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佚名《盥手觀花圖》
新城公主墓中的《背向二女侍圖》
随着目前的“漢服”熱,傳統服飾已經從銀幕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大街小巷穿着漢服的年輕人時有見到,其中當屬襦裙的穿着最為常見。
襦裙是漢族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礎的服裝形制之一,最早出現于戰國時期,興起于魏晉南北朝,一直流行至隋唐宋明時期。襦是一種短衣,上裝長度一般到腰間,穿着時下裝一般多搭配裙子。襦裙是漢服中上身穿着短衣與下身束的裙子的合稱,是漢人兩截穿衣的傳統體現,所以說襦裙是兩件衣物而非一件,其中長度較短、一般不過膝的上衣稱作“襦”。
襦裙這種窄袖短衣的款式是如何在華夏大地興起并廣泛傳播的呢?其實這種服飾的形制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胡服流行短衣、長褲、革靴,這種服飾行動自如,穿着方便,一改過去服裝那種寬袖大袍、拖沓累贅。趙武靈王是中國服裝史上最早的一個改革者,那個時期出土的中山王墓小玉人的上裝是件窄袖斜襟短衣,下裝是方格幾何紋長裙,腰部系帶,這種服裝古人給它起了一個很好的名稱“襦裙”。
當時由于軍事需要,趙武靈王銳意改革,以求國富強民。為方便騎兵騎射,将窄袖短衣、長褲皮靴形制的胡服引進中原,連帶着在女性之間也引起了一波短衣之風;當然也因為由于楚地濕熱,衣袖偏愛短窄,秦王後及漢高祖均為楚地人,偏愛楚服。随着文化上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楚服勢必對漢服産生重大的影響。此外,這類服裝的穿着靈活性也更便于古人的日常勞作,由此可見襦裙的形制既符合了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也符合人們的實際穿着需求,襦裙能興起并延續下來就毫不奇怪了!
秦漢時期,上衣下裙連在一起的深衣普遍流行,當時無論貴賤男女、文官武将都以穿深衣為尚,穿襦裙者漸漸減少,但這種服裝并沒有消失。漢樂府詩中記載:“長裙連理帶,廣袖台歡襦。”到了魏晉時期,襦裙又重新被人們所重視,占據了當時服裝的主導地位。隋、唐時期,伴随着經濟的繁榮,服裝也随之發生變化,呈現出異彩。當時女性的服裝仍以穿襦裙為主,但形制上略有變化,出現了小袖短襦,下裝穿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增加了披帛。上襦在穿着時另配腰帶系之,這樣可以突出人體曲線美,更顯婀娜多姿,而且在腰部系帶可以起到固定門襟、收掉胸腰差的作用,從而便于活動的同時,也豐富了視覺上的層次感,使服裝的整體造型更加協調美觀。披帛通常以輕薄的紗羅裁制,印畫圓紋,長度通常在兩米以上,用時将它披在肩膀上,并纏繞在雙臂之間。随着佛教的興起,蓮花、忍冬等紋飾大量出現在服裝上,女裙講究材質、色澤、花紋鮮豔且華麗,但是素白無花的裙子也受到歡迎。
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中的仕女都穿着短襦長裙,肩上搭着披帛,是典型的盛唐服裝樣式。畫中同時還出現了穿短襦、半臂的服裝,也是就在襦衣外再加一件半袖短衣。襦裙以裙腰的高低,可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齊胸襦裙是對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裙裝的稱呼。一般穿法為一件對襟衫衣搭配一條下裙,或者一件交領上襦搭配下裙,即成為齊胸襦裙,如《内人雙陸圖》所繪。
襦裙在宋、元、明時期仍非常流行,在當時更多的是當作家居便服穿。作為宋代女性的主要服裝之一,當時以窄袖短襦為主,顔色、花紋多追求古樸風格。元代為通袖短襦,以崇尚用金為主,追求色彩的豔麗。明代的襦裙和前朝并沒有太大的差别,隻是年輕女士們常常喜歡加一條短小的腰裙,裙上再加上一條飄帶作為裝飾,以起到修飾身材、增強視覺靈動性的作用。
在襦裙出現之後的兩千多年裡,随着朝代的更叠,襦裙又演化出很多不同的造型特點,如襦上出現了腰襕、半袖等結構變化,裙子又細分為條紋裙、馬面裙等款式風格。盡管襦裙的長度寬窄時有變化,其基本的形制始終保持着最初的樣式,并成為中國傳統女性服飾的典型代表。
文并圖/夢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