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萬惡之源普魯士”這一說法最早是在1943年美英蘇三國領導人會晤的德黑蘭會議上被提出的,主要是為戰後清算德國提供政治依據。不過這和後來美國人的洗衣服不一樣,西方國家對“普魯士”這一概念的憎惡并不是沒有依據的。
普魯士一般指普魯士公國,作地名使用時指德意志北部,,是構成德意志帝國最主要的邦國之一。這個名字如今已經是找不到了,它在地理與政治上的存在已經徹底被西方世界抹去。
公元1187年,聖城耶路撒冷被穆斯林攻陷,教皇不得不組織十字軍發起東征,意圖奪回聖城。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親率大軍。
但是皇帝出師未捷身先死,根據不同的史料記載,可能的死亡原因包括:心髒病發作掉進河裡淹死,遊泳的時候嗆死等等。
皇帝死後,他率領的大軍也四分五裂,大部分流落異鄉,他們有的成為強盜,有的歸順他國,而其中一部分人有自己建國的打算,但是一時間找不到地方,然而騎士們穿上衣服是騎士,脫下衣服就能當強盜,為了團結大多數人,他們建立了條頓騎士團,以宗教約束自己,成為了專職的雇傭兵。
條頓騎士團紀律嚴明并且精通武學,成為了歐洲中世紀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後來曆經輾轉,他們來到了普魯士地區,打敗了當地的原住民古普魯士人,于1308年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稍後的1525年,騎士團的末代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主導下,世俗化的普魯士公國建立,而那些騎士團的“騎士們”,搖身一變成為了普魯士軍事貴族,他們盤踞在普魯士公國的軍隊中,占據了這支軍隊的絕大部分軍官職務。
一般而言,這些軍事貴族的名字中都有同一個姓:馮(Von)。
比如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侖的普軍元帥:格布哈德·列博萊希特·馮·布呂歇爾。
亦或者二戰德軍元帥:埃裡希·馮·曼施坦因。
軍事貴族主導的普魯士,政治上屬于封建農業社會,這種政治結構有很強的擴張性,普魯士的鄰國奧地利,巴伐利亞,勃蘭登堡等邦國本就和他們同根同源都是德意志人,他們自然動起了統一的意志的心思。
而當時的普魯士周圍強敵環伺,西邊有歐洲傳統強權法國,東邊有陸權大國俄羅斯,除此之外當時的波蘭與奧地利,瑞典也不可小觑。在這種環境下還要通過戰争手段實現領土擴張,普魯士必須全國上下一心一意發展軍事。自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通過改革掀起歐洲軍事革命之後,普魯士與後來的德意志帝國領導了從16世紀到20世紀的近400年中幾乎所有的歐洲陸軍重大革新。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在位晚期,普魯士軍隊人數達到了全國人口的約10%,政府支出中80%是軍費。此時的普魯士在動員能力上,達到了近現代國家的巅峰。在“全民皆兵”這方面,普魯士這個工業國家比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還要更加徹底。
普魯士擁有如此強大的動員能力,和他們出色的國家教育體系也有很大關系。當一個孩子長到5歲,無論男女,都會被送到由國家出資的公立學校完成長達8-9年的免費教育,全國使用統一的課本。普魯士國民的識字率迅速飙升,他們還建立了專門的師範院校,以及職業學校,這也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雛形。
出色的國家教育體系,軍事貴族主導的國家戰略,這為普魯士的對外擴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實際上,推動16-19世紀陸軍發展改革的主要是兩個國家,普魯士與沙俄,這當中沙俄略微落後于普魯士。這兩個國家都有非常濃厚的陸軍傳統,并且他們的士兵服役年限很長。像沙俄,他們的農奴兵服役年限可以超過20年,這使得他們的軍隊基層有更強的戰鬥力。同時高級軍官可以形成更加複雜的決策體系。
再比如現代軍隊一般是主官 副官 參謀組成一個作戰單位的決策層。各國陸軍的步兵班組,老兵與新兵以2:1至1:2的比例混編,這些制度與技巧都是普魯士最先使用的。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18世紀沙俄大名鼎鼎的“蘇沃洛夫刺刀”,說的就是線列步兵在在射擊間隙接近敵方陣列,完成數輪射擊後直接集體上刺刀拼刺擊垮敵人,這種戰術在當時隻有普魯士和沙俄的軍隊才可以使用,其他國家的軍隊士氣不算太好,拼刺刀自己容易潰敗。
在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歐洲軍隊的發展過程大概就是:普魯士軍隊與沙俄軍隊發展出新式的軍隊編制與訓練體系,作戰理論,然後其他國家效仿,結合本國國情,戰略需求融會貫通取長補短然後跟上軍隊發展的步伐。
普軍堪稱歐洲最強陸軍,唯一能夠制衡它的,就隻有法國與沙俄。然而攪屎棍英國三天兩頭給法國捅刀子,沙俄也不想和普魯士硬剛,在這種環境下普魯士得以順利擴張。自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之後,此後的約100年中,普魯士經過反法同盟戰争,普丹戰争等先後一系列戰争,最終于1871年統一了德意志。
這個時候的德國成為了一個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口總數與英法兩國的人口總數相當,在蘇聯建立之前,統一的德國就是歐洲體量最大的國家。自身不弱的實力,加上畸形的國家體系,使得統一後的德國有非常強烈的擴張傾向。
關于體制方面,德意志帝國時期,國家的權力分為2部分:分别是德國皇帝代表的普魯士軍事貴族,以及德國境内的一些地方勢力與新興的德國資本家。這種結構為後來德國發動戰争,埋下了伏筆。
細究起來的話,大多數從軍的普魯士軍事貴族,都是家中的次子。他們奉行長子繼承制,即家中的長子繼承所有的土地,而其他次子一般都會參軍。參軍的這部分就是軍事貴族,而沒參軍主持家業的這部分被稱為容克地主,實質上就是一家人。德國的領土擴張,既能讓地主有更多的地,又能讓軍人升官發财。
1931年,退位多年的威廉二世受邀檢閱軍隊
所以德皇代表的傳統德國舊貴族,他們渴望戰争,渴望擴張,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過:“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就是這個意思。
而德國的資本家呢?這就很有意思了,絕大部分國家的資産階級其實都比較反感戰争,因為戰争是高風險行為,一不小心就搞砸了,自己的财富地位保不住。
但是德國不一樣,作為後發國家,在德國統一的1871年,全世界所有能開辟的殖民地基本已經被其他國家控制了,德國沒辦法開拓海外殖民地,德國資産階級也很難做生意,所以他們也支持德皇發動戰争。不難看出,德意志帝國在對外擴張的問題上可謂上下一心,隻要時機成熟他們就會發動戰争,沒有任何道義上的負擔。
當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了從根源上解決德國的好戰問題,普魯士被徹底抹去,英美蘇三國在德國建立了新的社會體系,普魯士軍事貴族這個圈子,也随之瓦解。如今的德國仍然是歐洲強國,但是他們的軍隊,遠不如當年,甚至不如意大利與波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