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從紅河州出發國内自駕遊路線推薦

從紅河州出發國内自駕遊路線推薦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1-15 20:35:07

  從紅河州的開遠市,沿滇越鐵路繼續南行,直到中越邊境,一路上精彩不斷——玉林山七孔橋、特等站碧色寨、五家寨人字橋、白寨全鋼大橋、邊境縣城河口。這天這段路主要沿南溪河行駛,與昨天的南盤江相比,同等漂亮。

  

  滇越鐵路過宜良後,一直與南盤江相伴,在峽谷中延續150多公裡,直到開遠市,過了開遠,鐵路離開南盤江,翻過玉林山,與蒙自壩子擦身而過,在芷村與南溪河相會,然後沿着南溪河,在南溪河峽谷中又走了大約150多公裡,來到河口并出境。所謂河口,是南溪河與紅河的彙合之處。由此就能看出,滇越鐵路國内段主要是沿着2條河修築的,北邊是南盤江,南邊是南溪河。

  從開遠到河口,鐵路裡程220公裡,我的行車裡程是287公裡。相差不多,至少比昨天少多了。因為這段路上,公路與鐵路相距不遠,尤其是從人字橋開始,公路與鐵路并肩而行,直到河口。雖然如此,時間消耗并不少,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曆時16小時。但我絲毫不覺勞累,因為一路上的精彩實在太多了。

  在開遠市區東南方向,臨近山區的地方,有座橋。橋身後的山叫玉林山,是南盤江與南溪河的分水嶺,而這橋,是滇越鐵路開始翻山的起點。

  

  這座橋是石質拱橋,7孔,長度接近100米。看介紹說,建造時采用就地取材的辦法,這做法與花橋、人字橋不同,後者都是鋼結構,在法國鑄造,然後運到雲南、現場組裝。如果都是就地取材,是否會節省些成本?也許會,也許不會。說到歐洲,有人想當然地認為那裡物價貴,比咱們貴不少,可在旅遊中我發現,這觀點并不正确,有些時候,人家的物價比咱更低廉。

  

  從這張100年前的老照片看,這座橋以及周圍的地形,沒什麼變化,橋下依舊是農田。1939年,一趟客貨混裝列車通過玉林山時制動失效,導緻脫軌,司機不知貨物中有汽油,打着火把下車檢查,把外溢的汽油點着了,8節車廂燒毀6節,80人遇難,其中有20人是回國參加抗戰的南洋機工。

  

  在法文本《滇越鐵路》一書中,有着詳細的工程圖以及當時的照片。這本書是友人老熊得知我正在琢磨滇越鐵路,慷慨贈送的。法國與美國不同,後者很大方,圖書館資料在線就能查詢,檔案館裡的資料随意翻閱、複印,章東磐、晏歡、戈叔亞先生編輯的《國家記憶》,就是這麼來的。法國則必須付費。據說這本《滇越鐵路》着實不便宜。

  

  過了七孔橋,繼續往前,沒多遠便是玉林山車站,它距離開遠站隻有7公裡,但已裁撤。

  

  玉林山站的下一站是大塔站,位于半山腰,通往車站是條簡易路,坡度很陡。還好,沒有遇到麻煩,很輕松地把車開了上去。此時,可以遠遠看到開遠市區。說到這兒,想順便聊幾句爬坡的問題。有人以為轎車沒有多少越野能力,來這種地方必須開SUV,實際上,并非完全如此。轎車的通行能力雖然無法與越野車相提并論,但時下大多數SUV并不是越野車,隻是外觀還保留着越野車的某些特征,骨子裡,其實是轎車。它的最大優勢是底盤離地間隙大于轎車,遇到溝溝坎坎,不用過分留神就能通過。面對坡道,轎車有時上不去,不是動力不足,現在的發動機做的都還不錯,七八十千瓦的功率,100多牛米的扭矩,非常普遍。這動力即使是垂直的牆,也足以把一輛1.5噸的車吊上去。可見,問題不在于動力,在于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坡度達到一定程度,輪胎就“抓”不住地了,自然無法爬坡。前些年出過一個漢蘭達“爬坡門”事件,當我開着速騰從漠河到三亞時,途經溫州,順便看了看那個聞名全國的“漢蘭達坡”,當時正下着雨,路面更滑,但絲毫沒費勁兒,一腳油門,就把車開了上去。漢蘭達為什麼上不去,恐怕就是因為它是一輛源于轎車的SUV,重心增高的緣故,現在的漢蘭達改為四驅,應該不會出現這種尴尬局面了。

  

