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季羨林的留德10年

季羨林的留德10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0 09:22:07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曆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早年留學德國,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他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季羨林的留德10年(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1

季羨林先生的留德緣起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在清平随馬景恭老師識字。

1917年-1923年,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後分别于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附設小學、濟南新育小學就讀。小學畢業後,考取正誼中學。

1926年初中畢業,在正誼中學讀過半年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年-1929年,日本侵華,占領濟南,辍學一年,于1929年,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高中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

1934年-1935年,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國文教員。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1941年,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1941年,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

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

《留德十年》循時間的脈絡,記述了先生當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學的經過。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學,先生幾經輾轉選定印度學為主修方向,遂對其傾注熱情與辛勞,最終獲得博士學位,也由此奠定了畢生學術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過程中,先生飽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帶來的戲劇性苦難,而于苦難之外,又更難忘學長深思,友人深情。1935年,青年學子季羨林赴德留學,開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數十年後,學術泰鬥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憶及往昔,遂寫下一部《留德十年》。 先生雖言“自傳”隻述事實,不及其餘,然“詩與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數萬言,生命之詩性本已蘊集期間。

《留德十年》的季羨林寫的是那一代普通學生,在波及全世界的戰亂中的無奈和艱辛

季羨林的留德10年(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2

1935年,青年學子季羨林在一股濃烈的留學熱的浸染下開始了十年留德生涯。這是季先生像海綿被丢進知識海洋的十年,亦是這海洋最不風平浪靜的十年,借用季老的楔子:毫無荒唐言,半把辛酸淚。作者并不癡,人解其中味。

初到德國,首站柏林,然而這并不是季先生喜歡的地方。這裡的中國留學生泛濫,但大都與季先生格格不入。他們很多是國民黨大官供養的纨绔子弟們,來這裡吃喝玩樂,隻為回國披上一層“到此一遊”的鍍金。在他們眼眶裡,是根本沒有季羨林這樣的窮學生的。然而在一腔熱血、滿懷抱負的季先生眼裡,又何嘗有這一批卑鄙龌龊的纨绔子弟呢?在這裡徘徊苦惱了一年的季羨林最終選擇了前往學術聖地哥根廷繼續求索。

在哥根廷大學,他找到了人生的道路——學習梵文,并為之奉獻了一生;在這座城市,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諸多恩師,師生情濃烈堪比父子;在這裡,他邂逅了摯愛了他一生并為他終生未嫁的女子……

季羨林的留德10年(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3

她是《留德十年》裡美麗的女主人公伊姆加德,年輕時與季老有過一段真摯的愛情。季羨林兩難中抉擇,最終放棄了愛情,選擇對婚姻的忠誠。伊姆加德說:“瞧,一切都沒有改變,我一直在等他回來。我的手指依然勤快靈活呢,我甚至還能打字!”這個固執而堅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機,一等就是60年。為了季羨林,她付出了一生的光陰和愛情。

在《留德十年》中,季羨林先生以一個耄耋老人的身份,向我們講述了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十年。年輕的他追随自己的夢想,與妻離子别,不遠萬裡,來到異國他鄉求學,飽受思鄉流離饑餓之苦,卻毅然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學業。這樣的勇氣與毅力,恐怕也隻有他後期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泰鬥成就才能回報之吧。

教育者的情懷,我做學問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季羨林

其實,在我看來,我隻是一名教師而已。如果一定要在這教師前面加個稱謂,那麼我想我在講台和研究室的案台上工作了一輩子,要說一點經驗沒有,也是說不過去的,那就姑且是一個稍微有點經驗的人民教師吧。那些學問,學術,在我看來也隻是為了更好地在這三寸講台上教書育人吧。

既然當了教師,那就甘為人梯吧,我學的越多,為學生們鋪的台階就能越長,他們的路也能走得更長遠。

我這一生輾轉于多個講台。1934年,我從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我應母校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到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員。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不為别的,總覺得作為一名教師應多出去看看,把外面的知識多帶一些回來。

