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根據傳統文化,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要給已故的親人燒紙。燒紙有很多講究,如果燒的方法不對,親人們很可能收不到紙錢,當然也有人會問,清明燒紙親人能收到嗎?給去世的親人燒紙錢真的能收到嗎?想知道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清明燒紙親人能收到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一說清明節為什麼要燒紙?燒紙這個事兒是怎麼來的?
最初,清明節隻是二十四節氣裡的一個節氣,又叫踏青節、三月節,因為從清明後,天氣開始變溫,正是踏春迎春的好時候。而還有一個寒食節,就在清明的前一天,這個寒食節是專門祭祀的節日。
傳說當年晉文公重耳因為父親晉獻公的“骊姬之亂”而被迫流亡到翟國,父親死後,重耳的弟弟當了國君,是為晉獻公。晉獻公害怕哥哥重耳有一天會回來搶奪國君之位,于是就派人去殺重耳。重耳知道後,又開始逃亡。
逃亡的日子特别苦,沒有錢很多時候吃不上飯,有一回重耳連餓了好幾天,就暈倒了。重耳有一個随從叫介子推,他為了救重耳,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和摘的野菜一起煮成湯給重耳喝,重耳這才活了下來。重耳知道以後,特别感動。
後來過了很多年,重耳不負衆望,回到晉國,奪回了王位,是為晉文公。舉行封賞大典時,很多人都得到了獎賞,但唯獨不見介子推的人影。後來一問才知道,介子推淡泊名利,早就離開隐居山林去了。
但晉文公沒有忘記當年的“割股救命”之情,于是派人遍尋山林,想找到介子推,但是一連找了好幾天也沒找到。後來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說介子推最孝順,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着母親逃出來。于是,晉文公就下令放火燒山,但大火燒了好幾天,還是不見人影。最後大火熄滅以後,一搜山才發現,介子推和他母親二人抱着一起死于樹下。
晉文公特别後悔,放聲痛哭,他把介子推安葬以後,為他建了祠廟。而燒山的那天正好就是清明的前一天,于是晉文公就規定那天禁火,誰也不許生火,隻能吃涼的食物,以紀念介子推。于是就把這天命名為寒食節。
後來時間到了漢朝,劉邦戰勝項羽後,回鄉祭祖。但因為太多年沒有回去,墳地裡長滿了荒草,墓碑也都殘破不堪,劉邦父母的碑墳根本找不到是哪一座了。将士們找了好幾天,都沒找到。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然後向上蒼禱告說:“如果爹娘在天有靈,希望能指引找到爹娘的墓。”說完,就把紙片把天上一撒,紙片随風飄落,落在一座墳上,劉邦跑過去一瞧,墓碑雖然模糊了,但還是能認得出那就是父母的墓碑。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的墓。并且以後每年這天都要到父母墳前祭拜,并且每次都會撒上一堆紙片,以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因為清明和寒食節這兩天離得特别近,後來慢慢地到唐代時就合并成一天,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清明燒紙這個據說來源于舊進的“燒包袱”,所謂的包袱,就是寄到陰間的包裹。在古人的墓裡曾發現過很多日用品,這是因為在古人眼中,認為人死後會到一個神秘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和活着的人的生活一樣,也有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所以就會陪葬許多日用器皿。
再後來,民間就用紙錢、用錫箔,當作錢币、當作金銀,又有用紙糊篾紮的家俱、雜物、房屋,甚至汽車、飛機、輪船等,寄給死去的親人,那怎麼寄呢?就是通過焚燒。
慢慢地,這個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至于說燒的這些紙親人們能不能真的收到?這個問題确切地答案肯定是回答不了的,但我認為這是一個美好的祈願,或者說是活着的人對死者的一種紀念方式,想象着還能與死者某種方式的連接,以寄托自己的思念。
都說思念似海深,可我知道其實海并不深,思念一個人,比海還深。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我認為他們是能收到的。
給去世的親人燒紙錢真的能收到嗎
能不能收到,我這個真的不敢說!我認為,無論是獻花也好,燒紙,燒香,放供品也好,也隻是方式不同而已,目的一樣的,那是迷信這不是,有點違心的說法,你說呢?不可能收到!信和不信都是不可能的!給親人燒個紙衣服的吃的與用的,都是對親人的一個懷念,敬重!感恩!就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對長輩及父母,從心裡知道她們付出了艱辛的代價,将自已養大成人,要念念不忘!時時不忘!清明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隻是一種心理寄托罷了,雖然我是無神論者,但是如果允許,我仍然會燒些紙錢給逝去的親人。希望他們在天堂過得好!