  大塔站海拔1205米,12公裡外的開遠,海拔約1077米。對于火車來說,這個上升實在不小,畢竟火車爬坡能力比汽車差遠了——轎車爬坡能力通常是30%,約合16度。滇越鐵路最初的設計,是将坡度限制在35‰以内,但這樣的坡度勢必導緻運力下降——隻能用重型機車牽引最小噸位的車廂,于是改為25‰,也就是今天能看到的情景。所以,鐵路在這一段轉來轉去,靠延長距離降低坡度(專業名詞叫展線)。法國人修建滇越鐵路時,詹天佑先生正在修建京張鐵路,在八達嶺下,詹先生同樣采用了展線,讓火車越過長城,前往塞外。

  

  大塔站為在用站,距離開遠站12公裡,海拔1205米。

  大塔站的下一站,是駐馬哨站。駐馬哨站也是在用站。最近幾年,滇越鐵路裁撤了不少車站,兩個相鄰車站都處于使用狀态的,真不多見。我猜想,大概是因為這段鐵路坡度較大的緣故。

  

  駐馬哨站隐藏在一個小鄉村下面,車隻能開到村子,然後走過去。這個站不是1910年的産物,建于何時,我沒有查到。站房建築看上去是最近二三十年的風格。

  

  駐馬哨站,距離大塔站8公裡,海拔1365米。

  駐馬哨站的下一站,是大莊站,但已裁撤,再下一站的草壩站,才是目前在用的車站。

  

  從地圖上看,前往大莊站、草壩站的公路很直接,因為前面即将進入壩子,地勢平坦,以為很快就能抵達,沒想到,路上車流稠密,隻能慢慢地踱步。進入大莊鎮,穿過一片嘈雜的街道,來到大莊站。

  

  大莊站,距離駐馬哨站7公裡,海拔1312米。

  大莊站是滇越鐵路竣工時,首批34站之一,但是,如今站房建築已經徹底消失,隻剩下一片空地,變成村民的停車場。

  

  大莊站的下一站,是草壩站。離開大莊站3公裡後,鐵路開始變得筆直,長度約9公裡,草壩站位于這段直線中。對于滇越鐵路來說,如此筆直的線路,極為少見。事實上,整個滇南,無論鐵路還是公路,都是百米左右一轉彎兒,長距離的直道,非常罕見。

  

  幾公裡的路,如此筆直,按理說幾分鐘就能到。可剛離開大莊鎮,就看到了修路告示,無奈,隻好繞行。自駕遊時每逢遇到施工路段,便能看到一個牌子:前方施工,車輛繞行。至于怎麼個繞法兒,多數情況下不會告知。在紙質地圖與電子導航的雙重指引下,我七拐八拐,最後沿着田野間的一條土路,朝草壩方向摸過去。上方就是高速公路,看着眼饞,可我決不能走。2年前駕車走滇緬公路,我忠實地沿着抗戰時期的路,從昆明走到緬甸,而在我之前,數個汽車廠家與媒體,都曾走過,但他們都是沿着高速公路走。

  

  折騰了1個多小時,終于來到草壩站,其實這個站與上一站之間僅僅相距8公裡。這個站是法國經營時期修建的,但現在所見的,并非曆史建築。

  

  草壩站,距離大莊站8公裡,海拔1277米。

  草壩站位于草壩鎮中心位置。草壩站的站牌上,下一站有2個站,一個是芷村站,另一個是雨過鋪站。凡是出現這種情況,意味着鐵路在前面有分叉。前往芷村站是滇越鐵路的正線,而前往雨過鋪的路線是朝向蒙自市區西側,沒走多遠就結束了,它是新中國時代修建的,為的是将米軌與寸軌相連接(下面就會說到寸軌)。

  

  以目前使用的車站而論,草壩站之後是芷村站,它們倆之間,有2個被裁撤的車站,碧色寨與黑龍潭。其中,碧色寨車站大名鼎鼎。碧色寨是個小村子,位于蒙自市東北郊,相距10公裡。滇越鐵路誕生之前,蒙自就已經開展對外貿易,當時,它是雲南最大的外貿口岸,擁有全省至少8成的進出口業務,昔日的海關、洋行、郵局等建築,至今完好保存。1903年中法簽約、決定修建鐵路之後,法國人在蒙自設立了工程指揮部,統領全線築路工作。我國政府也在這兒設立了鐵路局,配合法方工作,因為這鐵路的路權是法國,所以,咱們的鐵路局花費,由法國支付,每月4450兩白銀。

  由于鐵路沒有經過蒙自市區,郊外的這座碧色寨車站,便充當起蒙自站的地位。出發前得知,碧色寨車站的曆史建築,完整地保存着,不過,當我在2017年1月來到這裡時,站房正處于維修狀态,被完完全全包裹着,沒有看到,萬分遺憾。

  

  碧色寨站,距離草壩站8公裡,海拔1362米。

  沒有鐵路之前,蒙自的外貿,是一路往南,靠馱馬把貨物運到蔓耗(有資料寫蠻耗),在蔓耗裝船,沿紅河運往越南,最終在海防港外運。毫無疑問,這樣的運輸效率是很低的,也正是這種狀況,催生出滇越鐵路。

