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
魚行潭樹下,猿挂島藤間。
遊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唐代:孟浩然《萬山潭作》
讀玄真子《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羨慕其超逸絕俗,天真自得,恍若入玄,不啻神仙。讀孟浩然的《萬山潭作》,又找到了那種飄然世外的感覺。那樣境界,恐怕隻有超脫物外的人才能得,我輩庸庸擾擾之人,斷不能至,唯有空自羨慕而已。
詩的前兩句,則一個悠然忘情的釣叟形象破紙而出,則一人一釣竿,坐在磐石上,臨水獨釣。不動亦無聲,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如在一幅天然的畫圖裡。其淡然自适,迥出凡塵,物我相得,與造化契合,似乎進入了另一重境界。忘身物外,神遊其間。
三四句,看似實景描寫,卻充滿奇幻。不似本來世界之所有,而是化境中得來。近處,樹陰潭影,魚遊其中,碧波蕩漾,空蒙如懸。遠處,島上樹藤茂密,郁郁蔥蔥,猿猴在其間自在攀玩。描繪一個遠離人迹的世界,恍然忘了自身的存在。進入了比"水清心亦閑"更深一層的境界,則神亦消了。
五六句,則是轉折,想到這裡曾是交甫遇神女的地方,于是想要尋找神迹。大概是想要脫離俗塵,逐仙而去的意思。與前面超然玄遠之思也是銜接的,是愛上那種悠然自适,想要成為神仙,長久保持那樣。
七八句,則是晚歸。神仙既不可遇,也不再去求。夜幕下來,明月已上,正好乘月而歸。其淡然飄逸,無拘無系,恐怕神仙也不過如此。
有人說:"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孟浩然久居山水之間,應是早已滌淨塵心。從孟浩然此詩,可以看出,他的樂趣并非淺顯的山林之樂,而是獨得潇灑出塵之逸趣。以其脫塵之心,故能得此超逸之趣。讀這首詩,看到了世外的境界,真教人好生羨慕他那樣的超脫。
這首詩在孟浩然衆多的山水詩中并不起眼,而造境之妙,運思之佳,沒有其他詩能超過。語妙意佳,天然而工。前人之不稱道,真不得其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