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海子受推崇

為什麼海子受推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22:47:03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是海子晚期詩歌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的一句。這首詩入選了高中課本,因而成為我們最熟悉一首海子的詩。翻看《海子詩全集》,我們會發現,海子的詩歌中經常出現糧食和蔬菜的意象,海子為何如此關心糧食和蔬菜呢?糧食和蔬菜意象的使用有何用意?

為什麼海子受推崇(海子為什麼那麼關心糧食和蔬菜)1

《海子詩全集》,西川/編

貧窮的家庭和樸素的生活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有所謂“知人論世”的研究方法,意思是通過考察文學家的生平經曆和時代背景,來幫助理解作家的作品。二十世紀《紅樓夢》的研究便很大程度上是這一理論思想的産物,胡适等人通過細緻的考證,分析出《紅樓夢》的作者,并依據曹雪芹的生平來推測《紅樓夢》後四十回的故事發展。

海子如此關心糧食和蔬菜,或許也與他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經曆有關。1964年,海子出生于安徽省懷甯縣一個叫查灣的村落,他的父親查振全是一個裁縫,母親是普通的鄉村婦女。在那個時代,裁縫受到生産方式的嚴格管控,隻能作為生産隊專門從事裁縫活計的固定工,并且由于裁縫不被看做強體力勞動,因而固定工分要小于一般的壯勞力。海子是家中長子,他還有三個弟弟,一家六口僅靠父親和母親的收入生活,自然略顯拮據。母親操采菊後來回憶道:“海子自小就遭罪……家裡窮,沒錢買飯票,他是從家裡背着糧到學校食堂入夥,吃雜糧、就家裡帶去的腌鹹菜。”

為什麼海子受推崇(海子為什麼那麼關心糧食和蔬菜)2

年輕時的海子

這種兒時貧苦的家庭條件帶來的對于糧食和胃的關注,也反映在海子的詩歌中,如《春天,十個海子》中,他寫道:“那裡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戶/它們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農業,它們自己繁殖。”而在另一篇獻給女友的詩中也寫道:“你的母親是櫻桃,我的母親是血淚。”這種農村貧苦家庭的出身,帶給了海子深刻的饑餓體驗,他的詩歌書寫中從未脫離開這種原始的生存欲望,對于糧食和蔬菜的關注,應當也與他準則中對于饑餓的深刻體驗有關。

十五歲時,海子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就讀期間,開始了他的詩歌寫作。但就如人類曆史上很多的藝術家、詩人一般,海子的詩歌在他在世時并未獲得今天這麼大的成就,因此也并未給他帶來豐厚的收入,根本改變他和他的家庭的生活處境。畢業後,海子任教于中國政法大學,工資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盡管相較于兒時,有了體面工作的海子不必再擔心吃不上飯的問題,但從駱一禾等人的回憶文章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海子生活仍然十分樸素。此外,他的工資不僅要支撐他在北京的生活,還要經常寄回家中補貼家用,因而仍不充裕。駱一禾在1989年的《沖擊極限》一文中曾寫到一次他與妻子去昌平看望海子:“去年11月我去看他,他已經吃了四天方便面。”不管是否真的是生計所迫不得不吃泡面,還是隻是太忙了疏于打理,這時期海子仍然并未完全解決“糧食”問題或許是可以肯定的。

海子死後,他的父親前往海子北京家中的所見,也可以證明海子直到死前也還過着清苦樸素的生活。海子的房間太過幹淨也太過空曠了,正如西川《懷念》中寫到的,“幹幹淨淨,像一座墳墓”。

兒時的貧困和成年後的樸素,都證實了海子始終保留着一份饑餓記憶,這種饑餓記憶在寫作中流露出來,便是對于糧食和蔬菜意象的重視。或許他的農村體驗并不與詩歌創作中糧食意象的使用直接相關,但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從小錦衣玉食嬌生慣養長大的詩人,絕不會像海子一樣對于糧食有如此深刻的感觸。

麥地之子

在糧食與蔬菜之中,海子的詩歌中更關注糧食,而在各種糧食裡,他最常寫的無疑是麥子。

詩歌評論家燎原在《孿生的麥地之子》一文中,将駱一禾與海子兩位詩風接近,又是好友的詩人比作孿生的麥地之子,他認為駱一禾與海子詩歌中的麥子意象,就如西歐美術作品中的向日葵意象一般,被寄予了一種“神聖的情思”。麥子成為我們這個農耕民族折射“生命情感的黃金之光”。麥子作為一種自古便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食物,養育了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民,作為民族的精神象征,無疑是非常合适的。在海子眼中,麥子和麥地是生命的來源(他在詩歌中寫到“健康的麥子/養我性命的麥子”),他對麥子懷有原始而強烈的感恩,他寫道:“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義。”将這裡的麥子理解為養育他長大的父母或是從小生長的土地,似乎都無不可。如燎原先生所言,“以麥子的光芒照耀現實生命的空缺進而抵達鄉村中國汗血生命的精神領空,這便是他們詩歌的主題”。

為什麼海子受推崇(海子為什麼那麼關心糧食和蔬菜)3

燎原《海子評傳》

用食物比喻作家或流派的說法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并非絕無僅有,如建國初以趙樹理等人為代表的左派農村題材寫作,便被稱為“山藥蛋派”,他們都是山西土生土長的農民作家,有豐富的農村經驗。“山藥蛋”這一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名字正和趙樹理等人的創作理路相得益彰。

而麥子之于海子,也不僅僅是一種意象的運用,更串聯起海子的詩歌追求和詩學主張。盡管有時我們會覺得海子的詩歌閱讀起來有些晦澀,但他從來都不自認為是某一種現代詩派,他認為那些追求碎片和變形的詩歌創作是追求偉大詩歌道路上的一次失敗,那些實驗性的文字和元素性的表達都隻留下了“碎片與盲目”。海子追求一種“偉大的詩歌創作”,這種詩歌創作在他看來一定是窮極原始的,“是主體人類在遠視力量中的一次性詩歌行動”。海子癡迷那些人類原始集體創造的藝術,是“人類的集體回憶或造型”,如敦煌佛教藝術、《聖經·舊約》、《荷馬史詩》、《古蘭經》,甚至包括金字塔。海子的詩歌一方面來自于“内心沖突、對話與和解”,來自于強烈而粗糙的感情體驗,另一方面來自于“古典理性主義”的深沉思考。

而讀海子有關麥子的詩,我們能看到他那樣一種窮極原始的詩歌追求,麥子和麥地的意象本身便給人一種粗犷的、原始的、與土地相連的氣息(“即使在麥地裡永遠有哭泣的聲音/傳得很遠,甚至在另一塊麥地裡都/能聽到”)。當麥子與父輩聯系起來,又能感受到那種流動的深情與感激(“連夜種麥的父親,身上像流動金子”)。

海子為何如此關心糧食和蔬菜?一方面他的生活經曆讓他記得糧食與蔬菜,但恐怕更重要的是,在他追求“偉大的詩歌”的道路上,“麥子”與“麥地” 成為了沿途最重要的風景,他時刻挂念的不僅是實體的糧食與蔬菜,更是那悠久的曆史、土地和精神。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再讀到他寫“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便會從原有的小資式解讀中跳出來,發現詩句背後闊大的、沉重的詩歌力量。

參考書目

1.《海子評傳》(最新修訂版),燎原/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5月

2.《不死的海子》,崔衛平/編,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3月

3.《海子詩全集》,西川/編,作家出版社2009年3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