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國是一個多元化的民族,所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都是有不同的習俗的,就算是過同一個節日,習俗也有很大的區别,那麼客家人的清明節風俗習慣有什麼不同呢?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客家人過清明節的風俗,感興趣的朋友來瞧瞧吧。
客家人的清明節風俗習慣
清明節又名鬼節、其節、聰明節。清明節,便是客家人獻帛修樞之期,家家戶戶都要籌備牲醛果蔬,拜掃墓地,以示不忘祖德。整個祭祖儀式莊嚴肅穆,簡單凝重,古風尚存。在外的客家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每當清明亦都不遠千裡萬裡回鄉掃墓。即使因事不能回鄉,也會寄送專款作為祭祖之資費。
客家地區往昔把先祖留下各房共有的産業稱之為“嘗産”,俗稱“熏嘗”。 “君嘗”的收益主要用于祭把,一直到近代都是如此。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内地實行土地改革。公嘗田不複存在。此後,先祖墳墓已無公嘗田收益可供祭把,而當時的無序開墾荒地又使得客家人的遠祖墓地多遭受破壞。 “***”的“破四舊”運動,導緻客家地區連一年一度的民間掃墓活動也出現中斷。改革開放以後,海外不少華僑回祖籍修建祖墳,客家地區又恢複了“酪地”的風習。
很長時間以來,客家的“燕嘗”已經很少存在,但各地客家後裔仍以各種各樣的集資方式年複一年地拜祭和紀念先祖。往昔大規模的祭把活動已經風光不再,現在的掃墓活動多限于五代之内。醒地之日,各地子孫相約同回祖居地,有時由收入較豐者湊錢置辦祭品,有時由所有後人湊份錢合置所有祭品,掃墓後族中男女就一起到酒店吃餐酒席,以示紀念先祖,大家一年一聚也其樂融融。
每年清明,粵北客家人都要按照習俗,攜帶雞魚肉、煙酒糖果、紙錢等祭品,到故去的親人墓前祭拜,以寄托對親人無比的哀思。當地清明時節掃完墓後有個習俗,就是不能從原路、正門回到宗氏大廳的。一般每人手裡要折幾根“清明枝”,再加一把紅杜鵑。從側門回到大廳燃放炮仗,拜拜神位。客家人家家做“艾檄”,門前插柳枝,以示驅邪。男女同往掃墓祭祖,至農曆四月初八日止。有的地方“春分”開祭,至“清明”前後方止。一些地方搞大型氏族祭把活動,參加入數甚多。1N9年後,掃墓祭祖、做艾糕之習俗仍相沿襲,但插柳驅邪、聚集族衆掃墓的則較少。
過去,客家人祭掃祖先墳墓不在清明節,而是在春分、秋分時節祭把。其原因有:一是客家人都居住在嶺南嶺北的山地裡,如饒平、潮安、揭西、陸河等,耕地極為有限,再加上要講究風水,所以都将祖先葬于各個山頭之上,離住家較遠。而清明時節又是春耕大忙季節,時間上不容許客家人在清明時節進行掃墓活動。二是客家人生活較為貧困, “年到初七八,家家持粥碎”;清明春耕生産得投資,此時掃墓缺錢物無法好好置辦祭品。因此,客家人對傳統清明掃墓這一習俗改到“春秋”祭掃。但是,如今客家人生活改善了,祭祖的時間又大多改在傳統的清明節進行了。
廣東梅州客家地區也在立春後開始掃墓,到清明形成高潮,然而還延續到谷雨。立夏過後掃墓謂“祭野鬼”,因此客家人都習慣在立夏之前着手掃墓。實在趕不及,就停下來,等到八月份再接着掃墓。掃墓分别為家族和家庭兩種,但無論掃衆墓或是掃家基,過後都要設宴與房族中參與掃墓者共享。這就是“食清明”習俗,其規模、豐薄視宗族及家庭經濟狀況而定。
