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由于近一段時間發生的各種不可抗因素,墨姐已經好久沒有回答問題了。
咳咳,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墨漢三又回來啦~
話不多說,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同學的問題。
書法練習了一年半,感覺難以進步,這該怎麼辦?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挺普遍的~
墨姐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問題的同學,總覺得自己的字被“畫地為牢”了,不論怎麼練習,總感覺毫無進步。
辣麼這該怎麼辦呢?
表着急,辦法總是有的,各位同學耐心往下看就是了。
一. 如何客觀評判自己的字?
我們先來聊一聊怎樣才能客觀的評價自己的字
墨姐覺得,從某些方面來講,每個人對自我書寫水平的認知,其實是比他人要敏感一些的。
也就是說,你寫的究竟好不好,其實你心裡是有一個答案的。隻是你想讓這個答案在“他人”的确認之下被證實。
寫的好也罷,不好也罷,總歸要從他人口裡說出來,才算“真理”。這或許與我們的文化有關,但更多的可能還是對于書法的“不了解”。這裡的“不了解”我們下面再談,這裡咱們先從這個“他人”談起。
既然是他人,評價就有了客觀性。
評價者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對你的字進行一個主觀判斷,随後“客觀”的指出你的不足。
然而這裡不得不說的是,客觀者也是有水平高低之分的。
水平高于你的人,自然可以根據高于你的經驗與認知,對你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但這也僅限于讓你“成為”他。
水平不如你的人,限于自身的認知水平,或是基于各類目的,大多無法真正指出你的不足,故而和這些人讨論寫字,是毫無意義的。即使受到這些人的褒贊,我們也最好應當慎言慎聽。
《鄒忌諷齊王納谏》想必各位都學過。城北徐公與鄒忌之美的比較,大約和這同是一個道理。
所以,正确的做法最好是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以及書法理論體系,這樣主觀的提升,才能讓自己對自己的字,時刻保持一個“客觀性”。
當然,這些都隻是墨姐的一己之見,各位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探讨。
想要切實提高自身的書寫水平,多練是一方面,更好的辦法是觀摩一些書帖碑文,多看一些書法技論方面的書,看而不“同”,思考這些作者的觀點,有了理論基礎再去動筆實踐。各位甚至可以多去了解一些中國的曆史,書法的變遷史,以及個人喜愛書家的人生經曆,行思結合,高屋建瓴,潛移默化之中,你的書寫水平可能就會提高了。
總而言之,學書歸根到底是一件自己的事。王羲之也好,顔真卿也好,留名史冊的這些古代大書家,總歸是寫出了自己的風格才被人所熟記的。
我們可以去借鑒,去模仿,去聽取經驗,去吸取教訓,但個人終究是個人,世上也不會再有第二個王羲之,也不會再有第二個東晉時代。
二、為什麼會感覺無法進步?
很多自學書法,甚至一些專業學書的同學,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寫着寫着發現自己的字好像就這樣了,拿給不擅書的人去看,人家可能會覺得你很厲害,但放到真正的行家眼裡,可能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這是一個很尴尬的階段。就好像往一個木桶裡面裝水,不論你怎麼使勁兒,怎麼努力的往桶裡倒水,桶裡的水還是那麼多,甚至會不增反減。
這個階段是一個岔路口,有人想的辦法是,加大倒水的劑量,或是從倒水的工具上面下手,亦或是改變倒水的方式,橫着倒,側着倒,躺着倒,五花八門,可就是忽略了這個桶本身。
當然,這些隻是個人的想法,大家見仁見智。我們可以這樣去想,會不會是這個木桶本身的某塊木闆出現了“斷層”,導緻倒進去的水全都從這一點漏了,從而使得整個水面難以提升。
而這個斷層是什麼呢?個人覺得,就是相應的認知體系。
古之書法大成者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的文學功底其實都不差。
就拿人盡皆知的王羲之來說,老王本就是世家大族子弟,家族熏陶之下,飽讀詩書那是必須的。尤其是東晉時期風靡于士族階層的老莊道學,加之傳統儒學,兩者結合之下産生的某種思想,或多或少都影響了王羲之書法的創作。
再來說各位耳熟能詳的楷書四大家,歐、顔、柳、趙。
這四位可都是實實在在的大能人,歐陽詢的父親,祖父,皆是南陳重臣,他的養父江總,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由此可想,歐陽詢的文學修養自然也不會差。
再說趙孟頫,此人可是曆史上少有的天才,過目不忘,書畫詩六藝皆精,趙宋皇室之後裔,算得上是位“神仙”一般的人物。
而剩下的顔真卿柳公權兩位,都是正宗的“科班”出身,考中進士的人中龍鳳。顔真卿是開元二十二年的進士甲科,柳公權也是進士出身,可想此二人的學識能力。
如今墨姐在這裡舉出這些例子,并沒有其他意思,隻是想要陳述一個客觀事實,自古書與文是不分家的,書法的表象視覺沖擊,或許會淡化人們對作品内容的感觸,但文字本初的目的,歸根到底還是内容的表達。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的書技實在無法進步,可以試着從文字的本質上去思考原因。
趙孟頫言:用筆千古不易。這裡的不易,墨姐覺得可能是個一語雙關。
一個“不易”,大概是指筆法技藝不易掌握;而另一個“不易”,可能是指用筆的方法不會改變。
筆就是這支筆,制作材料或是大小長短可能會有變化,但筆行于紙上的這個“過程”,其實是不會改變的。
筆是工具,紙是載體。二者皆是内容的工具。書法之所以能成為藝術,與紙筆墨這些工具固然有關,但其真正的重點,可能還是個人情緒的抒發,加之文字本身内涵的填充,經由筆墨方式呈現在紙上,由此才共同造就了書法藝術。
所以說,用筆的技法靠勤練多思是可以的掌握的,但是揮灑的形式,情緒的表現,文字的内涵,卻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這也就應了趙的另一句話:結體因時相傳。
這個“時”大概也是一語雙關,一可能是指個人所處的大時代;二則特指個人書寫時的實時情緒。不論是何種藝術,隻有将個人的東西融進作品當中,讓觀者能産生某種共情或是震撼,這幅作品大抵才是真正的藝術品。
當然藝術家畢竟是少數。如今人們習字,大多都是臨摹前人拓本,重字形而輕字意,在形似上要求苛刻。這不可以說不正确,卻總是缺些什麼。
當然,寫到這裡可能就有人要發問了,既然書法可寄托個人情緒,那盡情揮灑不就好了嗎?幹嘛要去學什麼筆法。
這就和畫畫、吉他類似,總需要先掌握顔色的基本搭配、撥弦按品的方法,才能繼續後面的學習。所以墨姐建議,在揮灑個人情緒之前,行筆寫字的技法規矩還是要掌握熟練的。
說了一大堆個人的理解,就不再獻醜了,先到這兒吧。各位若是認可,就可以以此去自察自己無法進步的原因了,究竟是因為筆法不熟練,還是因為個人認知體系的限制?找們準了方向,才能在正确道路上向前邁進。
三、該如何進步呢?