這是一種寄托,對親人的悼念,表達方式不一樣,不是陋習!國外是送花,做禱告之類,我們是燒紙,形式不一樣!這也不算陋習吧,隻是中國人寄托感情的自我強迫式行為,這就好比西方的禮拜,人要有信仰,信仰不等于迷信。有些感情是需要傾瀉的,人類隻是給自己假想了一個對象。這是我對宗教及傳統習俗的認知,另外一些極端的行為,那就另說了,有悖人道。
我曾以為我永遠不會為一個死去的親人做那些無謂的事情,因為懷念歸懷念,也沒必要去做些污染環境的事吧,而且還要多花些無謂錢。但直到前段時間我的一個親戚車禍去世,我才真正意識到,也許我是錯的。那時我是多麼想回去給他上一炷香。其實是不是陋習,主要看個人動機。如果确實是因為懷念而燒紙錢,那就是一種美好神聖的儀式。如果隻是為了燒紙錢而去燒,就不可謂不醜陋了。
西方人不知道自己祖先是誰,不認,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都知道自己有着共同的祖先?是什麼把這種記憶保存到現在,獻花嗎?不!正是祭祖。在民族危難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心裡都有一個相同的概念,我們中華民族身體裡流淌的是一樣的血!為什麼我們心裡有這樣清楚的概念,是因為獻花嗎?你們好好想想,這到底是不是迷信!很多人不經事覺得燒紙是一種陋習,注入過年貼對聯磕頭上貢這類事情,貌似自己看得很透一樣,豈不知年齡越大想得越多這種儀式背後的意義才慢慢吃透,偉大的祖先啊,這些規律真的太有意義了,曾經我也是自以為是的那種人,現在,我多麼希望世界上有鬼魂這種形态。
燒紙本身是沒錯,但近些年因為燒紙引發的山火和火災是越來越多了,還有那麼多個為了救火葬身火海的消防員,紀念祖先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掃墓之類的,完全可以選擇更加環保和安全的方式啊,不是說傳統的東西一定要全部繼承,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人類社會是要越來越文明的。陋習?何陋之有?有人說,給過世的人燒紙錢,他又用不上,人死了啥都沒了,試問誰不知道?那些信奉基督教的人每周要去教堂做禱告,希望靈魂能得到救贖,希望死後可以進入天堂。可是這個世界上有天堂和地獄嗎?怎麼沒人說那些信教的人的行為是陋習呢?這個世界上虛無的東西太多,可是這個世界恰恰是由看得見的物和看不見的感情所組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達感情的方法,給過世的人燒紙是玷污了你的尊嚴還是限制了你的人身權利?如果都沒有,那你告訴我何陋之有?不是你學了陋習這個詞就覺得所有東西都是陋習,看什麼都像陋習的才是最大的陋習。
一旦有感情很好的至親去世,你内心的悲痛和不舍是需要有釋放的渠道的,燒紙的儀式感就是很好的渠道。燒紙本質不是為死人,而是為生人心安。我父母每年燒完紙之後,睡覺都睡得很踏實。而我每次燒完之後,會莫名帶給自己更多生活的勇氣,對人生會更加平和。這恐怕算是不知死焉知生吧。什麼是陋習,我分明看到的是真情。這是無法逆轉的曆史給我們的血統中的東西,全身更換細胞尚且需七年,何況血統中的,燒紙往往是一種美好的寄托,期待親人在天之靈能無愁吃穿,我個人對其真假無知。但于活者,這或許是一種莫大的慰藉了。
每年紀念去世的親人時,即時知道或許他們早已離開不知所蹤,但還是将工整寫好收寄件人信息的符紙燒在墳前,至少得讓他們知道,活着的人依然在想念他們啊。原來紀念逝去之人從來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思念的人在另一個世界也在思念我們,隻要保持想念,我們終會重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