢,那可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事情。歲原為“祟(讀音同歲)”,祟是一種傳說中的妖怪,每年三十夜出來加害熟睡中的孩子,有人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幾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此幫助孩子把“祟”吓退,因此得名“壓歲錢”。

壓歲錢如今演變成了長輩希望晚輩健康吉祥、平安幸福的祝願之意。過年發壓歲錢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了,因為大人們一般不幹涉孩子們怎麼花,孩子們有了對壓歲錢的自由支配權。人有了選擇的自由,才會有真正的快樂,孩子們接下來的幾天可開心了。

老祖宗留下的過年禁忌是真的嗎(這些過年時老祖宗留下的傳統規矩)5

03、濃濃的年味需要我們共同創造

歲末年初祭祖祈禱的習俗由來已久,直到西漢漢武帝下诏推行太初曆,明确規定農曆一月初一為歲首,由此春節才固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

年初一父母會早早準備湯圓、餌塊耙之類的簡單早餐,孩子們也會一改平日的懶惰,早早起床,穿上才買的新衣服,懷揣壓歲錢,蹦蹦跳跳上街去了。

這一天不管是大人孩子,都幾乎不做事情,全部給自己放假,盡情玩樂。初一一過,就開始了走親訪友、互相拜年。新收的幹兒子幹女兒,新接的幹親家,男的結拜兄弟叫“老根”,女的結拜姊妹稱“同姻”,都要拜年。

于是,春節幾天今天在二叔家吃飯,明天在三姑家聚餐打牌,後天在舅舅家陪客人。如遇陽光明媚,吆喝上親人朋友,尋一處向陽的空地,擺開架勢來一次自助燒烤。很多地方政府還會組織大家舉行打球、拔河、唱歌、跳舞等新春文體娛樂活動。

一年到頭,很多親人朋友之間疏于交流,更談不上見面,久而久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似乎也就淡了很多。春節幾天是人們之間深度情感交流,促進互相了解,相互感恩遇見的最好時光。

在過去物質相對匮乏的時代,過年吃好的,穿新衣成了人們對于過年的期盼。剛剛故去的大文學家林清玄說,很多時候,不能擁有比可以擁有或已經擁有讓我們更加快樂。許多“有”反而成了煩惱的根本,不斷追求有,會使我們永遠徘徊在迷惑與堕落的道路上。

如今我們擁有了非常豐富的物質條件,更加自由的精神世界,更加便利的通訊和交通工具。我們本可以運用這些條件,過更加美好,更有意義的春節。可是我們反而覺得年味淡了,覺得過年沒有意思了。

老祖宗留下的過年禁忌是真的嗎(這些過年時老祖宗留下的傳統規矩)6

這不是時代的錯,這是我們的錯。過年時,我們應該虔誠地打掃家神牌位上的塵埃,坦誠地淨化自己浮躁的心靈。歡歡喜喜貼上一幅符合自己心境的春聯,認認真真準備一些過年的物品,熱熱鬧鬧陪家人吃一頓團年飯,真心實意給逝去的親人和一直庇佑我們的諸神磕一個頭。

見想見的親人,去想去的地方,訪該訪的朋友。懷着真誠和希望,讓過年充滿儀式感,賦予過年以特别的意義。用我們的擁有創造更多的美好,用我們的真心感受過年的味道,讓愛團聚,年味食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