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在清明不光是祭掃新墳生别死離的悲酸淚,還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想知道清明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嗎?來這裡看看吧,小編下面就為大家提供了清明節的習俗簡單介紹内容,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清明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包括掃墓、踏青、植樹、蕩秋千、放風筝、插柳/戴柳、射柳、折柳贈别、蹴鞠、殘花會、鬥雞、拔河、吃雞蛋、吃發糕、吃青團、兒女親家互送麻糍。
清明節的習俗簡單介紹
1、掃墓:清明節屬于“祭祖節”,清明掃墓,是表達孝道的重要日子,以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清明節掃墓,一般上午進行,還要攜帶酒食果品,在墓前焚燒紙錢,為墳墓培新土,叩頭拜祭。
2、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風最為盛行,所以中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清明前後,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4、蕩秋千: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漢代以後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并流傳至今,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還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被兒童所喜愛。
5、放風筝: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筝,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筝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有的人會把自己所有的災病寫到風筝上,等風筝被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6、插柳/戴柳:插柳/戴柳習俗包括三種說法,(1)為了紀念“教民稼穑”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楊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2)插柳還有驅鬼辟邪的說法。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三大鬼節”。因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衆生的影響,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3)還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複生。晉文公當下便将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7、蹴鞠:起源于戰國時代,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一種大型活動,宮廷内,有數百人參加。《水浒傳》裡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一路平步青雲。同時蹴鞠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8、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有些活動在岸上舉行,有些活動在船上舉行,具有水鄉特色。
9、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具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将鴿子放到葫蘆裡,然後将葫蘆高挂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10、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與鬥雞。
11、拔河: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後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後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12、折柳贈别:楊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别的習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舍、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别的親友,到了他鄉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随處存活,這些都寄托着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13、吃雞蛋:古人将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後塗上各種顔色,稱為“五彩蛋”,他們把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裡,順水沖下,等在下遊的人們就争先搶撈,認為吃了以後,就可以孕育生子。後來人們在清明節時期吃雞蛋,象征一家團圓,也有民間傳說清明節吃了雞蛋,一整年身體都會好,是一種節日食品。
14、吃發糕,清明時節人們喜歡蒸發糕吃,發糕由黏米碾成米漿蒸熟做成,用來寄托“發财”、“高升”的美好願望。
15、吃青團: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是清明節最有節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種清明節前後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進糯米粉裡,然後做成團子,因為做出的團子呈碧綠色,所以取名青團。
16、兒女親家互送麻糍:在浙江部分地區,至今還保留着兒女親家互送麻糍的習俗。在古代,男女聯姻後,往往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正式嫁娶,也是為了便于雙方互相考察,畢竟結婚是人生的大事。兒女親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種禮儀,男方一般在清明節前給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個清明節前就要來迎娶新媳婦過門了。等女兒出嫁後,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節前給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兩口日子過得糯滋滋、甜絲絲,幸福美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