墨姐在上文的唠叨當中,提到了一個對書法的“不了解”。
可能很多人會問,這個不了解指的什麼?不懂筆法、章法、結體、落款嗎?
其實不然,恰恰是因為很多人隻懂這些筆法、章法、結體、落款,才顯得對他對書法“不了解”。或者說隻知道毛筆字該這樣寫,卻不知道為何要寫成這樣。
學書法和看書,或是學其他什麼東西,本質上其實是相通的。
以看書為例,墨姐個人覺得,一部書,我們在翻看完之後,要得到的是什麼?當然,這裡的書并不包括所有裝訂成冊的紙張,一部書其實就是一位作者思想的凝結,對于沒有思想的書,我們得到的隻能是娛樂消遣。這裡所指的是那些有内涵的,能引發讀者思考的作品。
以這樣的作品為例,我們讀完一部書之後,能得到的是一種新的思考,新的想法,或是新的觀念。
陳寅恪先生提出,研究曆史,應當具備曆史之同情。這裡的同情不是可憐的意思,而是應當有一種“共情”能力。所謂共情,就是設身處地。
觀摩書帖本質也是一樣,我們去臨摹,去翻看一部新的書帖,能汲取的不僅是外在的字形,還可以根據帖中每個字的起手連接,去聯想書者在書寫時是怎樣用筆的,為何會有這樣的結體,這樣粗淺濃墨的變化。
當然,每個人得到的答案可能不同,原因在于,每個人的個人認知體系是不同的。所以想要完全精熟一部帖,應當做到筆與人同步,就是在掌握用筆技法的同時,也去充實自己的認知體系,這樣來學習,可能會讓你收獲到不同的東西。
臨帖的目的講究形似嗎?墨姐覺得,形似隻是臨帖的初級目的,臨帖真正重要的原因,個人覺得有兩點:
第一是可以适當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較前人之作品,掌握寫字的規律,或者說是“規矩”,這裡的規矩包括如何結體,何為章法等。
第二則是可以反推用筆。當然,這裡的反推,對初學者而言可能有些困難,但我們還是要具備一個基本的辨别力,一個字的書寫,應當是流暢的,即時的,獨一無二的,我們去追求完全的形似也不可謂錯,但更值得注重的,是寫字的流暢性,我們可以試着去想想,那些古代的書家們,書寫時的結體和用筆,是“刻意”還是“随意”。
拿王羲之的《蘭亭序》來說,為何王羲之可以醉時舞蘭亭,清醒之後卻幾摹不似,難以超越,個人覺得這就是“随意”與“刻意”的區别。
“随意”具有特定性,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心情,寫出特定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是無法被複制的,因為當時的自己是無法複制的,顔真卿的《祭侄文稿》大概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刻意”則不同,墨姐接觸過的衆多學書者,大多走的是“刻意”這條路,即在落筆之前,自己已經知道大概要寫成什麼樣子,落筆之後程度可能有好壞,但總體而言與自己所想的差别不大。
講到這裡,墨姐還是再強調一下~以上所有的這些觀點,都隻是墨姐的一己之見,若是有不同意見,大可當做一篇不知天高地厚的玩笑話來看。
最後~我們再接着上面,來看看該如何進步,或者說怎樣進行一個行之有效的學習。
就寫毛筆字而言,想要進步,多多臨帖,熟練筆法,自然是沒有錯的。在此之上,我們可以多一些思考與發散,去多了解一些古代書家,多觀摩一些書帖碑帖,甚至多去感受生活,正視生活的苦難,享受生活的快樂,在試着将這些融入到筆墨之中,内外結合,不斷提升自己。
總之,墨姐還是希望各位保持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多思多學,思行結合,可能會收獲不一樣的感受哦~
好啦,今天墨姐就講到這裡。各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添加墨姐的公衆号,裡面有全網最全的軟筆書法資料大禮包,等各位來拿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