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婷半清
《人世間》爆火之後,原著作者梁曉聲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
這部作品,時間跨度50年,從一個普通百姓家庭的成長軌迹,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的巨大變遷。也從人物的悲歡離合中,讓我們感受到了親情的濃烈和真摯。
梁曉聲挖掘到了每個人物的善良和正直,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命運,向讀者傳達了向善、向上、向美的積極人生觀。
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師東這樣評價《人世間》:于人間煙火中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書寫情懷和熱望。
《人世間》出版時,梁曉聲已經68歲,這部書得到茅盾文學獎時,他已經70歲。
如果你足夠了解他,如果你看過他的散文集《人間清醒》,你就會懂,為什麼梁曉聲能寫出《人世間》這樣感動人心的著作。
1. 經曆,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财富。
托爾斯泰曾說:無論多麼偉大的作家,也不過是在書寫自己的片面。
1949年,梁曉聲出生在哈爾濱,父親是一名建設“大三線”的建築工人,家中兄妹五人,全靠父親的工資和母親打零工來支撐,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好幾年才能回家一次,家裡一切全靠母親操持。
每到逢年過節,母親就會低三下四地去借錢,才能讓孩子們勉強過上一個節日。
梁曉聲上小學的時候,曾因為穿一身破舊衣服,而被班主任斥責不夠幹淨,丢了整個班級的臉。如果不是另外一位好心教師幫他解圍,也許他就因此辍學。
貧困的生活裡,也有着極其溫馨的時刻。
梁曉聲的父母雖都目不識丁,但母親特别支持孩子讀書,不管生活多麼難,她每個月都會拿出幾塊錢,讓孩子們去買書。
每到夜幕降臨,一家人就圍坐在大炕上,聽大孩子講小人書。那是他們一家人一天之中最幸福的時刻。
後來,到了上山下鄉時期,梁曉聲也成為北大荒的一名知青。七年的知青生活,豐富了他的閱曆和見識,他開始創作,并發表了小說《向導》。
1974年,他被推薦到複旦大學讀中文系。
畢業後的梁曉聲,分配到北京電影制片廠做編輯和編劇。同時,他相繼創作了以北大荒知青題材的系列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輪》等作品。
多年的知青生活,也給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創作力。
而《人世間》這本書,時間跨度很長,足有半個世紀,雖圍繞着一家人的命運,其實也是整個社會的縮影。書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他的親身經曆,有些人物也都是他身邊人的原型。
比如父親的角色,就和梁曉聲父親一樣是建設“大三線”的工人,幾年才能回家探親;周家居住的房子也很擁擠狹小,幾個人擠在一張炕上睡;周秉義和周蓉,都有上山下鄉和考大學的經曆;還有周家拍“全家福”的場景,這些都是梁曉聲自己的親身經曆。
遺憾的是,現實中,梁曉聲他們一家人,從未拍過一張圓滿的“全家福”。
豐富的經曆,對一個作家來說,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
《人世間》之所以感動我們,是因為它的樸實和真摯。
人物可以虛構,情節可以設置,但感情卻不能虛張聲勢。
2.親情,是一個人前行的動力。
狄更斯說過:貧困對一般人是種不幸,但對于作家也許是種幸運。
随着梁曉聲兄妹幾人不斷長大,花費日益增多,原本貧困的家,更是饑寒交迫。
他的哥哥學習成績很好,本來是有望考上清華北大的。可父親卻不同意讓哥哥繼續讀書,而是希望他早日去工作,幫忙分擔養家的重擔。
在父親的強壓之下,哥哥被迫中斷複習,但他内心實在痛苦不堪。
在母親和老師的安慰下,發燒生病的哥哥依然參加了高考,考取了一所鐵路學院,可嚴厲的父親卻在信中責罵哥哥,說他自私自利,不顧弟弟妹妹的死活。
哥哥雖然去讀了大學,但在内心的譴責和父親的壓力之下,他竟然得了精神疾病,還沒畢業就被遣送回家。
為了給精神失常的哥哥治病,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還好,梁曉聲和兩個弟弟也很快加入知青隊伍,都有了自己的收入。
從那開始,哥哥就開始了他住在醫院的生活。
在梁曉聲的散文《兄長》中,他表達了對哥哥的愧疚之情。其實他的病并不嚴重,但随着弟弟們結婚成家,家裡始終沒有容納一張病床的空間。
父母接連去世之後,梁曉聲對哥哥的愧疚之情日益加重。他用攢下的稿費,在北京郊區給哥哥買了一套小房子,又安排了合适的陪護人,決定把哥哥從醫院接出來。
二十餘年未見,哥哥依然一眼就認出了他,并開心得像個孩子,說道:“二弟,我好想你。”
在北京那段日子,哥哥過得幸福安穩,梁曉聲每周都去看望他,兄弟二人一塊吃飯、散步、下棋,那段日子實屬美好。
可沒料到的是,三年後,那位陪護人不幸遇難。梁曉聲再次把哥哥送進醫院。那年哥哥已經快60歲,梁曉聲承諾等自己退休,一定把哥哥接到身邊,二人一起度過晚年。
梁曉聲把哥哥送到北京最好的療養院裡,每個月的費用四千左右(20年前),他說幸好自己還有稿費收入,要不然身為教授也難以承擔。
關于哥哥的後續生活,我沒有在這本散文集中找到答案,在網頁上也沒有搜尋到。
按年齡來算,梁曉聲的哥哥今年也有80歲了,不管他現狀如何,能有這樣的一位弟弟始終惦記和牽挂着,也是他的幸福。
梁曉聲重情重義,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兄妹,他都有着強烈的責任感,覺得自己收入好一些,理應幫助大家。
他的這些感情,很自然地就代入到作品當中。
為什麼看《人世間》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淚流滿面?
因為劇中的感情都很濃烈,不管是手足之情、父母之情、夫妻之情,還是兄弟之情,都能觸動我們柔軟的内心。
也許,對于梁曉聲這代人來說,家庭的責任遠超過個人的幸福。
我想《人世間》的成功,也是因為這部劇讓我們體會到了強烈的大家庭使命感。
在《人間清醒》這部散文集中,梁曉聲記錄了自己的童年成長,講述了父母的故事,還寫了對哥哥的愧疚,平淡語言裡能看到他對家庭的看重和對親情的眷戀。
貧苦确實讓幼年的他自卑膽怯,但也讓他早早成熟,學會了擔當。
而一個人的經曆,更是流年歲月裡,獨屬于自己的珍貴寶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