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往往要伴随一個人的一生,因此起名的時候不能馬虎。想想看,别人叫你的時候,一口一個狗剩、鐵蛋、二麻子……心裡陰影面積肯定是不小。中國古代,大戶人家起名特别講究,需要考慮家譜、典故、寓意、皇室避諱等等諸多方面,給人取名都這麼慎重,更别說給國家起名了。因此古代國家的名字——國号,諸如夏、商、周、秦、漢、新、晉、隋、唐、宋、元、明、清由來不盡相同,裡面的道道也是不少,甚至有的國号一直都被叫錯了。
從由來上看,大體有地名、爵位、谶語典故、姓氏、繼承沿用等等,當然這些出處有時候也不是單一的,有可能交叉重疊,甚至細究起來,國号的由來本身還有由來。
圖1 秦國戰車
“秦”這個國号來源于先祖非子的封地——秦地(今甘肅天水一帶),這個非子的官職是“弼馬溫”。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非子不像《西遊記》裡的孫猴子那樣鄙視這個職位,他以愛崗敬業的精神,天天認真學習《馬的繁殖、培育與疾病防治》這本技術手冊,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幾年以後把老闆(周孝王)的馬養的個個膘肥體壯,而且母馬的生育能力也是突飛猛進,馬的數量大大增加。老闆一高興,給非子發了一大筆獎金——封到秦地。于是乎,非子及其後人就一直沿用“秦”,直到其曾曾曾……孫子嬴政統一天下,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國号。
不過,中國曆史上源自地名的國号還有很多。例如,三國裡東吳的“吳”,趙匡胤建立的北宋“宋”等等也是起源于地名,那“秦”憑啥是最讓人意外的?
這就需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了,秦地中“秦”又是怎麼來的呢?
圖2 秦字演變過程
從甲骨文和金文的“秦”字象形角度來看,很多人認為“秦”應該指的是一種牧草(。經現在的學者反複考證之後,得出一種解釋——“秦”指的應該是貓尾草。
貓尾草又名秦草,是一種牧草,馬比較喜歡吃,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很高。這麼看來,貓尾草十有八九是秦人的先祖——非子養馬的專用飼料,他養馬時很可能大面積種植,自己對這種牧草的感情深,又因養馬被封,索性直接将草名當成封地名。500多年後的秦國,滅六國、擊匈奴、降百越,打敗天下無敵手,最終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留下的政治遺産一直影響後世兩千多年,而這麼一個霸氣的國号居然來源于牧草,的的确确讓人意外。
圖3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前256年—前195年)
秦朝末年,滅秦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項羽在成功兼并“秦公司”之後進行了資産重組,一共分配設立了18個分公司,把業績最差,辦公地點最偏遠,其他人最不想去的那個“漢公司”給了劉邦。
問題是原來董事長楚懷王約定的股份——關中不給了,給了巴蜀外加一個漢中郡,這可把劉邦給氣壞了,但是自己拳頭又沒有項羽的大,隻好忍氣吞聲當了這個漢王。可以說,劉邦聽見“漢”這個字就得覺着屈辱。
奇怪的是,劉邦後來收購了公司的全部股份,成為了新任董事長以後居然把總公司的名字也定為了“漢”。原因是漢公司的副總經理兼辦公室主任蕭何曾經安慰劉邦說,“漢”指的是天河、銀河,是很吉利的名号,劉邦本來就是個沒啥文化的流氓出身,聽到這番解釋,高興壞了,如獲至寶,就一直給用上了。
漢王朝的“漢”自然是從漢王這個爵位而來,而漢王的“漢”則出自漢中郡,漢中的“漢”又出自漢水這條河流,漢水的“漢”則是因為遠古人們發現漢水與銀河夏季走向一緻,所以把它叫做“地上的銀河”即漢水。
圖4 西漢版圖
為什麼說“漢”是粉絲和注冊用戶最多的國号呢?
