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家人,擔心奶粉上火,用蔬菜水沖奶,結果寶寶亞硝酸鹽中毒。
先不說蔬菜水能不能沖奶,單論煮一頓喝一天的操作,也是迷惑。我們喝湯,也不會做一頓喝一天。
詫異的是,這并不是個案。同一個月,同一家醫院,兩個寶寶均中毒。
能苛責家人嗎?他們也是擔心孩子上火罷了,隻不過沒有正确養育常識,愛變成害。
同樣地,湖北十堰一位媽媽,堅持給4歲半的孩子買成人感冒藥。
藥店老闆都聽生氣了,媽媽卻非常無辜:以前也是成人藥,按一半喂,也沒什麼。
這位媽媽不關心孩子嗎?也不是。
隻是缺乏科學養育知識,不知不覺地将孩子推到危險的邊緣。
像這樣的新聞每年都會發生,育兒路上,無知者無畏的養育者其實并不占少數。
歸其原因就是對育兒缺少科學認知,看重經驗而非臨床實踐,甯願相信他人,也不相信醫學數據。
#01
多少家庭正在“自以為是”育兒
看過一條新聞,驚悚程度不亞于封建社會的人血饅頭治肺痨。
一個幼童被媽媽喂食活蝌蚪,視頻聲稱“強身健體”。孩子有些膽怯,但順從的吞下了。
很難想象,21世紀的今天,還有家庭在用愚昧、無知喂養孩子。
更可悲的是,養育者不覺得有錯,直到悲劇來了。
一個孩子吃魚時,被魚刺卡住,媽媽沒去醫院,而是按照土方法,讓孩子喝醋軟化魚刺。
被沖到食道的魚刺,引發了孩子的食道糜爛。由于拖得時間太久,孩子沒搶救回來。
好好的孩子,生命啟程不久,就被一根魚刺帶走。
如果能重來,這個媽媽一定會馬上去醫院。
将孩子養大或養廢,一字之差。但從養育結果上,相隔十萬八千裡。
現代養孩子真累、真操心,是不争的事實。但總有些人會說:小題大做,誰家不養孩子。
這些養育者還會舉例,XXX小時候如何,現在還不是好好的。
聽着是這麼回事,細品又哪裡不對。
正是因為父母對養育這件事抱有周全的思考,對生命有所敬畏,對意外有所預判,對孩子有所研究,孩子才能平安健康長大。
累和操心,在于肩上的責任重。
光想照搬前人理論,才是不負責。
#02
沒事并不意味沒危害
常看新聞,才發現“科學真是門學科”。
爸爸擔心半個月大的女兒營養不夠,每次沖奶都會在标準粉水比例上,多加一勺。
結果,過濃的奶導緻滲透壓升高,寶寶嬌嫩腸道耐受性有限,于是腸壞死了。
每100個早産兒中,就有5-10個寶寶中招,原因就是沖多奶粉。
沖奶粉可能會很麻煩,粉水比,溫度,搖晃手法,試溫……但談不上難。
隻要用心,幾次就會。
真正難的是,喂奶和生命有關聯,很多養育者覺得沒必要,何必較真。
細微之處,不難發現,一些養育者的養娃标準:孩子沒出錯,就證明我對。
心理學有個詞叫“信念固着”,即:人一旦為錯誤的信息建立了理論基礎,那麼就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條錯誤信息。
也就是說,我們一旦認為“沖個奶,還能喝死人?”,就不會把沖奶當回事。
我們一旦認為“孩子感冒也一樣吃感冒藥”,就不會把孩子生病當回事。
我們一旦認為“魚刺卡喉嚨,大家都拿饅頭塞”,自然就不會把危險當回事。
最後呢,往往就變成:但凡和養育者認知相悖的,都引不起重視。
科學養育就這樣被忽視掉,直等悲劇發生,沉重的一課才能讓養育者好好補課。
但這個代價,我們想要嗎?
