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杜甫,浮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充滿了滿腔憂憤的詩人形象。他和李白一樣,是盛唐詩歌文化的天空裡,另外一顆熠熠生輝的巨星,被後世之人稱為“詩聖”“詩史”,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
杜甫一生颠沛流離,經曆了許多的不幸和苦難,他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親眼見證了人間滿目瘡痍,親身感受到了人世間百姓的疾苦,寫下了最著名的“三吏”和“三别”,“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别”是《新婚别》《無家别》和《垂老别》。
一、青少年時期的杜甫“會當淩絕頂, 一覽衆山小”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青少年時期的杜甫飽讀詩書,好學聰慧,知識淵博,七歲便能作詩了,并且還有了自己的政治抱負。
青少年時期的杜甫,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受到了很好的藝術熏陶。他六歲時看過公孫大娘的劍舞,後來,他還在岐王李範的家裡,聽過著名音樂家李龜年的歌聲以及欣賞過畫聖吳道子的親筆畫作。
公元736年,杜甫參加了進士考試,結果卻是落第了。于是杜甫便開始到山東、河北等地漫遊。
在這次漫遊中,他寫下了一些早期的詩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望嶽》,而《望嶽》中“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不僅成為了泰山的“名片”,同時也反映出了他的理想抱負。
公元744年4月,杜甫在洛陽遇見了大詩人李白。當時的李白,由于在朝中,受權貴階層排擠,自請唐玄宗離開了長安,來到了東都洛陽。
李白比杜甫大了十一歲,他們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于是一起漫遊了周邊的許多城池和地方。
他們一起來到了現在的商丘一帶,見到了擅長邊塞詩的著名詩人高适,三個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公元745年,杜甫再次與李白相見,這一次他們相聚的時間有好幾個月。他們經常一起飲酒賦詩,共同探讨,一起去拜訪了著名的隐士。
終于要離别了,臨别之際,兩位詩人互贈了詩篇,以表達彼此之間深厚的友誼。
杜甫贈李白的詩:“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李白贈杜甫的詩:“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遺憾的是,世事無常,兩人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了。
二、曆經安史之亂的長安十年,“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公元746年,杜甫來到了長安。皇帝唐玄宗下令天下所有的士子,都可以參加應試。杜甫内心充滿了希望。
現實再次給了杜甫一次打擊。當時的宰相是人稱“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允許有才能的人進入朝庭。他指使主考官,一個人都不許錄取。
杜甫的生活日漸貧困。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向一些達官貴人投詩稿,以期得到一些認可和推薦。
公元751年,杜甫又等到了一個機會,唐玄宗要舉行三次祭祀大典。他出衆的才華,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
杜甫最終得到了一個小小的參軍官職,在長安住了下來。
公元755年秋天,發生了一件對杜甫刺激非常大的事情,他的小兒子竟然餓死了。
在杜甫看來,自己大小還是個官員,孩子還會餓死,那普通的老百姓的日子,又會是怎樣的窮困。
他想起自己看到的,那些達官貴人驕橫淫奢的生活,内心充滿了慣怒和悲傷,不由得發出了“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的質問。
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更是親眼看到了老百姓,在戰亂中更加悲苦的生活,看到了戰争給貧苦的老百姓帶來的多少人間悲劇。
他寫下了著名的“三吏”和“三别”。
三、杜甫草堂,人生悲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公元759年,杜甫來到了成都,在郊外的浣花溪蓋起了幾間茅屋,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這裡的生活相對安定了一些,但是非常的窮困,他的日常生活,由一些朋友的資助的,特别是鎮守四川的節度使嚴武。
一年秋天,大風卷走了杜甫茅屋頂上的茅草。由自己的貧困,杜甫想到了更多的天下和他一樣貧窮的讀書人,寫下了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其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成為了千古名句。
由于節度使嚴武的病故,杜甫失去了依靠,不得不離開成都,一路漂泊,去往他鄉投親。
公元770年的冬天,一代大詩人凄涼地病故于客舟中,時年59歲。
杜甫為後世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的詩作,他的作品體現了,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被後人尊稱為“詩聖”。同時作品中真實地反映了戰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因此又被為“詩史”。
以上為蕙甯長公主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從上圖片為網圖,如有不妥,聯系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