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個老朋友來針灸,聊天時說起她家先生也要來調下身體,因為他從小時候起隻要一刮北風就會開始咳嗽,身體一直很弱,這幾年有好一些,但是落下了皮膚特别容易過敏的毛病,有時候小孩子輕輕劃一下就留一道紅印子。
我告訴她,安排時間來治療之前,可以多疏通背部經絡,早上起來後曬曬後背,不僅能幫助排出肺裡的伏寒,還能改善過敏體質,增強抵抗力。
俗話說“背薄一線,命延十年”。這句話強調了背部緊緻通暢的重要性,雖然有點誇張,但絕對是有道理的,背部的狀況是可以充分顯示出一個人身體的健康狀況的。
這些年,我看過了形形色色的背,總體來講,背部緊緻、線條優美的大多氣血充盛,偶有小恙治療起來也很快;而背部肥厚臃腫的大多疾病纏身,尤其是我上次寫過的頸部高高鼓起富貴包的,大多身體風寒濕邪瘀積日久,多伴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
下面,我們就以中醫人的眼光來了解我們的背部,了解之後,大家就明白養好背部的重要性了。
首先來看背部的組成,最主要的是督脈和膀胱經兩條經絡。
督脈,在背部正中間,行于脊柱之内,總督一身之陽氣,在中醫學中被稱為“陽脈之海”。
這裡說明一下,關于督脈到底循行于脊柱之内還是之外,我查過很多資料,說法不一。
我個人認為督脈是循行于脊柱之内、并且為支撐脊柱功能提供能量來源的。
臨床很多時候,調理督脈和調理脊柱都是一體的。
脊柱,又稱“脊梁骨”,顧名思義,是我們身體的“大梁”,也是我們身體的支柱。
脊柱從上到下有七個頸椎、十二個胸椎、五個腰椎、五個骶椎和五個尾椎組成,整個框架分布大量的神經和血管,也支撐了我們所有的髒腑組織。
之前有個老師笑言:“我們的脊梁上面挂滿了五髒六腑”,這個說法雖不嚴謹,但是非常形象有木有?
膀胱經,在背部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處各有一條側線,穴位幾乎覆蓋了整個背部,是人體分布最廣的一條陽經,也是最重要的排毒通道。
膀胱經在背部的穴位基本都沿着椎體分布在脊柱兩旁,了解過穴位的大概都知道,膀胱經第一側線的穴位大多是以髒腑命名的,比如:心俞、肝俞、腎俞等,這些與人體五髒六腑相對應的背俞穴是運行氣血、聯絡五髒六腑的通路,對髒腑的調理和治療效果非常好。
我們臨床治療,背俞穴都是必選穴。用傳統針法的會針刺背俞穴;我們用董針的則是在背俞穴刺絡拔罐和艾灸,再結合董針遠端取穴針刺,療效都非常滿意。
除此之外,聯通了五髒六腑的膀胱經就好比一個城市四通八達的排污管網,集合各個企業,民宅的污水,最後彙集到膀胱(污水儲存站)排出。
所以,隻要膀胱經是暢通無阻的,我們身體就不會有毒素滞留,沒有毒素滞留,身體就少了很多生病的源頭。
寫到這裡,我想大家都能認識到背部的重要性了,那麼,我們應該怎麼養護背部呢?
一是我前面建議過的,早上曬背,陽光是補充身體陽氣最好的來源,因為它是富含天地能量的,是人體最易接受和吸收的;
同時曬背也是排出寒濕之邪的最好方法,你看大自然,太陽出來了,冰雪就消融了,對吧?
而且,陽光,免費。
記得,盡量曬早上的太陽。
二是刮痧,雖然是個小療法,但是妙處很多,誰刮誰知道。可以沿着膀胱經和督脈大面積刮,痧重的地方刺絡拔罐。
特别說下肩胛骨縫,肩胛骨縫刮痧或者刺絡拔罐是可以排出陳年痼疾的,比如肩周炎、久咳、哮喘,還有乳腺疾患都有很好療效,這都是我臨床驗證過的,有興趣可以試一下。
三是艾灸,這個就不多贅言了,艾灸排寒濕瘀積的效果是經過無數驗證的,不管是背部堵得變厚了還是腹部寒濕的囤積大量脂肪了,你堅持灸一段時間,背薄了,肚子小了那是一定的。
四是瑜伽,首推陰瑜伽,因為可以充分拉伸經絡,激活氣血,幫助排除局部瘀堵。
嗯,堅持練一段時間你還能發現你身體的空間變大了,這種感覺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絡删除為謝!
作者簡介:我是雪子,多年的臨床使我對中醫的療效笃信不疑。中醫的理論和療法都是古聖先賢從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我認為中醫應該回到我們的生活中來,我将為此而努力!
如果你也認可我的觀點,請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發現更美的中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