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業是我國煤炭工業後的第二大工業體,但其起源的時間比煤炭工業還早,因其制作工藝要求比煤炭工業的開采要求較高,所以制糖工業相對于煤炭工業來說發展比較晚。制糖工業的飛速發展要到全國解放之後,就好比如珠三角一帶的制糖工業,比起全國還是比較早,所以制糖工業也比全國各地要發達。湛江市就有一座全國解放後建設起來的糖廠,名字聽起來還很霸氣叫建國糖廠,建國糖廠則是廣東十大糖廠之一。
湛江市遂溪縣是甘蔗種植大縣,種植面積超過60萬畝,全縣有制糖企業近10家,年産蔗糖達50萬噸,占廣東蔗糖産量2成,遂溪縣也被稱為“中國第一甜縣”。制糖業不僅是遂溪縣的主要稅收來源,更是湛江市的稅收第一産業,而遂溪縣的稅收收入在當年幾乎是全市的半壁江山。然而随着時光的流逝,産業的更叠和工業體制的不斷改革,從1997年開始制糖企業也開始逐步退出曆史舞台。2004年,全國名字最霸氣的制糖企業——遂溪建國糖廠破産被江門甘蔗化工收購,建國糖廠則成為遂溪縣最後一家破産的地方國有糖廠。
遂溪建國糖廠始建于1958年,位于遂溪縣楊柑鎮,當年正處于中蘇蜜月期,所以工廠的大部分建築物多少都帶有點蘇聯元素,據說當年還邀請蘇聯達瓦西專家來援助。1960年建成投産,起初的設計日榨能力為1000噸,後因蔗農的不斷擴大,建國糖廠的生産規模也逐步擴大,至上世紀的80年代初日榨能力達6000噸,建國糖廠則成為湛江最大的制糖企業,全省十大制糖企業之一。
制糖業要說最鼎盛時期應該是80年代,當時正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期,制糖業還有國家财政支持,蔗農的種植熱情很高漲,制糖業不可謂是蒸蒸日上。企業效益高不僅提高地方稅收,還提高制糖工人的待遇。建國糖廠聽起來就是為建設祖國而建的工廠,所以它對社會的責任就相對較重些,不僅對國家負責,對蔗農負責,更是對職工負責。職工不僅有穩定的收入,還有居住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子女求學幾乎是免費,職工就醫免費,家屬就醫半價。收入穩定,居住不愁,子女求學不愁,就醫不愁,職工在這等高福利的環境下工作積極性更高。
80年代是制糖業的鼎盛期,90年代初則是制糖業的極盛期,企業效益高所以對蔗農出手也相對較闊餘,甘蔗拉到廠裡第二天就結賬。蔗農們看到甘蔗轉換金錢的速度這麼快,對種植甘蔗更加的踴躍,而當時的糖廠還是連片承包制,建國糖廠作為全省十大糖廠之一,包片的面積也相對較大,當年大卡車拉來的甘蔗從廠門口可排到5公裡之外,有些司機還得排到第二天才能卸甘蔗。而這等排長隊的場面也停止在1995年,1995年之後随着效益的不斷下滑,糖廠對蔗農的現金兌現越來越拖後,特别是1996年出現隔年放錢的情況。糖廠欠蔗農的甘蔗錢太久,讓蔗農對種植甘蔗失去興趣,轉而種植金錢轉換比較快的經濟作物。
1997年建國糖廠第一次破産改組,盡管能平穩的度過危機,但是其核心矛盾仍舊沒能改善,比如生産成本問題、蔗農拖欠問題等都阻礙着建國糖廠的穩健發展。1995年後蔗農開始減少種植甘蔗,是的原材料越來越少,全湛江市在1998年就關停13家糖廠,保留的15家糖廠則以租賃、承包等方式繼續生産。2001年開始湛江市大部分都糖廠進一步深入改革,建國糖廠則是最後破産的地方國有制糖企業。湛江制糖工業的落寞,很多人都認為是蔗農對甘蔗種植不感興趣,倒不如說是制糖工藝跟不上和生産成本虛高有關。
同時期的一噸白砂糖廣西平均成本每噸是2000元,而湛江市的生産成本是2200元,即便是廣西生産成本略低,但是相對于進口的白砂糖,本地生産的白砂糖并不占有優勢。全國制糖業的萎靡和落寞并不在于蔗農對種植甘蔗失去興趣,要不是國家對蔗農補貼,想必現在全國的蔗糖産量會更加的低下。生産成本虛高的原因無非就是機器老化和企業本身的社會責任過重造成的,當然糖廠破産也好,蔗農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也讓國家減輕不少的負擔。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的閱讀,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