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年輕人都喜歡說自己很“宅”。如果條件允許,他們願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地在家中待上幾個月,成天依賴外賣和快遞過日子。而對于人類來說,這樣的“宅”其實也不算新産物。隻不過在古代不“宅”的人更多,他們在踏青這事上留下的故事也更妙,吸引了我們的更多目光。
一、 踏青是為了娛樂?其實源自祭祀
說到春日出門賞景,許多人想到的或許就是清明踏青。“清明”、“踏青”,僅從字面來看他倆就像是應該一起進行的活動。事實上我們至今也習慣了這麼做。但習慣歸習慣,習慣并不意味着曆史就總是如此。就說踏青這事,古人還确實沒有把它一直和清明等同。
作為中國一大傳統節日,清明節在很早之前就被定在了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春分後約半個月。這個時段,萬物萌發,草長莺飛,客觀而言确實是個出門賞春的好時節。(——引用自頭條百科)而既然時機如此之好,尊崇自然的古人又怎會吝惜于為出門賞春安排一個固定的節日呢?
這個與踏春息息相關的節日便是“上巳節”。當然,為随時都可進行的出門賞景專門确定一個節日确實有些誇張。這事古人也清楚。所以上巳節後來雖成為人們踏春賞景的節日,但也不是專門為此而生。
上巳節,也就是漢族的“三月三”。如果要追溯這個節日的曆史,我們的目光會一路回到兩三千年前的周代。那時每年的三月初三,女巫們會召集人們來到回暖的水邊,為人們舉行祓禊這種洗除污穢,祈求健康的祭祀儀式。被認為是《詩經》中寫愛情之佳作的《溱洧》,其選擇的男女主人公活動的背景也正是舉行祓禊儀式的上巳節。
二、 賞春,還帶宴遊?
連堪稱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開端的《詩經》都記載了上巳節舉行祓禊儀式的事,上巳節并非為遊玩而生也就沒什麼争議了。但也正如《溱洧》所寫到的那樣,早在先秦時,人們就已經借上巳節這個機會來感受春日的美好。
到了以風度聞名的魏晉時代,上巳節與遊樂有關的那部分已明顯勝過祓禊儀式。依舊是在水邊,人們最主要的活動不再是祓禊除穢,而是風雅極了的“曲水流觞”。
曆史書上最著名的“曲水流觞”自然當屬蘭亭邊那場由王羲之等主導的宴遊。但到今天,我們記得《蘭亭集序》,記得觀賞春景,卻早已忘了“上巳節”。不過這種遺忘倒也不是今天才有。早在唐代,在農曆三月初三這天踏青賞春,宴遊娛樂,就早已徹底取代了祓禊除穢。大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寫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也寫到“犀箸厭饫久未下,鸾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但他一字未提“上巳”,也絲毫不談“祓禊”。
不過你若是就此以為上巳節真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那也着實是多慮了。盡管三月初三許多人都隻遊樂而不參加祓禊,但在唐德宗時,朝廷明令“比者卿士内外,左右朕躬,朝夕公門,勤勞庶務。今方隅無事,烝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節日,宣任文武百僚選勝地追賞為樂。”唐憲宗時,朝廷曾因故取消慶祝重陽節,但同年的三月初三也是舉國歡騰。
在唐宋時,除了魏晉士人喜好的“曲水流觞”,詩文比賽、流棗浮卵、競渡等活動也得到人們的青睐。且由于上巳節與寒食節、清明節等在時間上十分接近,人們終将這三個節日混作一談,一起以踏青宴遊的形式慶祝。“三月三日天清明,楊花繞江啼曉莺”,即徹底成了形容踏青盛況的記述。
三、 清明節與上巳餘韻
雖然唐宋古人不再像先秦前人一樣度過上巳節,但也多虧了他們對三月初三踏青遊樂的喜愛,三月初三在明清時也得到了繼承。而或許是唐宋将三月初三過得太熱鬧,又或許是明清時士人更喜歡複古之風,總之,明清時三月初三又或多或少地找回了些傳統上巳節的味道。
在上巳節這天,有文人選擇約上三五好友徜徉于山水之中,有文人、婦女在水邊行祓禊儀式,還有人舉行詩會,曲水流觞……明清時最有名的慶祝上巳節的活動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揚州的“紅橋修禊”。可惜的是這樣的盛況已是屈指可數,人們更多的隻是零散模仿前人慶祝上巳節。
因而這一次,鑒于傳承規模和深度的有限,上巳節又重新被“歸入”清明節之中。時至今日,許多人更是以為踏青就是清明節自古以來的活動,而不知人們在這一時節踏青、遊玩其實是對古時上巳節的繼承。更有甚者,連“上巳節”之名或許都未曾聽聞。這也可謂是我們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時的一大損失了。
參考資料:
[1]郝瑞瑞. 消逝的上巳節[D].南京藝術學院,2017.
[2]張醜平.從祓禊儀式到踏青賞春——論古代上巳節的審美化演變軌迹[J].山花,2012(24):161-16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