梅州地區客家人上墳當天清早,各房(家族)或全家老幼穿戴整齊,帶上果品、茶酒、香燭、紙錢、大三牲(雞、魚、豬肉)及米棵,有的還請鼓樂師到場增加熱鬧氣氛。到墳地後,先将墳場四周雜草除淨,把淋過雄雞血的花紙放在墓碑額上,用石頭壓住,然後插好香燭,擺上供品。之後,大家站在墓堂祭拜。要先面對亡靈跪拜三次,行三獻禮。當中要獻酒三次,每次都要将酒灑在墳前,再獻上清茶。拜畢,鳴放鞭炮,焚燒紙錢,最後再向亡靈跪拜一次即辭神。
饒乎客家話中稱大型掃墓為“醮盆”,其他客家話稱之為“醮地”或“醮墓”。一般情形下,饒平客家各姓氏年年都有“醮盆”祭把活動。而對于小型掃墓則稱為“上香”、“拜山”、“鏟地”、“債紙”等,多數客家話稱之為“磕紙”。清代光緒年問的《饒乎縣志》記載,饒平的世家望族都建有飼堂,清明屬于必舉行大型祭祖活動的節B之一。祭祖的“五牲”供品,每家每戶出錢,由專人負責備辦。祭祖是以宗族為單位,集中到洞堂或遠祖的墓上祭把。除了敲鑼打鼓、放銑、放鞭炮外,還有舞龍、舞獅、迎景、打八音、放煙花等活動,非常熱鬧。祭祖結束後,或者是大家集中聚餐,或者把祭品分到各家各戶。
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惠州的清明掃墓仍是一個家族一年中的頭等大事。當時的習俗就是掃墓要先挂血紙(染雞血的紙錢)才能除草,拜了後土才能掃墓。擺放供品也非常講究,必須“萊前酒後飯排三,左魚右肉雞中間,水果糖餅兩邊擺,素菜靠前勿在邊”。在一些大姓氏家族的祭祖活動中,合族老少拜過祖墳後,在宗詞大開選席,俗稱“食征嘗”,最後各人領取“丁肉”和“拜山錢”回家。
惠州清明的家庭拜山多為祭父母、祖父母等,由家庭兄弟确定拜山時間,規例較少。家族拜山則是屬于幾房分支共同祭祖的,規例較多。一般是由各房輪流做東,大家商量好時間、程序和祭把後的聚餐形式等,之後收集各房銀錢,備齊三牲果品、茶、酒、煙,外加紙寶蠟燭、紙衣紙櫃、鮮花、買錢等物。拜山時先拜老祖(祖輩之祖),後拜嫩祖(祖輩);家族中的男人(包括媳婦)一定要參加,女兒、孫女等可不參加。
拜山時間從二月二伯公誕始至四月八浴佛節止,但主要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拜山要前往墳場,先除草培土,點燃蠟燭供三牲果品。接着點香插香跪拜先人,最後焚燒紙錢紙衣紙屋等。祭拜完後在墓頂壓張紙錢(稱“挂紙”),表示己掃過墓。拜山時,如有旁觀者(稱“打吊望”),主家往往會贈送一些物品、餅食或紅包等給他們,以讓他們日後對墓地有所關照。掃墓後回到家中要立即洗澡,換洗衣服。現在惠州入過清明節的風俗程序也大為簡化,雖然也去掃墓拜,但除了掃墓再也沒有什麼特别活動。現在,在各自家裡做餡耙的也比以前少多了。
清明日,惠州客家婦幼有佩戴香包習俗,用于避邪去穢;又有以葛蒲水洗澡和挂門柳的習俗。此俗1949年以前較流行,其後少見。清明節插柳習俗,其說法是“清明插柳,平安吉祥”。因此,清明祭祖回來路上,大家都會都J頃手折大把柳條返回。近年,惠州的橋西、龍豐等老城區居民,還有在家裡門上插柳的現象,不過相對少見。