#03
不改變認知,大人不受累,孩子淨遭罪
今年又出現一則揪心消息。
陝西一位奶奶聽信偏方,用敵百蟲農藥給孩子洗澡,來治蚊蟲叮咬後的瘙癢。
結果,老人、孩子均中毒住院。萬幸的是,兩人經搶救後,脫離了危險。
明明不是什麼大毛病,家人一頓瞎操作,把老小折騰個半死。
咱有病就去醫院治病,不行嗎?
但從奶奶角度來看,她就是在給孩子治病,隻不過用的是偏方。
與其譴責這位老人,不如說:她的認知觀念決定了她的行為。
心理學有種行為叫“失調感”,即:當一個人兼容兩種觀念,心理會不适應。為了舒心,人往往會選擇性接觸,自己更能理解的那個。
科學養育普及至今,也就十多年間。在一些偏遠地區,我們習以為常的養育知識,對他們而言還是盲區。
在此之前,養育孩子更多是靠一輩輩傳下來的經驗。
這些經驗有些有理論依據,有些純屬無稽之談。或許隻因誤打誤撞,或幸存者偏差,就被視為偏方、妙招、方法。
如今科學正在驗證、修正、辟謠。對一些父母、老人來說,相當颠覆他們認知觀。
這種觀念對沖,會引發心理焦慮。養育者隻有相信點什麼,才能平複内心不适感。
而他們選擇相信的,一定是便于自己理解的。
為什麼子女跟父母解釋再多,都不如朋友圈假新聞有說服力?
因為,科學需要一定知識為基礎,且不容易被理解和接納。而偏方和經驗恰恰容易理解,輕松好操作。
既然這樣,選擇經驗養育,就要承擔錯誤風險。
隻有改變觀念,去接受科學知識,才能将養育風險降到最低。
#04
擁抱科學,就是保護孩子
科學養育,簡單理解就是:别按自己的認知養娃,凡事多問為什麼。
現在科學育兒已經很完善,醫院、社區、專業平台,或一些實名認證的兒科醫生博主,都能給我們答案。
養育者要規避的,往往不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而是明明是錯,卻因人皆如此,就被忽視的問題。
就像這些常見誤區,還在很多家中頻頻發生。
① 用開水泡奶粉,将奶粉中營養素,如:維B、維C、DHA等都破壞掉。
② 老人怕冷,就給孩子穿多。其實,孩子不怕冷,穿多少參考大人,而不是老人。
③ “1歲不吃鹽,腳沒力氣”,毫無依據。過早吃鹽會增加孩子腎髒負擔,還會降低孩子對天然食物的接受度。
④ 母乳隻能喝,塗臉或治濕疹容易引發毛囊炎,甚至引起毛囊周圍皮膚化膿感染,若不及時治療可發生敗血症全身感染。
⑤ 睡在靜音環境下的寶寶,會阻礙他對環境适應能力,長此以往寶寶容易神經質、對聲音過度敏感。
⑥ 不是越早把尿,寶寶早點會尿尿。過早把尿會影響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還可能造成肛脫、肛裂、尿頻。
⑦ 影響孩子頭型的是遺傳和睡姿,使用過硬的枕頭,容易讓新生兒頭顱變形或大小臉。
⑧ 用學步車,過早學走路,容易造成孩子骨骼發育異常,形成O型腿。
⑨ 給新生兒喝橙汁、糖水都會嚴重破壞寶寶味蕾,導緻寶寶不愛喝開水,挑食。
⑩ 0-6個月寶寶,隻要奶量充足,無需補鈣。鈣量過多,嚴重會損害孩子内髒功能。
養育最大的難題,不是養育,而是觀念。
家人無論對孩子做什麼,出發點都是關心和愛。
正因如此,我們不能容許悔恨和遺憾發生。
像孩子相信父母一樣,去相信科學。
唯有如此,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呵護。
作者:陶若素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洪恩教育所有,轉載請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