第一,劉邦的西漢王朝滅亡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中華民族主體民族——漢族依舊使用“漢”,人口(粉絲)近10億,更别提“漢服”、“漢語”“漢字”等等文化載體的稱呼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漢”已經不是一個國号了,它已經是傳遍了全世界的一個文化符号了;
第二,據不完全統計,西漢以後注冊使用“漢”這個國号的政權多達十幾個,按照時間先後順序逐一列舉——新莽末年,劉玄的“玄漢”、劉盆子的“赤眉漢”、劉秀的“東漢”;三國時期,劉備的“蜀漢”;東晉十六國時期,劉淵的“漢趙”、李雄的“成漢”;南北朝時期,邢杲的“邢漢”、侯景的“侯漢”;五代十國時期,劉知遠的“後漢”、劉崇的“北漢”、劉䶮的“南漢”;金朝末年,郝定的“郝漢”;元朝末年,陳友諒的“陳漢”……注冊用戶綿延不斷兩多千年,姓劉的不姓劉的一塊來,你方唱罷我登場。
圖5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公元581年,年僅九歲的北周末代皇帝宇文闡将皇位禅讓給了自己“慈祥”的“外公”——楊堅。因楊堅的父親楊忠被封為随國公,楊堅世襲爵位,他便順理成章的将國号定為了“随”。本來這個事很簡單,但是楊堅非要整出個幺蛾子不可,他覺得“随”有走的意思,一點不吉利,弄不好得短命,于是翻遍《南北朝新華大字典》,組織了一群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家,最終愣是造了一個與“随”同音,但是自認為十分吉祥的一個新字——“隋”來當國号。
隋朝開國第八年即公元589年,隋軍勢如破竹,一舉滅掉陳朝,成功統一了天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達300多年分裂局面,并且僅僅經過短短十幾年的治理,就開創出繁榮昌盛的的“開皇之治”,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得到了“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高度評價,這些的表現似乎都證明楊堅造的“隋”字确實吉祥。
然而現實就是喜歡啪啪打臉,楊堅去世,其次子楊廣即位之後大興土木,窮兵黩武,僅僅用了十三年就透支了國力,将王朝給折騰沒了。“隋”這個國号就使用了37年就被注銷了,成了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大一統短命王朝。從對後世的影響力和朝代自身的命運上來看,“隋”簡直就是一個翻版的“秦”。楊堅絞盡腦汁避免不祥造出來的“吉祥”國号——“隋”,最終悲慘的結局也讓它成了最具諷刺意味的國号。
圖6 隋朝版圖
影視劇上,經常聽到皇帝、大臣甚至平民百姓們,稱呼自己國家的時候,在國号上加個“大”字,比如“大漢”、“大唐”、“大宋”等等,聽起來逼格賊高。但實際上根據明朝學者朱國祯的《湧幢小品》卷二“國号”條中記載:“國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
也就是說,國号前面加“大”在中國是元朝開始的,之前的曆朝曆代,雖然整天自吹自擂為“天朝”但幾乎不會将“大”字加到國号前面。而“大漢、大唐、大宋”的“大”字則大多都是來進貢的外邦小弟尊稱自己的中原王朝大哥所加的。真正正兒八經的把“大”加到國号裡面,源自元朝。因此,元朝的國号應該是“大元”。
圖7 有關《建國号诏》的記載
至于“大元”的由來,忽必烈發布的《建國号诏》裡有明确的說明,出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元”為乾卦“元亨利貞”四德之首,萬物的生長都從“元”開始,“元”是最大的,再加上一個“大”,就是大上加大,說白來就是忽必烈告訴世人,自己建立的是一個大大的國家。而且“大元”國号的确立,也表明了蒙古大汗政權接受漢文化的中的“古制”,想通過采用漢式國号以拉近與中原漢人的距離,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大明”國号的來源說法極多,但基本上與宗教(明教、白蓮教、佛教等)是扯不斷關系的。而“大清”這個國号則是從陰陽五行的角度,去克制“大明”而選用的。無論來源與否,中國古代最後的三個統一王朝——元明清的國号都帶“大”字毋庸置疑,是最容易叫錯、同時又是最容易叫對的國号。
圖8 明朝版圖
最容易叫錯是因為中國古代國号的注冊用戶,經常喜歡重複使用前人的國号,而且幾乎都是單字。因此,史學家們為了表示區别,往往将“前後”、“東南西北”加到國号前面用于區分同國号的不同朝代政權,例如“東周”與“西周”、“前秦”與“後秦”等等。而“大元”、“大明”和“大清”是為數不多的兩字國号的政權,為了統一便捷,基本也以單字稱呼他們即“元明清”。因此,除非特别聲明,曆史基礎僅僅局限于中學教科書的廣大群衆基本都會将這三個國号叫錯。
最容易叫對則是在影視作品領域表現出來的:前面已經介紹過元朝之前的國号幾乎不加“大”來稱呼,但“大漢”、“大唐”、“大宋”被現代人普遍接受純粹是被不考究的影視作品的誤導,而誤導到“大元”、“大明”和“大清”的時候卻誤打誤撞的用錯誤的理解方式叫對了這三個國号,實在是趣味無窮。
文:博陵清河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