  既然蒙自在外貿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碧色寨車站的地位,自然很高。整個滇越鐵路國内段,唯有它與河口站建有海關,所以,也隻有這兩個車站,是特等站。另外,當地商人集資修建的寸軌鐵路終點站也是碧色寨,兩條鐵路在此交彙,形成交通樞紐,可見,碧色寨站當時非常繁華。幸運的是,昔日建築大都還在,站房對面是海關,緊靠着鐵路,屋内現在是圖片展覽。

  

  不僅是站房、海關,還有水塔——這一路上,原本有14座水塔,除昆明與開遠是雙缸,其餘均為單缸,容量30立方米,因為當時是蒸汽機車,途中需要補水。

  

  車站周圍,同樣保存着許多曆史建築。這裡面,資格最老的,是建于1902年的工程指揮部,據說是碧色寨第一座瓦房建築。

  

  多走幾步,還能看到海關職員餐廳、網球場,等等。大凡西方人曾經活動過的地區,往往具備很完善的生活設施,當我看到碧色寨車站的餐廳與網球場,不禁想到生活品質這個話題——咱們的一些人,總願意把生活品質,與昂貴或奢華聯系在一起,似乎生活品質的唯一來源,是金錢。顯然,這種觀點值得探讨。在希臘駕車旅遊時,曾環遊伯羅奔尼撒半島,沿途經過了許多小村子,看到不少村民家裡的露台,打掃的一塵不染,沒有任何雜物堆積,唯有一張餐桌和幾把椅子,桌上鋪着精美的台布,旁邊放着幾盆植物點綴。這樣的情形,在咱們這兒的村莊,恐怕很難見到,即使5星級的度假酒店,客房露台的桌子上,也很少見到台布。事實上,生活品質是一種态度。用怎樣的态度對待自己的生活,每個民族有自己的答案,不見得必須千篇一律,但文雅一些、精緻一些,總不是什麼壞事。相比之下,我覺得咱們普遍比較湊合,什麼都是湊湊合合,不講究。除夕之夜在微信上看到一張全家人吃年夜飯的照片,桌上鋪的是一次性的薄膜,薄膜上面是一次性的餐盒,發照片的人,職務挺高,收入不菲,怎麼就不會把就餐環境弄得雅緻一些、餐具弄得講究一些呢?

  

  車站上方的老建築當中,有一所改成餐館,供應啤酒、咖啡以及簡單的食物。它的環境非常棒。我想,等待站房維修完畢,我一定要再來,并一定要為這個幽雅的環境,留出一天時間。

  

  滇越鐵路是1910年全線通車的,運營到1940年,整整繁榮了30年。1940年,日軍占領越南,為防日軍進攻雲南,民國政府拆除碧色寨到河口之間的全部軌道與多數橋梁。1957年,滇越鐵路雖然修複通車,但此處的海關已經消失,更主要的是,米軌與寸軌鐵路的換裝,移至雨過鋪站,碧色寨站從此變得默默無聞,如今,它已被裁撤。

  

  滇越鐵路通車後,出口物資中的一個大項,是個舊的錫。頭幾年每年出口5000噸,後來增至1萬噸。這個商機,又催生出一條鐵路——個碧石鐵路(個舊-碧色寨-石屏)。從下面這張圖就能看出,這條鐵路的軌距更窄,隻有600毫米,俗稱寸軌。寸軌機車是SN型,美國鮑爾溫機車廠制造,1926-1930年購置,運行到1978年尚有10台。29号機車在雲南鐵路博物館,23号機車在北京中國鐵道博物館,26号機車在上海鐵道博物館,碧色寨站露天擺放的21号機車,不知是原物還是複制品。

  

  個碧石寸軌鐵路是民營鐵路。當時,法國人的滇越鐵路通車,個舊的錫用馱馬運到碧色寨裝車,商人們由此希望在個舊與碧色寨之間,修一條鐵路,于是,在1913年,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碧色寨到雞街首先通車,後來通到個舊,再往後,又從雞街通到石屏。從此,該鐵路被稱為個碧石鐵路。

  

  這條曆時21年修建的鐵路,為沿線經濟發展,起了很多作用。1972年,除雞街與個舊之間維持原狀,其餘寸軌鐵路擴展為米軌,到了1988年,客運業務停止,2008年,雞街與個舊之間的寸軌鐵路拆除。聽說,這條鐵路運營的早期,機車制動隻管自己,管不了車廂,每節車廂的制動隻能靠人工操作,所以,每趟列車有幾個列車員,每逢下坡就得跑來跑去,專門負責刹車。

  

  據說,雲南商人們之所以把軌距弄成600毫米,一是為了節省投資,二是不讓法國人的列車開進來,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保護。

