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小說撲街?時下,電影《古董局中局》和電視劇《風起洛陽》同步面世、備受矚目它們的原著作者,都是馬伯庸待與觀衆見面的馬伯庸影視作品,更是多達近十部,包括電視劇《風起隴西》《汴京》《兩京十五日》《長安的荔枝》《顯微鏡下的大明》、電影《哪吒傳奇·龍與地下鐵》《敦煌:歸義英雄》、動畫連續劇《長安十二時辰之白夜行者》等,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馬伯庸小說撲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時下,電影《古董局中局》和電視劇《風起洛陽》同步面世、備受矚目。它們的原著作者,都是馬伯庸。待與觀衆見面的馬伯庸影視作品,更是多達近十部,包括電視劇《風起隴西》《汴京》《兩京十五日》《長安的荔枝》《顯微鏡下的大明》、電影《哪吒傳奇·龍與地下鐵》《敦煌:歸義英雄》、動畫連續劇《長安十二時辰之白夜行者》等。
自從兩年前同名小說改編的古裝大劇《長安十二時辰》一舉爆紅之後,馬伯庸俨然成為IP市場的人氣王,其創作一時間“洛陽紙貴”,乃至出現“馬伯庸宇宙”這樣的業界概念。這不禁令人好奇,馬伯庸的文學世界究竟有何魅力?
因合理而更加精彩,這是馬伯庸小說别具一格的“好看”之處
為了保持劇集的神秘感,電視劇《風起洛陽》的原作小說《洛陽》還未上架,不知廬山真面目。不妨讓我們先從電影《古董局中局》的同名原作小說一窺馬伯庸的文學世界。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距離今天不太遙遠的時代,一些懂得鑒寶的人,憑借知識才幹,找回并保護失落的寶物。小說在世界觀的細節上不像後來的《長安十二時辰》那樣考究,文詞與立意也不如《草原動物園》那樣詩性,卻為馬伯庸獲得了通俗大衆的市場。它可能在文學性上不是太高超,但夠“好看”。
那麼,“好看”意味着什麼?在《古董局中局》問世的前幾年,伴随着《鬼吹燈》《盜墓筆記》系列的走紅,通俗小說界刮起了一股崇尚冒險、尋寶的疾風,以盜墓或考古為名目的小說層出不窮,但絕大部分都比較粗糙,核心内容沒有真實的曆史、文物知識作為基礎,隻能靠渲染機關、陷阱、寶物法力和一夜暴富來增加刺激,本質上是幻想、靈異小說。這類小說或許也可以是“好看”的,讓人手不釋卷,但它的魅力實際上在真實的古物、古墓之外,絕大部分的作品都沒能在寫作中充分地開掘出曆史、文物蘊含的價值。
《古董局中局》的寫作卻獨辟蹊徑,小說中運用的曆史知識都是确實可考的,關于寶物的虛構也是合理的。和盜墓小說不同,國寶級文物在《古董局中局》的故事裡極其珍貴,一生難得幾回見,這才成為多方競相争奪的目标。小說對于曆史知識的運用,不是說教式的,而是與情節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在需要顯現的時候露出冰山一角,推進着情節的發展。這樣一來,作者不必給文物添加法力或詛咒,就可以勾起讀者的興奮,民族情感、家族沉冤、爾虞我詐,都自然而然地交織其中。換言之,《古董局中局》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平衡了小說的現實感與可讀性,它跌宕起伏的故事,正因為有了真實的曆史與分寸适度的虛構作為基礎,才能成立。它不是兼顧了“精彩與合理”,而是“因為合理,所以更加精彩”。而這,也是馬伯庸小說中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史書的空白處,以奇想與實驗描繪上可供怡悅的花朵
單純憑借對于曆史背景的尊重,是無法成就馬伯庸的聲名的,很顯然,他的創作自有其跳脫之處。對曆史細節的重視,和專業主義的精神,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或許對于影視改編可以帶來某些幫助,但在必要的合理之外,馬伯庸的小說遠非一闆一眼的曆史小說。創作中大量的奇想與實驗,造就了馬伯庸強烈的個人風格。這也是他曆史題材小說的重要特點。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化的成功,與它對小說自身奇想、實驗一面的視覺呈現的重視,具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關注馬伯庸小說寫作過程的讀者可能會知道,這個小說的靈感其實來自于反恐海外劇《24小時》,講述了一起在一天之内發生的恐襲事件,分為24小時,從不同的視角展現了事件的全貌。