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醬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娛樂圈,明星“限薪令”又有新動态,新聲音了,流量明星的“錢”途令人堪憂。
近日,國家一級演員馮遠征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建議國家出台新文藝群體職稱評審制度,暢通人才渠道。此外,馮遠征還表示,職稱評審制度還可以與規範演員片酬結合起來,依據演員職稱規定其片酬的上限和下限。#如何看待流量明星高片酬#
大概意思就是,以後演員要“憑證上崗”,片酬按照職稱來定價。
演員的片酬到底該不該“等級化”?
馮遠征的這一建議對于那些有演技的實力派演員、“老戲骨”來說,絕對是振奮人心,混圈靠的是紮實的業務能力和過硬的演技。
然而,對于那些“流量即資本”的愛豆來說,可能就要頭大了。
據公開資料和各影視上市公司年報,陳學冬出演《夏至未至》預計片酬為4219萬,張翰出演《傳奇大亨》預計片酬5077萬,馬天宇出演《悲傷逆流成河》預計片酬7547萬,倪妮出演《天盛長歌》預計片酬9777萬......
對于馮遠征的這個建議,不少網友表示贊成“大快人心”,娛樂圈确實需要規範了。“這樣有利于提高影視電影的質量,增加老藝人們的信心和經濟支撐啊,也有利于小鮮肉去磨練自己的業務能力啊,想想有哪些小鮮肉小鮮花趁着紅演了一堆看不下去的東西,現在小鮮肉的片酬多高,而在娛樂圈摸爬滾打還是默默無聞的老藝人又有多少。”
但也有網友表示,這一建議“太理想主義了”“太計劃經濟了”:首先,藝術的東西怎麼用框架标準來量化來評判?誰來評判?其次,文娛跟其他工作又不一樣,本來就是就搞創作需要創意需要新鮮血液的地方,評職稱搞成體制工作必定會影響甚至局限其發展。另外,還有網友“出謀劃策”:管好資本市場資金往來合理合法,稅收監管到位,上市公司操作合理合法,做好這些政府部門該做的就好啦。
馮遠征的“評審制度”和片酬挂鈎的建議一出,大部分網友的矛頭直指“數字小姐”以及靠着摳圖、替身混圈的“流量明星”。但其實,很多圈内的所謂實力派、演技派也都掉進“天價片酬”的坑裡,惹了不少争議。
2019年,《七日生》劇方曝光了大量與王千源方的溝通截圖,直指王千源在拍攝《七日生》期間不肯按“限薪令”規定降薪,堅持向劇方索要6180萬片酬,“少一分都會罷工”,而“其他演員都主動退”。
孫俪拍攝《玉觀音》時,一集也就5000元,到了《甄嬛傳》,片酬漲到了30萬一集,拍攝《芈月傳》的時分達到了85萬一集,身價在這些年漲了不止百倍。
對于是否讓明星演員體制化,zuo保留意見。隻是覺得,藝術應該百花齊放,好作品群衆就會認可,人們的欣賞水平,藝術眼光是變化的,讓市場去做選擇。
另外,近年影片質量下降是體制,行業,生态的責任,也不能隻怪責演員。因為,第一,很多流量明星的片酬雖然高,但實際到手的錢就不好說,畢竟還有經紀公司占大頭。所以,治理亂想,得兩頭抓。第二,現在為啥作品質量不過關,說白了市場造成的演員這個職業不趁着年輕多掙點錢以後就沒保障,所以火了以後隻能不停地接代言,接各種質量不高的戲,根本沒時間磨煉演技,好好沉澱又怕年齡大被淘汰,索性趕緊掙錢變現。
娛樂圈“限薪令”聲勢漸長
娛樂圈明星“限薪令”已經斷斷續續“鬧”了4、5年了。關于明星降薪的讨論也是有迹可循。
2016年暑假國産影視劇集體表現低迷,央視因此制作了一次“明星高片酬”的專題,直指當下影視市場存在“明星片酬過高”的情況,分析指出,不少明星在電影的制作成本中占比超過50%,有點甚至高達到60%-70%,遠超美國、韓國等娛樂工業發達國家的比例。在央視采訪的海外相關業内人士後指出,演員片酬占比正常來說應維持在10%-30%。2017年,中廣聯電視制片委、中廣聯演員委員會、電視劇制作産業協會、網絡視聽節目協會等行業組織聯合發表“限酬”意見,提出演員總片酬不超過劇目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但似乎隻是“雷聲大雨點小”,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演員高片酬的新聞依舊此起彼伏。2018年,“陰陽合同”事件的披露再次将天價片酬現象暴露在民衆面前。随後,中宣部、文化部、稅務總局、廣電總局、電影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通知》,明确要求每部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的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緊接着,2018年,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三大視頻網站、六大影視制作公司聯合發布《關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業不正之風的聯合聲明》。在遵守《通知》規定片酬比例的同時,規定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總片酬(含稅)不得超過5000萬元。