  

  沿着山坡上的小路,掠過蒙自。雲南風味中的過橋米線,就誕生在這裡,不過,我此行是為了滇越鐵路,不打算進入城區遊覽。蒙自市區東側有條公路,一直往東,翻山之後,便是芷村站。

  

  芷村與蒙自壩子一山之隔,芷村也是個壩子,隻不過比較小。這裡是南溪河的源頭,從這開始,滇越鐵路将一直伴随着南溪河,直到邊境。這一路全程下坡,從海拔1635米降到85米,對于北行列車來說,則是全程上坡。看資料介紹,滇越鐵路在雲南有2段屬于牽引困難的區段,其中有一段是這裡(另一段是水晶波到昆明),所以,芷村當時是機務總車房所在地,全線所有機車的架修和中修都在這裡。1940年拆除部分鐵路時,機務總車房搬到宜良和開遠,芷村的輝煌從此消失。

  

  芷村站,距離碧色寨站25公裡,兩站間有黑龍潭站,海拔1635米。

  法國經營時期,芷村站是3等站,雙翼站房保存完整,這是全線的唯一,太珍貴了。

  

  之前隻在圖紙上見過的雙翼站房,在這裡保存的如此完整,真是沒想到,當我開車來到芷村,一眼看到它時,興奮的直蹦高兒。

  

  當年,芷村站居住着很多法國人、越南人,他們的房屋圍繞着車站,形成了“南溪街”。今天站内的建築非常漂亮,可站前的街道,顯得十分殘破。下圖右側那位老人身後的門,就是進入芷村站的地方。

  

  芷村站目前仍在使用中,它的下一站,是臘哈地站,兩站之間的距離約82公裡。但在曆史上,芷村站與臘哈地站之間,有落水洞站、戈姑站、俚姑站、亭塘站、老街子站、波渡箐站、沖莊站、灣塘站、白寨站、白鶴橋站,這10個站全部被裁撤了。

  

  離開芷村站,沿着一條叫芷白線的鄉道往東南方向行駛,芷是芷村,白是白寨。這條路途經和平鄉時,有一條小路前往人字橋。

  

  剛出芷村鎮,看到一座3孔石拱橋,滇越鐵路上的橋梁,有石拱、鋼梁、石拱與鋼梁混合,共計3種形式。石拱橋最出名的是玉林山橋,鋼梁橋最出名的是人字橋,最長的是白寨橋(已消失),混合橋最出名的是小龍潭花橋。

  

  

  駛過石拱橋,我将與滇越鐵路分開好長一段,而正是在這一段裡,鐵路沿線的景色,開始是喀斯特地貌,然後是異常險峻,其中最陡峭的一個懸崖,人稱“老虎嘴”。所有這些,沿着公路走,無緣見到。

  

  芷白線是條鄉道,路面是雲南特有的石塘路——由石頭塊構築的路。前年行走滇緬公路時,遇到過好幾次這樣路面。與滇緬公路不同的是,這裡的鋪路材料分為2種,除了不規則的石塊,還有方方正正的磚塊。

  

  芷白線路況不錯,車輛稀少。兩旁的景色與鐵路線一樣,也是神似桂林的喀斯特地貌。

  

  這條路上,有3個鄉,新華鄉、和平鄉、白雲鄉。經過新華鄉時,從地圖上看到有幾條小路,可以分别前往戈姑站與俚姑站,但都得原路返回,此時已是下午2點,時間有限,隻好放棄。

  

  沿着芷白線行駛50公裡,來到和平鄉,在一個極不起眼的小路口,轉為向西行駛。這是一條很窄的路,偶爾才有塊稍微寬些的地方,如果對向來車,會很麻煩,于是,加大油門——每次遇到這種路我都會這麼做,盡可能縮短行車時間,降低會車的可能。

  

  這條路大概是17公裡長,從1900米降到875米,深入到一條山谷中。

  

  雖然是條砂石路,但還算平整,更為幸運的是,全程一輛車也沒遇到,我用了20多分鐘,從和平鄉來到人字橋。闊别67公裡,終于回到滇越鐵路旁,跨越鐵路的地方有人收費,汽車每次20元,村民的摩托車似乎是一兩塊錢。令我感到驚喜的是,此處有路可供沿滇越鐵路繼續前行。

  

  交過路費時,被告知可以沿鐵路往前走2公裡,穿過2個山洞,便是人字橋。好在我帶着照明燈,步行而去。

  

  滇越鐵路在這一段,高度迅速擡升,由此誕生了一個巨大的“幾”字型展線。在展線頂端,兩山都是絕壁,酷似“一線天”,隻能在此架設橋梁。問題在於,兩側的隧道都是曲線,如果架設鋼梁,必須首先開鑿一條102米的直線隧道,時間與成本提高太多。