同年9月,我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我不得不承認我确實喜愛語言,在這方面可能也有些許的天分,既然喜歡,就多學一些,第一是因為這些是我發自内心由衷熱愛的,第二也是為了今後在講台上不至于無話可說。

教育者的情懷,就是為學生栽出更好的“花”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裡,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隻能看到花的脊梁。

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别人看的吧!”她莞兒一笑,說:“正是這樣!”。我想,我畢生研究語言,國學,不敢說有什麼成就,如果把這些學問比喻成“花”,那麼我畢生所學都隻是想讓我的學生們更好的看到罷了。

我眼中的好老師:難忘西克教授,一想到就淚流滿面

留學期間,西克教授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我這一生中都難以忘懷的一位好老師,西克教授的家世,我并不清楚。到他家裡,隻見到老伴一人,是一個又瘦又小的慈祥的老人。子女或什麼親眷,從來沒有見過。看來是一個非常孤寂清冷的家庭,盡管老夫婦情好極笃,相依為命。

我見到他時,他已經早越過了古稀之年。他是我平生所遇到的中外各國的老師中對我最愛護、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師。一直到今天,隻要一想到他,我的心立即劇烈地跳動,老淚立刻就流滿全臉。他不僅對我傳授知識,還在我在德國期間,如父親或者祖父一般慈祥地照顧我。

那時,直到今天,我一看到他的相片,心裡依然生出無窮的勇氣,覺得自己對梵文應該拼命研究下去,不然簡直對不住他。他對我好得真是無微不至,我永遠不會忘記!受他影響,在我的從教生涯中,我對待學生也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

我想身為人師,本身就應如此。

此心安處是吾鄉:回來,是為了傳承美好的知識

1946年,回國後我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我終于輾轉取道回到闊别10年的祖國懷抱。我就是要回來,當年出去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回來。

經陳寅恪推薦,我被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我很欣慰,我覺得我在國外飄蕩中研究的這些學問終于可以有機會傳承下去了,但在北大教書的這期間,我經曆了我人生中最灰暗的時期,說是灰暗,倒不如是一次磨練。

現在閑來無事時也經常看着我在“十年動蕩”期間寫的各種文字,以《牛棚雜記》為例,總覺得那時候的我寫的文字,有種我現在怎麼揣摩都一去不返的特殊味道。

那些偉大的成就,大都苦于心血,曆于艱辛

季羨林的留德10年(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4

01:文化成果

《〈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季羨林先生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态調整;

《〈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

《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并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羅語的特點之一;等。

02:翻譯作品

1955年季羨林先生将德國作家安娜·西格斯的《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德] 由德文翻譯成中文;

1956年季羨林先生将印度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印]由梵文翻譯成了中文;

1962年季羨林先生将印度 迦梨陀娑的《優哩婆濕》[印]由梵文翻譯成了中文;等。

03:收入教科書的文章

《自己的花是給别人看的》 義務教育課程标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25課,德國;

《懷念母親》 義務教育課程标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6課;

《夾竹桃》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9課;

《夾竹桃》 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幽徑悲劇》 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3課;

《清塘荷韻》 上海九年義務制教育九年級第二學期語文第八課;

《成功》 義務教育課程标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9課;

《做人與處世》 長春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永久的悔》 義務教育課程标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八年級第二課;

《忘》 2014泉州市語文中考記叙文閱讀。

04:所獲榮譽

1986年論文集獲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

1989年"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1997年主編《印度古代文學史》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專著二等獎;

1998年《季羨林文集》(24卷)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1999年德黑蘭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2000年長江讀書獎"專家著作獎";

2000年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金質證書;

200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2010年 獲第六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季羨林的留德10年(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5

那些偉大的成就大都苦于心血,曆于艱辛,季羨林先生的一生,通過其早年的立志到中年的奮進而後到晚年的收獲的不忘初心,得到我們所有人的尊敬。其一生 筆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我們後人樹立起了普通人卓越一生的典範。

在那樣的歲月裡,那樣的留學十年,必然是季先生一生都難以忘記的寶貴時光,同時也是那樣的“十年”為每一位懷揣夢想的年輕人赴德留學,指明了方向!(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