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估計都有一個同感——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編校質量堪憂。那些廣泛傳播的重大錯誤就不說了,僅“的、地、得”三個常見字的亂用,就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不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各種新媒體、自媒體,不注意區分這三個字用法的現象都很突出。但是,不注意的後果,可能很嚴重。
分不清“的、地、得”,丢了大獎
關于是否取消“的、地、得”用法的區别,網上早已有熱烈探讨。著名知識社區知乎上,“現在還區分「的」「地」「得」的用法嗎?”這個問題,有144人回答,且不乏專業、深度的分析論述。其中,東東槍、吳鈎等網絡知名人士都參與了回答,東東槍的回答更是獲得1521人點贊。即使在知乎上,這個點贊量也不算少。
另個一知名網站果殼網上,“謠言粉碎機”小組也有一個“‘的地得’是否可以取消?”的問題,目前共有273條評論。
從網上回答、評論看,理性者總體傾向于仍然要嚴格區分“的、地、得”的用法,因為這正是漢語言文字的特點與魅力所在,不應圖省事,輕言放棄。贊同“的、地、得”三個字統一用法,尤其是“的”和“地”不再區分的,仍然是少數,其中又以表示分不清這三個字的網友為主。
不過,從官方機構的态度看,目前仍然是要求嚴格區分“的、地、得”用法的。比如,2015年12月,中國記協曾公布了《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差錯100例》,指出“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審核工作中,審核委員會共發現323件作品存在663處各種差錯……最終決定撤銷168件作品的參評資格。”在中國記協列舉的100例差錯中,有3例是“的、地、得”的誤用。摘列如下:
【原文摘錄1】如油路連不上、刹車踩的費勁、行車電腦系統混亂等。
【審核意見】錯别字。“的”應為“得”。
【原文摘錄2】這次難得的機會讓雷萬貴欣喜若狂,工程師安裝時,他認真地在旁邊看,一有不懂得地方,他馬上就問。
【審核意見】錯别字。“得” 應為“的”。
【原文摘錄3】夫妻倆結婚後關系和睦,一直勤勤懇懇的勞作。
【審核意見】錯别字。“的”應為“地”。
無論是編輯記者分不清也好,還是粗心也罷,總之因為這三個字的誤用,導緻被取消參評中國新聞獎的資格,十分可惜。畢竟,這項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項,對很多媒體人而言,一輩子也未必有機會獲得。
有人估計要說,“的、地、得”這樣的字,一般僅在句子裡起連接作用,有沒有必要搞這麼嚴格?個人認為,應該嚴格區分。就像網友東東槍在知乎上回答時舉例:a."路邊站着兩個男孩,她經過時,有一個帥帥地笑了一下。"(某一個男孩“帥帥地”笑了,是笑得帥。)b. "路邊站着兩個男孩,她經過時,有一個帥帥的笑了一下。" (是那個“帥帥的”男孩笑了,是長得帥。)兩句話,僅一字之别,意思差距是不是很大?
何況,無論是機構媒體,還是自媒體,讀者、用戶裡都會有很多學生,是不是有責任傳遞正确的文字用法呢?“的、地、得”雖普通,但作為文字工作者、信息傳播者,理應盡可能避免誤用,以免以訛傳訛。
輕松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那麼,“的、地、得”的用法如何區分呢?如果不是專門研究過,很多人未必能說清楚,尤其是不能讓不明白的人輕松掌握。
比如,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三屆長江韬奮獎審核委員會主任唐續軍,在《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差錯案例》一文中,也專門談到了“的、地、得”的誤用這一問題。他寫道:“在現代漢語語法中,“的、地、得”的使用是有明确分工的。定語用“的”,狀語用“地”,補狀語用“得”。這個問題應該是上初中時就解決了的。但是,在申報作品中這三個字的誤用卻大量存在。”
對于懂的人,這話說得明白,但是對于不懂的人,看了仍然不知道如何把“的、地、得”放到正确的位置。因為,定語、狀語、補狀語的區分,雖然在初中時應該都學過,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應該都分不清楚。老實說,我自己也分不清楚,雖然一向對語文學習、考試比較有信心。
不過,分不清定語、狀語、補狀語,不代表就不會用“的、地、得”。這個問題,有更通俗易懂的方法能夠講清楚,而不必拘泥于從定語、狀語、補狀語這一死闆、難懂的方法切入。
高中時,為了應對考試,我曾專門研究過“的、地、得”的區分,後來發現在實際運用中歸納總結用法,比區分定語、狀語、補狀語好使。這方法不是我原創,大概是聽老師介紹,加看課外輔導資料知道的。現在,在網上搜也能搜到,不少人也推薦用這種方法。
簡單說就是:
1、“的”後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或詞語(即以名詞為主),如:美麗的姑娘、帥氣的男孩、敬愛的總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貴的教科書、鳥的天堂、偉大的祖國、有趣的情節、優雅的環境、可疑的情況、團結友愛的集體、他的媽媽、可愛的花兒、誰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2、“地”後面跟的都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即以動詞為主),如:高聲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瘋狂地咒罵、嚴密地注視、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圍、沙沙地直響、斬釘截鐵地說、從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細地看、開心地笑笑……
3、“得”前面跟的多數是表示動作的詞或詞語(即以動詞為主),後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狀态的詞或詞語,表示怎麼樣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爛、疼得直叫喚、瘦得皮包骨頭、紅得發紫、氣得雙腳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樂得合不攏嘴、驚訝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掃得真幹淨、笑得多甜啊…… 個人認為,判斷是否用“得”,首先看其前面是否是動詞,多數常用語都能明确該用“得”,如果拿不準,也可以再結合其後面的詞是否形容事物的狀态來判定。
這種根據前後詞屬性來區分“的、地、得”的方法,在過去20來年的學習、考試、工作中,個人感覺基本能滿足需要。當然,少數特别的“的、地、得”用法,需要平時生活、閱讀過程中注意觀察、積累。
如“他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句話裡,後面的“一蹦三尺高”雖然是表示動作的,但是它是來形容“高興”的程度的,所以也應該用“得”,而不是“地”。對一些人而言,要弄明白這裡為什麼該用“得”有一定難度,其實适當用硬記的方法,然後其他同類語句參照使用,就能解決。
來源:新聞與寫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