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是一首淡淡的歌
——《城南舊事》導讀
文/賈立霞
回憶,是一首淡淡的歌。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就是這樣的一首淡淡的歌。輕吟淺唱間,那逝水的年華,那流金的歲月,那隻可追憶不能再見的哀婉痛徹,在夏日的午後,在讀者的心間,流淌着、蕩漾着。激起了小小的波瀾,泛起了陣陣的惆怅,更喚醒了那個年代、那些舊事的“沉沉的思念”。
珍重童年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1957年起陸續寫成,1960年結集出版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小說以童年英子的視角,追憶了英子6歲到13歲的童年生活,再現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人情世态,更充滿着作者對童年生活深切的懷念。
那城南的胡同,佛照樓的八珍梅,滿地水的井窩子,吱吱扭扭的獨輪水車,打糖鑼的老頭,換綠盆兒的小販,西山腳下的毛驢,脖子上挂着鈴铛的駱駝,在讀者看來,或許是那樣的新奇有趣,在作者看來,卻是一幕幕童年的往事、一份份童年的思戀。
緬懷過去、追憶童年,也正是這部作品的主題之所在。打開書本,這童年的氣息,便溢滿了書本,更蔓延至書外,淡淡遠遠,真真切切。“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小說開篇這寥寥數語,道出了多少對童年的不舍與眷戀?“把他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讓心靈的童年永存”,又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英子的童年是快樂的,“西廂房”就是她的“快樂窩”,在這裡,她和好朋友一起“胡說胡唱胡玩”,多麼自由,多麼快樂!
英子的童年是懵懂的,她分不清海和天,分不出好人和壞人,分不清瘋子和賊子,也搞不懂草叢裡那敦厚老實的朋友,為什麼會變成人人痛恨的“賊子”?
英子的童年是勇敢的。她敢于和“瘋子”交朋友,敢于鑽進“鬧鬼”的房子,探索未知的領域,偶遇那美麗又哀傷的故事。
英子的童年,更充滿了深深的沉思。她以一顆童心凝視着這個世界,觀察着這個社會,也思索着未知的答案……
透過英子的童年,聰明的讀者,也一定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麼快樂、那麼懵懂!那麼沉思,那麼真摯!想來,是滿含微笑呢?還是挂滿了淚珠?或者也如冰心那首隽永的小詩“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呢?
然而,童年終究是一去不複返了。
唯有珍重!
當離别來襲
自古多情傷離别。
回憶作品,是一次次的離别。癡情的秀貞走了,大眼睛的妞兒走了,敦敦厚厚的賊子走了,喜歡歪着嘴笑的蘭姨娘走了,勤勞淳樸的宋媽走了,就連爸爸也永遠地離去了!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說,“每段故事的結尾,裡面的主角都是離我而去,直到最後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親愛的爸爸也離去了,我的童年也結束了!”
伴随着親友的一次次離去,作者用淡遠而深情的文字,将這離情這别緒渲染得詩意、惆怅又哀婉。
這哀婉與傷感,在《惠安館》中出現過,在賊子離去時出現過,在蘭姨娘走時出現過,在《驢打滾兒》中出現過,《爸爸的花兒落了》一篇更借一首“離歌”将作者的離緒引向了極緻!
“我仰起頭來,望見了青藍的天空,上面浮着一塊白雲彩,不,一條船。我記得她說:‘那條船,慢慢兒地往天邊上挪動,我仿佛上了船,心是飄的。’她現在在船上嗎?往天邊兒上去了嗎?”
“我愣愣地看了一會兒,想了一會兒,眼睛竟濕了,我是想,夏天過去,秋天,冬天就會來了,他還會常常來這裡嗎?”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别:‘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别離多’”
一句句傷心的話語,一幅幅離别的畫面,就這樣在文中反複的出現,傳達出多少“唯有離别多”的惆怅與傷痛。而對慢慢長大的英子而言,這傷痛已不僅僅是與周圍人的相識又離别,它還在于那回不去的童年,那曾經的童年的自己!
對普通人來說,離别又何嘗不是生命的常态?一次次的相見,一次次的分别。一次次的遠望,一次次的回首!親友的日漸遠去,時光的匆匆消逝,都在奏響這離别的哀歌!無奈,歡聚亦散,離别良多。
但當離别來襲,我們又該怎麼做?
念念不舍于昔日的美好?還是憂傷哀悼于時間的易逝?是悲觀的回望,還是一路向前?答案不言而喻。與其在别離前痛哭流涕,不如,與過去揮揮手,開啟下一個新的征途!
回到本文,也常常在想:自古以來,描寫離别的名篇佳作不在少數,為何《城南舊事》的離情,卻别有一種詩意的悲情與唯美在其中?為何這平實淡遠的娓娓叙述中,自有一股刺人心魄的張力?
