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味覺偏好是慢慢形成的,我們會發現,小時候覺得難吃的東西,長大後覺得可以接受就吃了,那麼,難吃的東西吃幾口為什麼覺得不難吃了?下面小編就帶來介紹。
記憶裡,你有沒有遇到過某種食物,最初覺得很難吃,咬一口就想吐掉,但吃過幾次之後卻發現味道沒那麼差了,甚至還慢慢喜歡起來?這可能是唾液在“發功”……
當我們進食時,食物中的那些味覺物質,像甜味化合物、苦味化合物等等,通常要先溶解在唾液裡,再與味蕾上的受體結合,這樣我們才有機會感受到它的滋味。
所以與其說在品嘗食物的味道,不如說是在品嘗唾液與食物的混合物——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如果少了唾液,人就很難嘗出味道了。
回到開頭,我們對食物評價的改變,或許是唾液成分發生改變的結果。研究者猜測,這大概是一種适應,可以幫人類減少對苦味物質(或其他讓人難以接受的味覺物質)的負面感受。
假如唾液欺騙了你,不要難過,不要悲傷,因為它不止欺騙了你一個人……
第一點,口味轉變。有的東西,小時候不喜歡長大就喜歡了。
第二點,味覺退化。某種不喜歡的味道吃不出來了。
第三點,耐受度提高。更能忍了,所以能吃下去了。
其實我們的味覺偏愛是在漫長的進化中逐漸形成的。大部分的小孩子都是不喜歡吃蔬菜的,一些氣味強烈的蔬菜,作為兒童,尤其是嬰兒,他們不知道這些益處,他們隻是本能地拒絕一切不喜歡的味道。
另一方面味覺偏好受社會文化和學習的影響。例如受文化影響,很多中國人喜食皮蛋、臭豆腐,而西方人卻覺得口感非常奇怪,西方人愛吃的乳酪(發黴的、濕乎乎的),中國人吃起來卻很難受,感覺像是在吃腐爛掉的東西。這種喜好并非天生不能改變的,隻要你想改變,是可以由讨厭轉為喜歡的。如果一個人經常接觸某種食物(食物暴露),那麼他就更有可能會喜歡上這種食物。
味蕾的“更新換代”非常快,大約一個星期就會被全部替換掉。但如果人們到50歲左右時,這種更新過程就會變緩,味覺也會變得愚鈍。例如兒童的味覺沒有被多年的飲食鈍化,因此兒童對于糖味是最敏感的,進而在吃糖果或者其他甜味食物時,也品嘗到比成年人更好吃的甜味,當然,對于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兒童的反應也更加強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