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元節時間:公曆8月30日,七月十五,星期三。中元節是有着很多稱呼的,比如說地官節、盂蘭盆節,以及七月半等等。作為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直到東漢後,道教才将其改名為中元。到了唐朝的時候,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成為官方認證的節日,而且一直延續到現今。值得一提的是,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在海内外的影響都十分深遠。
祭祖
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因各地習俗略有差異,因此過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過節時間上也會有差别。
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将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将麻、谷懸挂門首。
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豐登。
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遊,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跳天燈
廣西天等一帶在七月半有跳天燈習俗。舊時跳天燈活動多是一些迎神賽會、驅逐疫鬼之類的迷信活動,現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跳天燈一般在村頭較平坦的場地上進行,72個小碗裝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後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離置燈并點燃,跳燈的人頭戴面具,手持木魚、小鼓、鑼钹等樂器,亦有手持挂紙花條木棍者。開頭由一人帶頭敲打木魚,按節奏有規律地在每行燈中穿來跳去,到行角轉彎處,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轉彎動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樂器及道具。夜間觀跳天燈的場面,宛如長龍在星光中舞動。
注:以上内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僅供娛樂參考,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切勿迷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