同年,相關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綜藝節目也要遵循40%與70%的限酬标準,并重申了此前頒布的政策。2019年10月,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三大視頻網站聯合六家影視公司再次發聲,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行業自律,促進影視行業健康發展聯合倡議》。倡議指出要營造自律、誠信、廉潔、節約的行業環境,抵制灰色交易;遵守合約,遵守職業道德,推動影視行業健康有序高質量可持續發展。2020年2月,相關部門再次發布《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産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在電視劇網絡劇完成片審查階段,制作機構須将制作成本決算配置比例情況報告、演員片酬合同複印件,提交至省局備案。5月,三大視頻平台再度聯合六大影視制作第三次聯合發表《關于開展團結一心共克時艱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在影視劇和綜藝節目制作的各個環節嚴把質量關,嚴格按照相關法規、合約中規定的範圍、标準和要求使用制作費用、資源,建立健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工作長效機制。加強演職人員在薪酬、排名、待遇等方面的管理,演職人員的薪酬包含所有勞務及按合約規定的其它費用,投資方不再為額外要求支付任何費用。 5月19日,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在2020年第一季度财報電話會議中透露,目前演員片酬降到了一部劇在5000萬元人民币以下,現在播出的劇都是符合限定價格的,之前的一線演員片酬最高高達1.5億以上。此外,龔宇還提到,近期發布的聯合聲明還包括了一些更細節的内容,“不僅是對一線的演員,也包括了更細節的,制作方面一些就供應商方面的一些規範,非一線演員的一些片酬等等,大家達成了一些共識。” 無疑,從内容方和平台方角度來看,“限薪令”使得拍攝成本銳減,性價比提升,是構建良性行業生态的必要條件之一。
趙薇、高曉松、張藝謀早看透“行業規則”
衆所周知,電視綜藝、影視劇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廣告投資成本急劇上升,廣告主投放壓力劇增。這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歸根結底就在于明星的漫天要價。
高曉松曾在《曉說》與張藝謀談到演員的片酬問題,張藝謀介紹了好萊塢模式:“好萊塢有一個科學的比例在裡頭——如果說這個演員特别特别火,整個制作費的比例還是不超,還是隻給你片酬,其餘的我用什麼給你補?用提成的比例,用分成,比如說從0.1%到0.5%,甚至到10%、15%,都有可能,他拿後頭的東西給你補,但不能把制作費的片酬、就是那個現金部分提那麼高。”
高曉松總結:“其實是什麼意思呢,你既然說自己這麼貴,是因為你能帶來流量、帶來觀衆、帶來票房,那咱們就來吧,大家夥捆綁起來分賬。”
張藝謀強調:“你不能先拿那麼高的現金,你一拿,拿什麼拍戲呢?”
高曉松則通透得多:“拿什麼拍戲,他才不關心。”
徐峥在拍攝《港囧》時,被人詢問為什麼不繼續和黃渤、王寶強搭檔,延續“鐵三角”的組合,徐峥就直接坦言影帝的片酬太高了,請不動。
而趙薇作為演藝圈中的“老人”,對于“流量明星”,給出了很中肯也很直白的建議與評價:“别人尊重你,别人喜歡你,說到根本上是演技。”每個演員都特别應該清楚,流量不能決定是不是一個好演員,言外之意就是流量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回歸演技本身!
毫無疑問,通過“限薪”這一手段來規範娛樂圈演員高片酬是積極的,但這一手段終究“治标不治本”。畢竟,流量是一陣風,誠如趙薇所說,明星、演員立身之本是演技。
此外,明星的高片酬或許隻是一個快速發展行業遭遇過熱資本時所産生的泡沫所緻,資本投資産生泡沫,在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屬于常見現象,往往在資本的熱錢過後,遭遇的就是資本寒冬。
(圖片均源于網絡)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