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誰最中國
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圓地方中州為最
中,是國之名
古有大事,聚衆于曠地
先建中,群衆望見而趨附之
中,是居要位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
是什麼成道時是它
修道時也離不開它呢
恐怕隻有一個字“中”
所以堯傳舜隻有四個字
允執厥中
老子也說
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
孔子稱中庸為至德
佛陀稱至法為中道
中醫以中為準繩
“中”是中國哲學的精髓
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是東方文明的密碼
圖一 | 誰最中國
漢字“中”,作為一個單詞,一詞多意。口語的“中",一般表示“好”,贊同。現代思想家月牙山人給“中”字又加深了一層意義。
他指出:中字是由一個0(口)字和一個1字組成。0是大道的體,1是大道的用。中字由0和1組成,便同時擁有了大道的體與用,所以中是道之大成。因此,就體來說,于人,中即是孔子所說的“仁”,子思說的誠,孟子說的良知,佛家說的佛性。于物,中是子思說的天命,是老子說的道,是佛陀說的空。
“中”是無過無不及,是恰到好處。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一個人應該質樸,同時又要有修養。如果過于質樸,一點修養都沒有,就會粗鄙、粗俗,這就是“質勝文則野”。相反,若是太講究修飾,一舉一動都中規中矩,每句話都挑不出毛病來,這樣的人就會刻意,會虛僞,所謂“文勝質則史”。
孔子認為這兩種都不對,正确的是“文質彬彬”。彬彬就是“相半之貌”,也就是文一半,質一半,既質樸,又有修養和文采。而且,文雅和質樸的程度是剛好相等的。這樣的人才是君子。
由此可見,做人太狹隘了不好,太随便了不好。做不到不好,做過頭也不好。太質樸不好,太修飾也不好。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最好。這就是“中”。
圖片 | 來自網絡
《中庸》裡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說的是人七情未動時的至善就即是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說的是萬物共同的本性即是中。
而在中國古代哲學裡,“中”又與正、和、庸,組成了一種處世的态度。常被人提起的是“中庸”,常被人诟病的也是“中庸”。因為多數人都把“中庸”理解成好好先生,左右各打五十大闆,甚至是和稀泥的意思,這多少有些誤讀。
圖片 | 誰最中國
朱熹曾注:庸,平常。中庸其實是一種“合乎常理和情理”的精神。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提到,這種情理精神本質上是與邏輯或理論相對立的。所以,任何提供于中國人面前的信條,倘隻邏輯上合格是不夠的,它必須“符合人類的天性”。但我還想加一條,它不僅是符合人類的天性,更要符合天地萬物的本性。想必,這就是“中庸之道”。
圖片 | 誰
道之大成謂之“中”
處世之道謂之“中”
做人之境謂之“中”
“中”是中國人的哲學
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中是法度、是精神
是仁愛、是友善
河南地處中原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至今保留了說“中”的口頭禅
聽地道的河南人說話“哪哪都中”
然而
中與不中,相輔相成
中字好說,不中難說
中也得說,不中也得說
不說不明
圖片 | 誰最中國
編輯丨有喜
-參考資料-
子思《中庸》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易中天《中國人的智慧》
《學箭悟禅錄》歐根·赫裡格爾著 餘覺中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