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人類為采摘樹上野果,在腿上綁兩根木棍增加身高,這是高跷的最初形式。春秋戰國時,喜玩跷技的藝人遊走各國,高跷已發展成一項雜技藝術。中國最早介紹高跷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胫,并趨并馳,弄七劍叠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漢魏六朝百紅中高跷稱為“跷技”,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跷”,用1至3尺長的條木制成,上有木托。表演的人将雙腳分别綁在木棍上,化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北京稱為“高跷會”。黃河流域則稱“紮高腳”,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簡單的舞蹈動作。武跷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動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