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一般來說都是滔滔不絕的,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什麼都是新鮮的,總是會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那麼當孩子不願意溝通交流是的時候是為什麼呢?
1.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當父母們無法理解孩子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變得認為家長老是将認為對的要求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甚至質疑和否定孩子們的一舉一動,讓孩子們覺得被操控、沒有自由。
2.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事漠不關心,導緻孩子們認為在家長的心中自己的事是不重要的,所以慢慢的開始不願意和家長溝通,因為即使想跟家長交流也得不到回應,甚至還可能被家長當做是胡鬧,浪費時間。
3.家長在沒有征得孩子的同意下,私自給孩子做了許多決定,甚至提了很多孩子不喜歡的要求,比如讓孩子去學習根本不感興趣的學習班,在孩子跟家長表達了不喜歡的情況下仍然我信我素,讓孩子們覺得跟家長溝通是根本行不通的,所以才會不願意跟家長溝通。
4.孩子也覺得每次與家長交流時,都會被大道理所淹沒,強迫孩子去認同家長口中的大道理,導緻孩子們不願意跟家長溝通,因為這根本不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交流的樂趣,得到的隻有被強迫的反感。
1.眼神交流
眼神交流,就是看着對方。如果要和孩子交流的話,我們要蹲下來跟孩子同一視線,或者抱起孩子,讓孩子看到你眼睛裡有他。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這樣孩子感受到被看到了,他會覺得自己很重要,會有一種滿足感,感覺很開心。
2.身體的接觸
握手,擁抱,拍拍肩膀,人類的第一大感官就是觸覺,人通過身體的接觸會感受到彼此的連接。爸爸媽媽的擁抱,爸爸媽媽的信任和鼓勵的拍拍孩子的肩膀,撫摸孩子的頭,和爸爸媽媽手牽手等等,都會帶給孩子非常好的感覺。孩子會感覺跟爸爸媽媽很親近,自己信任爸爸媽媽,同時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信任和愛。這些美好的感覺,都會形成孩子身體的記憶,進入潛意識,讓孩子願意親近父母。更重要的是,這将會影響孩子成人後與他人身體的連接,和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3.正面積極的話語
我們的語言是有能量的,一句話可以把人拉近,一句話也能将人推開。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爸爸媽媽要養成與孩子溝通時,用正面語言正面陳述的習慣。例如,早晨上學的時候,孩子動作比較慢,我們不要說:“你怎麼還在這裡?不要再磨磨蹭蹭了,一會遲到了!”我們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寶貝兒,要抓緊時間了,我們要按時到學校,老師和同學都這麼喜歡你,我們要做一個準時的孩子。“
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提高兒童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是幫助他們架起通向他人的橋梁。從小就要培養孩子會說愛說,為他們進行交往活動打下必要的基礎。平時多表揚、多鼓勵。不要指責孩子太老實、沒出息,不要當着外人的面說孩子不大方、見不得人等。這種責備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使他們更加退縮不前,應想方設法增強其自信心。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留給孩子一些獨立的空間,随着孩子的長大,他們逐漸有了屬于自己的秘密,我們做家長的,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不要趁孩子不在的時候偷看孩子的日記。當孩子面臨選擇的時候,要給孩子自由抉擇的機會。最好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讓孩子知道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如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玩具等。在孩子較大一些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該怎樣布置房間。随着孩子對現實生活的積極參與,孩子的自信心會逐漸增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