  

  為此,法國滇越鐵路公司進行招标,在8個競标方案中,選中了法國工程師保爾·波登的“人字橋”方案。所謂人字,指的是該橋猶如一個人兩臂伸平、雙腿分開。而保爾·波登先生設計的另一座鐵橋(在法國),與人字橋一樣,完好地處于使用狀态。

  

  滇越鐵路有數千座橋,長度僅67米的人字橋,卻成為最經典的設計,它早已成為滇越鐵路的标志。

  

  人字橋距離谷底116米,1908年落成,工程曆時20個月,800名工人為它獻出了生命。

  

  人字橋的所有部件,被設計成單件模式,每個單件重量不超過100千克,長度不超過2.5米,多數部件長度為1.2-1.5米。如此精心設計,是為了便于長途人力運輸,更是為了便于在懸崖上組裝。

  

  人字橋的所有部件,都是在法國制造的,總重179.5噸。安裝時,首先在隧道下方修建承重台,隧道上方開鑿山洞,放置起重設備。組裝好兩個支臂後,将其合攏,再一點一點地組裝橋面。

  

  看到一篇回憶文章,講述組裝過程中,絲毫不差,對其精準度贊歎不已。事實上,我多次在宜家購買并自己動手組裝家具,它的精準程度,與回憶文章裡所贊歎的,如出一轍。兩年前在網上買了一個鞋櫃,安裝孔最大誤差超過2毫米,當我還算客氣地給了一個中評後,店家不依不饒,數次來電,非讓我改成好評。言外之意是,才2毫米,根本算不上是問題,您就别那麼矯情了。

  不少人對德國汽車贊不絕口,特别推崇人家的精細度,可為什麼在自己身上,就得過且過,放寬标準呢?咱們就不能像人家那樣,把手頭的每一件事兒,都精益求精地做好?

  

  人字橋附近,有20餘棟紅色屋頂建築,都是新建的,似乎是當地原有的村落。也許因為時常有遊客前來,村民們在路邊擺了一些食品攤子,出售米線、烤肉之類的,村裡也有簡易餐館和旅社。人字橋下面,開辟成公園,每逢節假日,有當地人在此休閑。人字橋上面,有警察看守,隻要不是遊客太多的日子,允許遊客上橋參觀。

  

  站在人字橋附近的一塊平地上,可以看到這條山谷的全貌,圖中的白線,是鐵路線,左側是白寨站方向,右側是倮姑站方向,也就是說,鐵路圍着山谷兜了一圈兒。因為這倆站高度落差800米,隻好延長行駛距離——白寨站與倮姑站的直線距離不足20公裡,鐵路裡程39公裡,盡管如此,坡度還是達到了25‰的上限。關于滇越鐵路,雲南有個民謠:“蛇形的鐵路,船形的火車,英雄的司機,不怕死的乘客”,指的就是南溪河谷。

  

  離開人字橋,沿着簡易公路往前走。3公裡後,路旁山坡上,出現一座火車站,它是波渡箐站。

  

  波渡箐站,距離芷村站53公裡,兩者之間還有5個車站。

  再往前6公裡,又看見一座車站,它是沖莊站。因為時間限制,這兩座車站我都沒上去看——這一段公路、河流、鐵路并行,但公路在谷底,鐵路在半山腰。

  

  沖莊站,距離波渡箐站7公裡。

  繼續前行,遇到一個鎮子,這裡是灣塘鄉。鄉後的山坡上,是灣塘站。由于戰争關系,這一帶的數座車站,都是1957年重建的。

  

  灣塘站,距離大莊站8公裡。下圖為灣塘站舊照。

  灣塘站附近,有座芷村工務段所屬的灣塘橋隧領工區,負責路線的維護,但現在已被撤銷,人去屋空。

  

  聽說灣塘站附近有個瀑布,于是沿着鐵路線尋找過去,可惜走了大約2公裡,也沒有見到。

  

  據說,當年滇越鐵路上的旅客列車,每逢接近灣塘站,列車員都會要求乘客關閉車窗,以免淋浴。如此誘人的畫面我沒能目睹,隻好借用鐵路攝影專家羅春曉先生的一幅作品,神遊一番(火車在右下方)。

  

  滇越鐵路沿線,不僅風景優美,民族風情也是一景。全線穿越12個民族的聚居地,南溪河谷這一帶,以瑤族人為主。

  

  灣塘站之後是白寨站,也是個裁撤站,站房建築不是曆史原物。

  

  白寨站,距離灣塘站12公裡,海拔390米。

  不過,站北2公裡處,有座大橋,值得一看。這橋因靠近白寨站,被稱為白寨大橋,橋的走向呈弧型,橋北與隧道直接相連,橋長136米。最早,這橋是座全鋼橋,靠8座鋼塔式橋墩支撐,其中有4個橋墩高34米,相當于11層樓。1940年,民國政府拆除鐵路時,将這座橋拆除。雖然所有部件進行了編号,但到1957年修複鐵路時,并未複原,而是用石頭壘砌出5個橋墩,失去了原有的風采。

