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中國地區” “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上,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洛陽。
黃框内為“中國”兩字。一塊碑,兩個字,延伸而出絢爛的中華文化
在漫長的曆史中,“中國”逐漸演變成我國的專稱。
為何直到今天,日本還有很大一塊區域被稱為“中國”?
廣島竟在中國地區? 島國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其他小島嶼組成。
本島又可分為8大區域,從上往下分别是:北海道、東北、中部、關東、近畿、中國、四國和九州。
中國地區位于日本最大島嶼本州島的最西端
中國地區的轄區包括五縣,總面積約31921平方公裡,人口約729萬人。
巧合的是,二戰時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廣島市也在中國地區。
中國地區的管轄範圍 圖/wiki
除去廣島市,廣島縣還有一個被稱為“吳市”的地方。
據傳中國三國時代的吳國人,為避戰亂逃亡外地,最終定居于此,因此這裡以吳命名。
吳市的地理位置
“中國”如何跑至日本 日本的“中國”一詞從何而來?
所謂: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古代日本效仿唐朝行政區劃,在全國設置五畿七道,并按人口多少分為“大國”、“上國”、“中國”和“下國”四個等級。還以當時首都為中心,根據距離京畿的遠近,分類為“近國”、“中國”和“遠國”。
在這裡,“中國”的含義既是“中等國家”,也指“中間國家”。
被效仿的“大唐十道”,因設于貞觀年間,也稱“貞觀十道”
五畿七道中的山陰道和山陽道,是如今中國地區的前身。
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太平記》最早将山陽道和山陰道并稱為“中國地區”,此後這個名稱得到廣泛使用。
該地區相比于日本其他地方,因戰亂較少,成為當時除京都外,模仿唐朝文化風氣的最盛之地。
中國山地從該地區橫跨 圖/Wiki
日本對“中國”的兩次改稱 到了近代,為了避免混淆“中國”和“中國地區”,也因為其他各種原因,日本進行過兩次改稱。
兩次稱呼的改變,不僅顯示出日本對華态度的變化,也側面反映了我國的發展曆程。
第①次改稱:将中國蔑稱為支那
進入近代,日本效仿歐洲國家,使用支那稱呼中國。日本此地的重名尴尬在“支那”聲中得到緩解。
支那一詞在最初隻是專指中國,沒有額外的貶義。
1895年甲午慘敗,支那成為對中國的蔑稱。
1914年日本印制《滑稽時局世界地圖》标明出支那 圖/Wiki
甲午中日戰争過後,日本拒絕将清朝稱為“中國”。清政府最終同意在日語中以清國代之,隻在漢語裡使用中國一稱。
直到今天,甲午中日戰争在日本仍被稱為“日清戰争”。
第②次改稱:中國地區重回舊稱
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号如何變化,日本均以“支那”稱呼中國。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因清王朝已經被推翻,中國政府要求日本改以中華民國來稱呼。
不過在日本政府的正式文件上,仍舊是漢語使用中華民國,對應的日語使用支那。
中國地區
二戰結束,戰敗的日本政府通令國内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聲明廢棄支那稱呼,一律改稱為中國。
此時的“中國地區”再次面臨重名的尴尬。
為了避免與鄰國混淆,即使相比于曆史區域,如今的中國地區已發生較大變化,日本人還是翻撿出“山陰山陽地區”的舊名,用以指代這個地區。
從中國到支那再到中國,從山陰山陽到中國地區再到山陰山陽。
變化的不僅是日本,也有我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