一路成長,一路高歌
《城南舊事》還是一部關于成長的寓言。
小說開篇,英子還隻是個不谙世事的孩童,她用一雙懵懂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這個世界:“我醒了,還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陽光裡飛舞着的許多小小的、小小的塵埃。”那份随性、那份無憂,多少令人向往,讓人眷念!
小說結束時,英子已不再是那個調皮、單純的小女孩。走過夾竹桃,走過一個個故事、一個個人生,她清楚地知道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也不再是小孩子。她在心裡對自己說“這裡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多麼不舍,多麼不願,她最終還是接受了已經長大的事實,也學會了勇敢地去面對和擔當。面對爸爸的離去,她沒有哭泣,沒有落淚,她以從來沒有過的鎮定與安靜向這個世界宣告,她已長大,她能承擔。
我們總是既渴望長大,又害怕長大。
面對成長,英子同樣矛盾重重。她坦然相告,“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也坦言對長大的不解與恐慌,“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面對長大的宿命,無奈之餘,也表達了自己的眷戀“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麼高,多麼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文中最後,英子穿過童年,走向了成長,也成功地将一曲童年的骊歌演繹為一首成長的贊歌。但成長并不總是那麼風平浪靜。就如英子。
小時候的英子,純淨地如一泓秋水。清澈而透明,單純而明淨。不知道這個世界,有苦有樂,有悲有歡,也不懂得世事的百态、社會的複雜。
與秀貞和妞兒的交往,英子第一次感受到了苦難,第一次明白這個世上不但有歡笑,也有一幕幕的悲歌;也正是在與她們的交往中,英子學會了同情,學學會了幫助,學會了付出,學會了流淚,更學會了用心靈去思索去審視這個看不清說不明的世界。
其後,偶然相遇的賊子,蘭姨娘的朱砂手,宋媽那一雙失落了的兒女,爸爸的離世,各以不同的樣貌撞擊着英子的心靈,沖擊着她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讓她學會了分辨,學會了保護,學會了感傷,學會了堅強。
正是在一次次的經曆,一次次的離别,一次次的思索,一次次心靈的波瀾中,英子一步步地成長着,最終完成了由兒童向“大人”的蛻變。
成長是每個人的宿命。不管是欣然接受,還是恐慌退卻。
成長的道路上,也并不總是美妙如歌。或有不平橫亘其中,或有離别穿梭而過,或有斬不斷的情思,或有揮不去的失落。
面對成長中的悲歡離合、磕磕絆絆,我們又該如何處置?
不若學學駱駝“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或者像書中的林英子那樣,一路高歌,一路成長!
精彩摘錄: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态度。(P2)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P2)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P4)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P4)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P4)
我把鼻子頂着金魚缸向裡看,金魚一邊遊一邊嘴巴一張一張的在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張一張的在學魚喝水。有時候金魚遊到我的面前,隔着一層玻璃,我和魚鼻子頂牛兒啦!(P17)
“怎麼生的呀,嗯——”媽想了想笑了,胳膊擡起來,指着胳肢窩說:“從這裡掉出來的。”說完,她就和宋媽大笑起來。(P29)
他是春天走了的。他走的那天,天兒多好,他提着那口箱子,都沒敢多看我,他的同鄉同學,有幾個送他到門口兒的,所以他就沒好再跟我說什麼。(P36)
送他到門口,看他上了洋車,擡頭看看天,一塊白雲彩,像條船,慢慢兒地往天邊兒上挪動,我仿佛上了船,心是飄的,就跟沒了主兒似的。(P36)
這時雷聲響了,從遠處隆隆地響過來。對面的天色也像潑了墨一樣的黑上來,濃雲跟着大雷,就像一對黑色的惡鬼大踏步從天邊壓下來。(P46)
我覺得很新鮮,轉身臉向着車後,跪在座位上,向街上呆呆地看。兩邊的樹一顆一顆地落在車後面,是車在走呢,是樹在走呢?(P68)
媽媽說,新簾子胡同像一把湯匙,我們家就住在靠近湯匙的底兒上,正是舀湯喝時碰到嘴唇的地方。(P72)
門外一塊圓場地,全被太陽照着,就像盛得滿滿的一匙湯。(P74)
“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收拾鉛筆盒的時候,這樣念着;我把書包放在床欄上,這樣念着;我跳出了屋門檻兒,這樣念着。(P78)
金紅的太陽是從藍色的大海升上來的嗎?可是它也從藍色的天空上升來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壞人。(P91)
我愣愣地看了一會兒,想了一會兒,眼睛竟濕了,我是想,夏天過去,秋天,冬天就會來了,他還會常常來這裡嗎?(P95)
我是一隻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車去上學。(P146)
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麼高,多麼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P149)
我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頭皮去。——這是爸爸說的,無論什麼困難的事,隻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P149)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P15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