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鹿文化随着鹿的飼養利用不斷發展,在發展中得到豐富和提高,變得絢麗多彩。
公元前14世紀段纣王建築了“大三裡、高千尺”的鹿苑。這是中國養鹿最早的文化,那是養鹿主要是食肉、衣皮、觀賞和祭祀。
鹿肉是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高的保健食品。古代由于鹿易于捕捉,鹿肉曾是民間和上層社會的主要食物。周朝已将鹿肉作為宴賓的主食品。唐代州縣宴請得中舉子“歌鹿鳴曲”、“設鹿啤宴”,在食譜中已有棚胃脯”的記載。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詳細的記述了鹿肉的烹任技術。大同雲崗石窟21窟慶祝釋枷牟尼35歲生日,就有鹿宴與鹿雕(公元417年)。以後各朝代因鹿的減少,有關鹿肉的記載見諸不多。至清朝鹿肉則成為貢品。
近代由于養鹿業的發展,鹿肉不僅數量增多,吃法也花樣翻樣,以鹿肉為原料的佳肴不下百十種,成為我國食文化中光輝一頁。
我國養鹿曆史悠久
我國養鹿曆史久遠,建國以來養鹿業有了飛速發展,鹿由原來的圍囿飼養發展到半散放和如牛羊一樣的放牧飼養,使之邁出了家畜化的重要一步。現已形成國營、集體、個休共同發展的格局。
全國飼養梅花鹿、馬鹿、白唇鹿、水鹿等茸用鹿近40萬頭,年産鹿茸近100噸,以鹿茸為原料的各種藥品和保健補品不下七八百種,鹿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作出了貢獻。
鹿文化
鹿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其觀賞性。性情溫順形象秀麗,尤其梅花鹿棕紅毛配以白色斑點更受人們的喜愛。在古代隻有王室權貴才能觀賞鹿,自然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北宋徽宗是個窮兇極欲的皇帝,他的鹿苑“養鹿數千頭”,除了觀賞還供食用。
後來一些佛堂寺院為了增加和平靜穆氣氛也在養鹿。日本在奈良的一些寺院内仍養鹿供觀賞。今天我國乃至世界各國都在動物國内飼養各種鹿供遊人觀斷、陶冶情操。
除觀賞外,鹿還與人共娛,給人帶來歡樂。如《辭海》有“鹿車”條款,說的是以鹿拉車,坐鹿車自然是無限惬意的事。
梅花鹿的寓意與象征
鹿在古代還被視為神物,認為鹿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幸福和長壽,那些長壽神就是騎着梅花鹿。歐美國家的聖誕老人乘坐鹿車,也是借鹿來獲得好運。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蔔,殷虛還發現鹿角刻辭。
東周時期,楚墓中流行使用本雕鎮墓鳥獸神怪,它們的頭上都安裝真實的鹿角,形成楚文化的特點,認為鹿角有神異之力,對死者在冥界生活起到某種保護作用。
作為美的象征,鹿與藝術有着不解之緣,曆代壁畫、繪畫、雕塑、雕刻中都有鹿。如漢代的騎士射鹿圖,佛座上的卧鹿浮雕。内蒙古白岔河發現商代岩畫,其中以鹿最多,千姿百态,生活氣息濃厚。
金代權貴還用鹿作裝飾圖案。現代的街心廣場,庭院小區矗立着群鹿、獨鹿、母子鹿、夫妻鹿的雕塑;一些商标、館驿、店鋪扁額也用鹿,是人們向往美好,企盼财運興旺的心理反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