  

  如今,隻能從老照片裡,一覽白寨大橋的原貌。有人說它很像是平放着的埃菲爾鐵塔,那塔建于1889年,比滇越鐵路早了20年,屬于同一時代的産物,自然是風格相同。類似宏偉的橋,在緬甸的曼德勒與臘戍之間,還能見到一座,非常珍貴。

  

  在日軍沒有占領越南之前,滇越鐵路是日本空軍轟炸的目标。于是,滇軍60軍被布防在鐵路沿線,保護鐵路。人字橋兩側的山頂,當時都布置了高射炮,再加上人字橋兩側山勢狹窄,日軍沒能得逞。白寨大橋地勢開闊,轟炸相對容易,當一列火車行駛到這裡時,恰遇空襲,司機全力加速,試圖沖進隧道躲避,但後部車廂還是被命中,中外旅客死傷200餘人。那幾年,整個雲南飽受空襲摧殘,直到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來到雲南(俗稱飛虎隊),才算解脫。

  

  事實上,如果時間足夠,沿着白寨大橋繼續往北走4-6公裡,還能看到2座鋼架橋。而在白寨/灣塘站這一帶,一共有8座鋼架橋。

  

  離開白寨站約2公裡,來到326國道上,接下來的這段路,是此次旅途中最好走的一段,路面較寬且平整、鐵路就在身旁。此時距離中越邊境還有80公裡,車站還有9座。第1座是白鶴橋站,第2座是臘哈地站。臘哈地站是在用站,這裡的海拔為250米,比剛才人字橋的875米,降低了不少。

  

  臘哈地站,距離白寨站11公裡,海拔250米。

  看到一張臘哈地站的老照片,3輛機車噴雲吐霧,很是壯觀。滇越鐵路通車時,法國人買了29台蒸汽機車,都是法國Batgnoues機車制造廠的産品,不久又添置了法國制造的MK51型重型機車28台,瑞士制造的MK52型機車5台,英國制造的GD51型機車6台,除了英國車質量太差,很快被淘汰之外,其餘機車在滇越鐵路上運行了至少50年,才被逐漸替換。

  

  新中國成立時,滇越鐵路的主力機車,是法國的MK51型,隻不過被咱們更名為JF51型,JF的意思是解放。到了1958年,昆明機車修理廠仿造出4台JF51型,命名為東風号。

  

  1958年,鐵道部把山西境内的98台機車調往雲南,主力車型是日本制造的KD55型,由此,滇越鐵路上的機車有160台,涉及8個國家、15種車型。目前能看到的,是下圖中的這輛583号機車,它就是KD55型,1897年由日本制造,前半生在山西服役,後半生在雲南服役。我不知道它的具體退休時間,滇越鐵路淘汰蒸汽機車是1978-1985年,也就是說,這台機車的服役期,可能長達81-88年。

  

  1978年,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制造出東方紅21型内燃機車,試驗成功後,于1979和1984年,共造100台,交付雲南。其中,001号機車保存在雲南鐵路博物館。其餘機車,有些仍在使用,眼下每天在昆明牽引客車的,就是這個車型。那天在昆明見到的,是83号機車;在開遠/河口之間,見過85号、101号機車。在河口,看到穿越國境的列車,機車也是東方紅21型。

  

  2003年,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廠又研發了東風21型機車,它與東方紅21型一樣,目前都處于使用狀态。在臘哈地站,我見到了4号機車,在宜良/開遠之間,見過1号、5号、6号和12号機車。回顧滇越鐵路上的機車曆程,不禁感慨,咱的私家車,也能用這麼多年,就好了。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更環保。

  

  臘哈地往南走66公裡,是山腰站。那是個邊境站,非常靠近終點站:河口站。至于臘哈地與山腰之間的5個車站——大樹塘、老範寨、馬街、南溪、螞蝗堡,均已停用。

  

  從人字橋開始,始終沿南溪河谷行走。臘哈地站之前,山勢陡峭,之後,山勢漸緩。南溪河兩岸,植被茂密,靠近公路的地方,有許多香蕉、橡膠樹等作物,一派亞熱帶田園風光。正值香蕉收獲季節,看到許多農民把香蕉砍下,在一個水盆裡過一下,然後裝箱,送上貨車。摘下來的橡膠都是青青的,據說隻有這樣,才能長途運輸。

  

  途中,經過大樹塘和老範寨時,都沒能進去看車站。原因相同,攤檔、各色車輛擁堵在村口,進出村子的車輛,動彈不得。不想給自己找麻煩,隔着河觀望一下,趕緊離開。

  

