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誰誰翻譯

誰誰翻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6 02:15:52

誰的翻譯,誰的夢 元尚

誰誰翻譯(誰的翻譯誰的夢)1

翻譯不是一個技術問題,也不是一個外語水平的問題,翻譯是迫不得已的嗎?當我把一個朋友的夢,翻譯給人們的時候,你說,這是我朋友的夢,還是我自己的“夢”呢?   《翻譯與後現代性》不是一本談論翻譯的專業書,把翻譯作為一種思考、拷問的對象,就如翻譯的夢不是原來的那個夢那樣,是我們自己借了别人的夢的形式,說出我們自己的夢。   《翻譯與後現代性》一書彙集了關于翻譯與後現代文化的經典文本共25篇,這些文本廣泛涉及了語言、文化、政治、經濟、心理學,貫通哲學、文學和神學;論及話語、權力、身份;就内容而言,它涵蓋面很廣。其中有本雅明發表于1923年的《譯者的任務》,在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沉寂之後,以其對語言的單一關懷在當代西方批評理論界,尤其是在當下方興未艾的翻譯理論研究中,激起了千層巨浪。為人們所熟知的口若懸河的解構大師德裡達的《巴别塔》,則是這方面的經典文本,其他如解構主義另一位大師德曼,以及斯皮瓦克、根茨勒、韋努蒂等著名學者的文字,他們從一個個獨特的視角把“翻譯”這手活拆開來給大家看。如果這本書僅僅隻有一個角度,一個張口閉口解構主義的角度,那麼這本書的名字就應當是《翻譯與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是一把手術刀,沒有它不能解構的屍體,但是并不是隻有解構主義一家。把翻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追問來質疑來消解,編者明顯避免了那種單一的角度,書中還包括那些熱衷于後殖民文化理論、女性主義、全球化和比較文學研究的批評家,分别從相異的視角,探讨了當下西方翻譯理論的重要性,指出了跨文化語境下由翻譯促進的國際交往的特征,在更深的語言層次上探讨了翻譯體現的話語、意義、符号、權力、政治及其在經濟和軍事格局中的分量。   人類的翻譯活動自遠古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傳說當年的世界大洪水,就是上帝為了懲罰一些人的邪惡言行,才降了一場暴雨,世界被淹沒了整整7天7夜。   洪水退後,幸存的人們聽說天上有一種土,可以用來止息地上的洪水,于是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建造一座可以通到天上的塔,這樣人們就可以順着這座塔到天上去取土。不想這種活動被上帝知道了,于是上帝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設法讓不同地方來的人說各自的方言,這樣人們之間交流信息就不那麼容易了,信息不通,人們建造通天塔的工程漸漸慢了下來,終緻停工。後來人們用“巴别塔”,比喻“胡思亂想之塔”,它是人類的一個美麗的夢,永遠無法接近的夢。但是人們卻始終在努力試着去接近這個夢,通過翻譯來傳遞不同人們之間的信息。這正好說明翻譯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又是一個無法準确操作的“譯夢”工程。   德裡達的那篇經典文章,就是從“巴别塔”開始的。《圍繞巴别塔的争論》一文中說道:“德裡達以專有名詞開始,追問我們是否真的懂得我們所談論的東西。他問當我們說‘巴别’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懂得我們在說什麼。然後,他用聖經故事和一套哲學評論證明‘巴别’不僅代表着語言的多樣性,而且代表着某種建構或完整的不可能性,這是由于一種頗似形式限制的東西,對形式或形式化加以限制的東西造成的。巴别塔的故事以一系列事件說明了翻譯的必要性及其終極和絕對困難。此外,‘巴别’這個詞本身就具有與事件相同的意義,即一種特殊語言中的一種特殊語言行為。”“巴别語言混亂的特殊之處就在于那個詞超越那個語境的語法和修辭價值。”   對于翻譯應該保持一種必要的警惕性,因為我們需要它,在日常的閱讀生活中需要它,不是為了接受什麼,也不是為了學習什麼,而是為了能夠不斷地走進閱讀生活本身。   那種必要的警惕性,可以使我們在不斷的“走入”和“陷入”的過程中,能夠時時退出來。 首發于:《新京報 書評周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