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詠柳》何以成為寫柳樹古今第一名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下冊收錄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初春垂柳
賀知章這首通俗易懂的七言絕句,成為描寫春天的詩句裡的另類風景。春天确實是花的季節、花的世界。今年的春天已接近尾聲,雖因疫情多數人沒辦法出去踏青賞花,但高度發達的網絡彌補了不少遺憾,各個終端争奇鬥豔的各色鮮花晃了我們的眼。我們今天直接在手機終端互傳鮮花影像表達情感,其實很類似1000多年前的古人把在春天裡觀察來的感受,寫成詩歌相互傳頌,所以描寫花的古詩浩若繁星,随處可見:
人面桃花
也就是說,在春天裡,寫百花盛開是常規寫法,是主流意識,但寫柳樹有錯嗎?鮮花遍地、争奇鬥豔你看不見嗎?為什麼你偏偏去寫色彩單調的一棵柳樹?沒問題,因為賀知章生活在盛唐時代,那是個偉大的時代,自然就是個寬厚和包容的時代,是個各路豪傑各抒己見的時代。所以賀知章就憑這《詠柳》的一首七言絕句足以傲立中國文壇千年,千古年來"偏偏不寫花而寫柳樹"的詩文也應該不少,但毫不客氣說,中國漢字寫柳樹的詩文,賀知章的《詠柳》古今第一,無人可敵。
賀知章畫像
作者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出生在唐高宗顯慶四年,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少時就以詩文知名,既善寫詩又長于書法,36歲時在武則天當皇帝期間中狀元。賀知章為人曠達不羁,自号"四明狂客"。其詩文以絕句見長,其寫景、抒懷作品大部分風格獨特,清新潇灑,在近50000首《全唐詩》中存錄19首。其中《詠柳》和《回鄉偶書》最為有名,幾乎婦孺皆知。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賀知章上來就沒有隻把自己當成人,把描寫對象看成是死的樹。而是運用拟人手法,讓它戴上了新妝,新人至少是美女才帶新妝嘛,一下子就把樹和人親近起來,雖然這個美女太高了。千萬條下垂的細枝上冒出來的小葉子就像新人紮辮子的絲線绾的疙瘩,一個高個子、梳着長辮子、辮子上用花絲線打蝴蝶結的美女形象呼之欲出……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沒有繼續細節描寫,而是通過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自問自答,畫風一變開始歌頌春風了,恰如:
"這漂亮的蝴蝶結誰送的呢"?"他可有心了"
也類似:
"如果你非要問我怎麼富起來的,哪是我本事大?這要感謝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啊。"
把看不見摸不着的春風,比作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剪刀,新穎而别緻,又運用起興的手法,轉向最終感謝春風化雨,很注意潑來泰克,又不顯得勉強生硬。可謂舉重若輕,出神入化。所以說賀知章的《詠柳》成古今第一"柳詩"毫不誇張。
詩經古籍
其實在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詩經》裡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小雅·采薇》)的名句,但顯然《詩經》還是過于曲高和寡,從小酷愛詩歌的我一般隻約略記得"楊柳依依" 四個字。而一代詩仙李白也隻寫過"年年柳色,灞陵傷别"的簡單詩句,遠不及賀知章的《詠柳》名氣。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也寫過"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轼《蝶戀花·春景》)的詩句,似乎重點在芳草,而不在柳樹,南宋和尚志南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絕句》)知道的人也不及《詠柳》多,而且主要是寫春風。所以在這桃紅柳綠的春天話題裡,賀知章的《詠柳》千百年來傲視群雄,獨樹一幟,成為春天裡每個見到柳樹,同時懂中國文化的人,永恒不變的心理共鳴。
賀知章《詠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