  經過馬街站時,路況很好,站南不足1公裡的地方,有座新建的水泥橋,跨過南溪河,停車,步行一段,便能看到馬街站。

  

  馬街站是1910年首批34站之一,但眼下已經看不到當時的建築了。

  

  再往前7公裡,接近南溪鎮時,河對岸是南溪站,站南200米處有座大橋。

  

  南溪站同樣是1910年的首批站,但現在也已經被裁撤。

  

  過南溪站,往前走8公裡,螞蝗堡站。螞蝗堡是個農場。這個不太讨人喜歡的名字,可以提醒人們,當年這裡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法國人決定沿南溪河修築鐵路時,就遇到了很多麻煩,由于氣候炎熱、潮濕,很容易患病,艱苦的條件使得招工極為不易,不管是勞工還是技術人員,都不太容易找到。特别是頭幾年,從歐洲招聘來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隻有計劃的一半。勞工的缺額則更大。有位曾在京張鐵路上工作過的歐洲工程師,推薦有工作經驗的一批天津勞工,經過體檢合格的5500人,來到南溪河沒幾天,就跑了3000人——忍受不了這得環境。

  建築公司為了能把人留住,盡量改善待遇。先是提高工資,然後是加強醫療。150公裡的南溪河谷裡,開設了7個醫療點,每個點都配有從歐洲聘請來的醫生。在疾病高發期,又增加了14個臨時救護站,每個勞工都有一本醫療卡,免費治療。飲食方面,雇傭了大量馱馬,日夜不停地往工地運食品,僅運送大米的馱馬,就多達5000匹。由于道路艱難,馱馬要價很高,其它地區馱馬的運費是每噸公裡0.06法郎,但在南溪河這一帶,每噸公裡漲價到4法郎。看到這個數字,我很驚訝,這一帶做馱馬生意的人,在法國人修鐵路那幾年,估計沒少賺錢。

  6年的施工期裡,建築公司招募勞工總數為6.07萬人——雲南0.93萬人,廣西2.43萬人,廣東0.33萬人,天津0.55萬人,福州與甯波都是0.1萬人,此外還有越南1.63萬人。令人惋惜的是,1.2萬名勞工與80餘名歐洲技術人員,死在了工地上。後者的墓地有一個在開遠,但我沒找到。

  

  螞蝗堡站已經停止使用,站房建築,看上去年頭不會很長。

  

  過了螞蝗堡站,公路與鐵路分手,鐵路仍沿着南溪河,公路則先往西、再往南,接近高速公路出入口時,左轉往東去,便能來到山腰站。

  

  山腰站,距離螞蝗堡站10公裡,海拔86米。

  抵達山腰站時,天色已暗,還下着雨。山腰站是個國境站,1957年重建,是當時全國8個國境站之一,中越之間的國際聯運業務,是在這兒辦理的。1979年,越軍炮轟山腰站,1991年才修複。

  

  山腰站的下一站,是終點站河口,鐵路距離6公裡,公路距離約13公裡。

  

  從山腰站到河口站,途中經過了河口北站,它與滇越鐵路無關,是昆明與河口之間新修鐵路的終點站,從昆明坐火車到河口,行程6小時,每天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有4趟車。

  

  在夜幕中,冒着雨,終于來到了河口站——3天前,我從昆明出發,沿着465公裡的鐵路線,行車千餘公裡,從海拔2000米,走到海拔85米。

  

  河口站,距離山腰6公裡,海拔85米。

  站台旁,停靠着2列貨車,聽說,眼下中越之間,每天都有貨運列車通行。

  

  這鋼軌從昆明開始,一路上翻越了數不勝數的山巒,伴随着南盤江與南溪河,走到這裡。再往前,它将踏出國門,朝着大海奔去。

  

  火車站不遠處,有座界碑,對面,是越南老街省的老街市。

  

  滇越鐵路跨越國境線的旁邊,有座鐵路局所屬的飯店,位置得天獨厚。已經連續奔波3天,多少有些勞累,趕緊入住,喘口氣兒。窗外的夜景,實在漂亮。

  

  天亮後,清楚地看到河對面越南老街的風景。

  

  滇越鐵路踏出國門地方,咱們這邊是河口,河口在民國年間曾被列為特别行政區,現在是河口瑤族自治縣。之所以稱為河口,源于此地是紅河與南溪河的彙合處,下圖左側河流是南溪河,右側是紅河。

  

  下圖是一張河口的老照片,當時隻有鐵路橋。舊照與上圖基本上是同一角度,但高度不同——旅館後面有座山,叫四連山,這張舊照應該是在山上拍的。我曾試圖到山頂,尋找昔日的四連山炮台,但沒走多遠,就被攔住了,現在是軍事禁區。

  