陸河客家的掃墓組織形式有家庭的、小集體的和大集體的。當地人稱掃墓為“挂紙”、 “塞(祭的意思)墳子”和“上墳子”等。掃墓時要把墳墓周圍的雜草除掉,在碑記或“金盅” (裝屍骨的盅)和“伯公爺“上面壓上對折的草紙。在墳墓的上方、左右要挂草紙條。然後在墓前和“伯公爺”面前擺出三牲酒禮(祭品)。三牲是指雞、豬、魚等,此外還帶上豆腐幹、糖果、水果之類的東西。接着,點着香火和蠟燭,由一個人請神,帶領大家進行祭拜。燒草紙、陰币等物品。然後就要燃放爆竹,随後還要辭神,掃墓儀式方才結束。掃墓的人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們攔住要其分發糕餅或糖果。
客家人過清明節的風俗
客家人是我國漢族中一個獨特的民系,客家人在我國分布廣泛,在客家人中流傳着許多傳統的文化色彩,在清明節客家人流行着掃墓挂紙和吃艾飯的清明節習俗。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萬物萌發。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人民在這天都有踏青遊春,放風筝,蕩秋千,并折柳戴柳回家的清明節習俗。這源于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忠臣介之推焚死在綿山柳樹下的古俗,今已成為百姓踏青郊遊、親近大自然的習俗。
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是掃墓祭祖。國家有關部門将清明列為法定節日,一方面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離鄉工作的人回鄉祭拜祖先。
客家人素有敬祖的傳統,在清明節對掃墓、祭祖尤為重視。不過,由于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區,加上講究風水,墳墓多建在遠處山上。而清明正直春耕大忙,祖墳、家墓又多,一時祭掃不過來。于是,客家人從農曆正月初九便開始掃墓了。先是遠近各村的同姓宗親,敲鑼打鼓,挑着供品,組成浩浩蕩蕩的祭掃隊伍,隆重祭祀開基祖墳墓。接着是同村同樓的宗族,共祭高祖、曾祖墳墓。最後是家庭祭掃近祖。
而清明這天,隻為烈士墓和無主孤魂祭掃。各地客家人掃墓大同小異,在掃墓祭拜先人之前,客家人大多都會舂糍耙,做甜飯,買肉,置酒。在清明節祭掃這天清晨,每家都宰殺一隻公雞,将雞血滴在一張張黃表紙上,把雞煮熟。于是,全家老少挑着一應祭品,帶上鐮刀鋤頭來到祖先墳墓。他們先割去墳墓周圍的雜草,整修填土,再将滴了雞血的黃表紙挂于墳頭,壓上泥塊,這叫挂紙。需要注意的是客家人崇拜土地、掃墓挂紙隻能用土塊,而不能用石頭或其它東西壓墓頭紙。随後,他們便在墓台擺上各種供品,焚香點燭,按長幼順序拈香,向長眠地下的先人膜拜緻禮。
祭畢,焚化黃表紙,燃放鞭炮,挑上牲畜 回家。倘若路遠,便到附近人家借廚,将牲畜烹煮,共同享用。如果祖墓建在沒有人家的深山裡,即在墓地附近挖竈,埋鍋野炊。大家圍聚野餐,既挂紙掃墓,追宗念祖,又享受了踏青春遊和别具山野情趣的美餐。
清明節,客家人還要吃應時的“清明艾飯”。清明時節,萬物欣榮,農婦挎籃采來鮮嫩艾草,再找來鮮嫩的苎麻葉和俗稱“白頭翁”、“狗貼耳”的藥草,洗淨,摻入用水泡浸過的糯米裡,放進石碓,舂成艾末糯米粉,再和上紅糖水,蒸成青綠的艾飯,民間認為,艾飯不但清香甜美,軟滑可口,還有除濕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