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号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随便說一句話,都是至理名言,令人受益終身。如劉琦被劉表後妻蔡夫人所不喜,害怕遭遇不測,于是向諸葛亮求教,救其一命。然而諸葛亮礙于種種原因,不想卷入劉表家事,于是拒絕了。然而劉琦卻不死心,使出上屋抽梯之計,諸葛亮說了一句話,救了諸葛亮一命,這句話是“君不見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諸葛亮一句話救了劉琦一命,使其轉危為安,他一生之中還留下三句名言,句句經典,讀懂的人受益終身。
第一句: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公元207年冬天,在新野住了數年的劉備先後三次到茅廬請諸葛亮,第三次終于将諸葛亮請出山,并拜其為軍師,劉備的事業翻開了新的一頁。在茅廬的時候,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并提出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其中第二句,是“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本人身高八尺,志向遠大,“自命不凡”,自以為他可以比肩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樂毅”兩個名人,但是别人卻不認可,隻有崔州平和徐庶這兩個諸葛亮的好朋友認為諸葛亮比管仲、樂毅隻強不弱。
管仲、樂毅,何許人也?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也被尊稱為“仲父”。樂毅于公元前284年,帶領趙、楚、韓、魏、燕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差點滅了強大的齊國。這兩人都是我國春秋時期非常厲害的大人物,青年諸葛亮以此二人為榜樣,志向遠大。
隆中對是諸葛亮剛剛答應劉備出山,打天下的時候寫的,意氣風發,我們年輕人也應該如此,以管仲、樂毅、諸葛亮等成功人士為榜樣。
第二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句話的本意是一個人工作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即使到死,也不改初衷,不忘初心。
這句話出自諸葛亮的《後出師表》,時間大概是蜀漢建興六年(228),比姐妹篇《前出師表》晚了一年。《後出師表》全篇寫的是蜀漢和曹魏不能并存于世,也不能偏安一隅,要想成就霸業,恢複漢室江山,必須主動出擊,北伐魏國,才可能成功。諸葛亮從隆中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後,為了複興漢室江山,一直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尤其是在劉備白帝城托孤後,諸葛亮深感身上的擔子沉重,加倍努力工作,事無巨細,都要過問。即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在所不惜。
第三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這句名言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大意是一個人必須恬淡寡欲才能有明确的奮鬥志向,必須寂寞清靜才能達到更深遠的人生境界。這句話主要反映出諸葛亮出山之後,對二十年來的人生生活的體會,是諸葛亮一生立身處世的真實寫照。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一年是公元234年,也是諸葛亮人生之中的最後一年,諸葛瞻年僅8歲。在諸葛亮的最後時光裡,他最放心不下的不是蜀國,也不是後主劉禅,而是自己年僅8歲的幼子。諸葛亮46歲的時候,才有了兒子,因此對其異常寵愛,想陪伴他一生,然而為了複興漢室江山,常年在外,心中有愧。
我們都能想象,當年劉備在白帝城去世的時候,放心不下的也是兒子劉禅,于是将劉禅及蜀國托孤給諸葛亮和李嚴。同理,公元234年,諸葛亮的身體越來越差,自己兒子卻無人可以托付,于是将自己畢生的經驗總結為一句話,傳給兒子諸葛瞻,讓兒子更好地為人處世。
結語
第一句是諸葛亮青年時候在《隆中對》中說的,告誡我們,要有遠大抱負,并以古人為榜樣。第二句是諸葛亮出山之後,輔佐劉備、劉禅一段時間後,困難重重,異常艱辛,任重而道遠,但是諸葛亮依舊不改初心,即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無怨無悔。第三句是諸葛亮臨終前所作,回顧一生,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年僅8歲的幼子諸葛瞻。
仔細品味諸葛亮一生之中留下的三句名言,确實句句經典,讀懂的人受益終身。你們讀懂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