  旅館旁邊的河口站,早已停止客運業務。我國贖回滇越鐵路以後,從昆明始發的客車,主要前往宜良、開遠、蒙自,直到1994年,才有了昆明到河口的直達列車,1997年,又開設昆明到河内的國際列車,僅僅過了5年,在2002年就停運了。

  

  這是一張河口車站的舊照,站房建築比眼下的這座,氣派多了。

  

  車站前面200米處,是跨越國境的鐵路橋。從昆明北站算起,到這兒的裡程是464公裡 350米。

  

  這座鐵路橋,在抗日戰争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兩度被毀。

  

  1910年,滇越鐵路全線貫通後,為保安全,雲南境内的列車隻在白天行駛,分别在昆明/開遠、開遠/河口之間,每天對開一趟旅客列車。也就是說,當時的旅客,從昆明出發,第1天夜宿開遠,第2天夜宿河口,第3天抵達終點海防。在百年之前,這樣的速度已經很可觀了,直到抗戰時期,人們依舊選擇乘船到海防,然後轉火車前往昆明。在很多年裡,這是最好走、最便捷的一條通道。

  

  這條鐵路的越南段,目前仍在正常使用,每天都有老街到河内的旅客列車,中越兩國之間的貨車,每天也有好幾趟。

  

  鐵路對面50米處,是一棟很漂亮的房屋,它是昔日的海關,原來由3棟房屋組成,如今隻剩下這一棟。屋内是河口起義展覽,屋外是個餐館,環境不錯。

  

  海關西南側,是如今的關口所在地。由于此行是臨時決定,沒來得及在北京辦理越南簽證,來到口岸,看到附近有N多家旅行社,本以為能辦個臨時出入證,問了幾家,均隻辦理團隊旅遊,無奈,隻好做罷。畢竟,我不想到對面旅遊,隻是想看看老街的車站。看來,這個打算隻能留給下次,辦了簽證再過去,從老街乘火車前往河内、海防,把滇越鐵路完整地走一遍。

  

  秦始皇時代,今天越南的大部,屬于秦朝領土。秦朝滅亡時,統領這一帶的地方官,創建南越國,國都廣州。漢武帝滅南越國後,越南大部分地區變成漢朝領土,這情形維持了很多年,直到五代十國,才脫離中央王朝獨立。因為唐朝在此設立過安南都護府,故稱安南。到了清朝中後期才改成越南。據說當時越南統治者想改名為南越——恢複古名。朝廷一想,古代的南越國,還包括着廣東與廣西,沒同意,于是掉個個兒,叫越南——越南雖獨立,但認中央王朝為宗主國。越南在隋朝、元朝、明朝,時不時地與中央王朝發生戰争,但藩屬關系還在。

  

  清朝後期爆發中法戰争,中國失敗,越南從此徹底脫離中國,納入法國勢力範圍。後來越南與西方世界開戰,中國不惜成本、全力援助。戰事尚未結束,中國與蘇聯關系惡化,爆發軍事沖突,中國為抗衡蘇聯,與美國和解,蘇聯遂全力支持越南,随後又出現入侵柬埔寨以及排華事件,最終導緻中越兩國在1979年大打出手,史稱對越自衛反擊戰。

  一連串的恩恩怨怨,足以說明,兩國交往,不可能永遠是朋友,也不可能永遠是敵人,一切隻能以自身利益為導向,以雙赢互惠為基本目标。這麼簡單的原理,至今有人仍弄不明白,時常一相情願。

  

  在關口,看到成群結隊的越南小販,推車過境。據說過境時以車繳稅,每次10元,故小販們将自行車加長加寬,盡量多裝,聽說最高可達800公斤。

  

  河口車站斜對面,有個環境很雅緻的茶餐廳,坐在那裡,身旁就是南溪河,不遠處就是滇越鐵路橋。在這裡,我的滇越鐵路旅遊,在此畫上句号。

  

  法國人修建滇越鐵路的初衷,不是為了幫助咱們發展經濟,但在客觀上多少起了些積極作用。就拿煙草來說,鐵路通車前,每月進口香煙不過六七箱,火車通車後,陡增100倍。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了雲南煙草業的發展,很快,雲南出現了4家自己的煙廠,阿詩瑪、紅塔山、小熊貓、玉溪、雲煙,直至今天,這些香煙仍是産銷兩旺。至于個舊的錫,更是因為鐵路而暢銷世界,被譽為錫都,而當時的個舊便擁有電台,直接與倫敦金屬交易所通聯。

  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法正視國與國之間的商貿往來,總是用藩屬納貢的思維,理解現代貿易。這種狹隘,讓中國吃盡苦頭。今天的中國,雖然以各種形式與世界連接,但狹隘思維,并沒有完全消除。但願能夠盡快進步一些,這樣的苦頭,别在吃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