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繼平
新春到來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即正月十五夜,俗稱燈節、元宵節、上元節。這天晚上,人們除了鬧花燈、猜謎、出遊等習俗外,吃元宵更是必須的項目之一。關于元宵節的起源學界已有考證,在此不再贅述。關于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來曆社會上說法也有很多,但一般都認為是取元宵之形暗喻“團團圓圓”之意。筆者經過研究認為,吃元宵的習俗不僅僅是取其意,而且有其傳說性,其傳說性與“嫦娥奔月”又回歸人間的傳說有關。
大家知道,中國食俗文化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的傳說性。幾乎每一種節令食品(如月餅、粽子、餃子等)都起源于一段美麗的傳說,即使有些傳說顯然是後人附會而出的。但長期以來,在談到正月十五吃元宵時,人們要麼以其形狀來說明吃元宵乃取“團圓”之意,要麼毫無依據地編造一些無稽之談。實際上,“團圓”之說隻是反映了民間取意吉祥的心理,東方朔和元宵姑娘的傳說其實是元宵節本身來曆的傳說,與正月十五吃元宵幾無所涉。那麼,元宵節吃元宵的原始傳說依據是什麼呢?
筆者經過翻閱大量典籍後,在元代伊士珍《嫏嬛記》引《三餘帖》中找到了正月十五吃元宵的原始依據。該段文字文字不長,特引述如下:“嫦娥奔月後,羿晝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詣宮求見,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做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複為夫婦如初。”
原來,嫦娥奔月後,并沒有像後來人們想象的那樣,獨自在廣寒宮潸然淚下悔不當初,也沒有一人在那裡寂寂寞寞舞舒廣袖,而是早在某年的正月十五那夜,由于後羿聽了嫦娥的遣派來的童子之言,得知嫦娥一人在月宮懷念自己,于是按照童子的說法,供奉了“團團如月”的元宵,嫦娥聞聽後羿的呼喚,已經回到後羿身邊,兩人“夫婦如初”了。正月十五月圓之候,用“米粉做丸”,成“團團如月”狀,竟使得嫦娥夫婦團圓,與民間流傳吃元宵取“團團圓圓”之意正相吻合,也與元宵系由“丸”、“圓子”演化而來的說法相符。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可以上溯到宋代,雖然那時元宵還被稱為“圓子”。宋代周必大《平園續稿》一書記載:“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同時代周密的《武林舊事》也記載:“節食所尚,則乳糖圓子、澄沙團子……十般糖之類。”上述“浮圓子”、“糖圓子”都是應節而做,做法也基本同《三餘帖》所記相同,寓意也是一家人團圓和睦。清代中葉詩人李調元曾對當時賣元宵的實況作了生動的描寫,詩雲:“元宵争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圓)。”
後羿和嫦娥團聚的故事,當然是一種傳說,與傳說自然是不能較真的。不過,應節食品取意吉祥、源于傳說是我國民俗文化的一個特性,元宵自然也不例外。(來源:别說學堂)
壹點号山東創作中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