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綱:了解大唐時期與日本的文化交流,鑒真東渡的原因
2、時間跨度:前688年—764年
3、重要名詞:徐福東渡 鑒真東渡 唐招提寺
4、重要人物:鑒真大師 郭沫若
古代交往
日本是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中日兩國很早就有交往。很多日本人自稱是周朝諸侯吳王泰伯的後代,也有人認可日本文化起源于徐福東渡的傳說。漢光武帝劉秀賜“漢倭奴國王”金印給倭國(日本舊稱,處于彌生時代),應該是雙方交往最早的記載。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兩國之間很多人冒着驚濤駭浪,冒着生命危險,東渡西來,對兩國人民間的交流做出貢獻。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唐朝的鑒真和尚。
鑒真大師
公元688年,揚州江陽縣姓淳于的一戶人家出生了一位小孩子,他14歲出家,青年時遊學于長安和洛陽,後來成為淮南地區威望很高的高僧,他就是鑒真和尚。
他以自己主持的揚州大明寺為中心,帶領弟子,弘揚佛法。幾十年間,他為俗人剃度,傳授戒律,達四萬餘人,江淮一帶尊他為授戒大師。
東渡原因
1、日本高僧真誠邀請鑒真大師赴日,主要是因為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完成受戒。
2、鑒真大師熱心于文化傳播事業。他除了傳授戒律以外,還跟随道岸法師、弘景法師學習建築和醫藥知識,掌握了多方面的文化知識。
3、鑒真大師特别熱心社會活動,他曆年主持建寺八十餘所,開慈悲院救濟貧民,親自給貧病的人治病煎藥,具備非凡的實踐經驗。大師眼中有佛法,慈悲無國界。
4、鑒真大師身邊團結了一批身懷技藝的弟子和技術人員。鑒真東渡雖然是為了去傳授戒律,但是實際上是以僧團的組織形式,把當時最成熟最先進的唐代文化系統地介紹到日本去。
六次渡海,百折不撓
以公元八世紀中葉的造船和航海技術,要想橫渡大海,人類還沒有絕對的把握。當受到日本僧人的邀請後,弟子們認為:“遠涉大海,百無一至”,因而大都持反對意見,不願東渡。而鑒真卻發出莊嚴而堅定的誓言:“為法事也,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們深受感動,有二十多人決心跟鑒真一起東渡。這一年鑒真五十四歲。
次序 |
時間 |
東渡概況 |
1 |
742年 |
有弟子因内部矛盾報官,淮南屬地官員下令沒收船隻,禁止他們出海,首次未能成行。 |
2 |
743年 |
85人的東渡團隊在海上遇到風暴,船被擊破,被迫停航上岸,僥幸生還。 |
3 |
744年 |
有人誣告鑒真和尚協同日本僧人渡海逃亡,受到官府阻滞,未能成行。 |
4 |
745-747年 |
準備第四次東渡期間,鑒真弟子靈祐等人不願東渡,協同地方官員派人追蹤鑒真,并把他迎回揚州。未能成行。 |
5 |
748-751年 |
從浙江某處出海,遭遇台風,14天後航船飄到海南島南部。鑒真團隊在廣東一帶輾轉傳戒,期間鑒真雙目失明。 |
6 |
752年 |
鑒真66歲了。鑒真一行乘日本副使大伴古麻呂的船東渡,第二年二月到達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市),東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朝野的迎接。 |
文化傳播
這次到達日本的共24人,其中有高僧、建築師、畫師、雕刻家、醫生,是一個高級文化人員組成的團隊。
鑒真帶了很多佛經和醫書到日本。他主持重要佛教儀式,系統講授佛經,成為日本佛學界公認的一代宗師。他指導日本醫生鑒定藥物,傳播唐朝的建築技術和雕塑藝術,設計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唐招提寺。這座以唐代佛殿為藍本建造的寺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保存至今。
鑒真在日本待了十年,直到76歲逝世。鑒真死後,其弟子為他制作了坐像,至今供奉,被定為“國寶”。
鑒真東渡極大地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對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業發展産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增進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
日本人的尊敬
鑒真在中國就被稱為佛法大師,但由于他在日本的突出貢獻,有了更多的稱謂和天皇封号:如“過海大師”﹑“唐大和尚”,“傳燈大法師”、“大僧都”等。足見日本人對他的尊敬。
郭沫若先生曾經有詩稱贊鑒真: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
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更多曆史文章,請持續關注公衆号 “雲竹文齋”!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