《長安十二時辰》的寫作,就是将唐代的曆史情境,和反恐題材商業影視劇風格相糅合的奇想與實驗,綜合了懸疑、解謎、陰謀、反轉和動作場景。《長安十二時辰》故事中對于長安城構造、城防體系等内容的展現,确實參考了大量唐代曆史研究的成果。但是作為小說重要元素的“靖安司”的強大的情報系統,還有将每個時辰的時間傳往全城的報時系統,其實都是作者的幻想。連續劇中,演員的服裝、道具因為得到了專業團隊的協力,達到了當時國内古裝劇道具還原度的巅峰,但那個在長安城屋頂上狂奔跑酷的“波斯王子”,分明還是對于同名經典電子遊戲《波斯王子》的緻敬,更不用說那些富有工業浪漫色彩的大型木構機關了。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奇想與實驗還不僅如此。主人公張小敬,是一個身手不凡的退伍軍人。這樣的人物在史傳、曆史小說中都甚少當做主角來描繪,卻非常受到當代商業動作懸疑片的青睐。《戰狼》系列中的冷鋒、《疑犯追蹤》中的裡斯等等,都具有退伍特種兵的身份。這使得他們擁有不為人知的過去,又缺少制度的束縛,還擁有足以與陰險狡詐的反派打得有來有回的身手,非常适合作為冒險懸疑故事的主角。這樣的主角設置,讓《長安十二時辰》的小說獲得了一種遊離于權威之外的平民視角,在老生常談的“權謀戲”以外,展現唐代平民交織着悲歡的栩栩如生的日常生活,而這又與小說的反恐主題相呼應。小說改編為連續劇以後,也就為“古裝劇”界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原來古裝劇可以在帝王将相、後宮三千、才子佳人、刀光劍影之外,尋找到一條全新的路,一條交織着“絲綢朋克”幻想的平民之路。
在馬伯庸早期的某次講演中,他曾稱曆史小說的寫作是“戴着鐐铐挂衣服”,“鐐铐”自然是指“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而“挂衣服”一詞,出自大仲馬的名言:“曆史是什麼,不過是我用來挂小說的釘子。”二者結合,也就是馬伯庸提出的“曆史可能性”小說,在史書的空白處描繪上可供怡悅的花朵。
IP市場“馬伯庸宇宙”的構建,面臨着一些顯而易見的挑戰
自《長安十二時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後,馬伯庸的小說在IP市場有了鮮花着錦之盛,業内甚至有了“馬伯庸宇宙”這樣的概念。其實馬伯庸小說的世界觀極為千變萬化,單篇獨立性較強,自身的“宇宙”感不算強烈。但近日面世的兩部改編作中,《古董局中局》中許願的祖先在武周時期就已經牽扯進佛頭大案,或許在武周背景的《風起洛陽》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作品之間的關聯。
然而,縱使馬伯庸的文才在通俗小說界中堪稱佳者,我們仍然不得不承認,他小說中有一些元素和特點,會為影視化改編帶來顯而易見的挑戰。
例如,馬伯庸有一些實驗性十分強烈的作品,不太适合改編成常見的影視劇形式。如非曆史題材的《歐羅巴英雄記》,它的魅力在于文體的錯置,而這種錯置是隻能存在于閱讀體驗中,無法視覺化的。架空曆史的作品《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屬于“設定系”的寫作,有趣之處在于它的設定及展開,不以情節取勝。此外,《七侯筆錄》是一個帶有少年漫畫氣息的幻想故事,更适合動畫化;《草原動物園》雖然作為小說極為精彩,但本身是講述一個外國傳教士在草原建立動物園的故事,似乎也不是非常适合利用真人出演來展現,也許使用藝術動畫的形式來表現,會意外地合拍,但那似乎又不是IP市場所擅長的方式了。
再者,馬伯庸作為一名作者,盡管充滿創意,也具備突出的個人風格,但并不是一個寫作上的“六邊形戰士”。他的人物塑造功力雖在及格線以上,但不同小說主要人物的個性時而略有雷同,其中的女性形象,有時會讓人覺得缺少那抟土造人最後的一口仙氣。幸好他的小說不以言情為主,揚長避短。但IP改編市場總是出于思維定勢,愛加重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戲”,其實這是需要根據作者個人風格的不同而慎重操作的。
近兩年的IP改編影視劇裡,時而會出現那些僅僅搭乘作者和主要演員名聲的便車、制作卻随意敷衍的作品,也有原作平庸無奇,卻經由“神改編”影視,反而讓作者名聲大噪,炙手可熱。IP市場的熱潮已經回落,決定一個IP能火多久的,已經不再是作者、作品本身,而是改編團隊與原作相互合作、彼此成全的能力。
(作者吳心怡 為複旦大學文學博士、複旦發展研究院博士後)
來源: 文彙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