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20:30:12

在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孩子不愛跟父母交流?

高贊的回答是:我永遠都沒有辦法讓父母滿意。

我想提問的一定是父母,回答的肯定是孩子吧。

我們多少人終其一生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得到父母的認可是每個孩子内心的渴求,越是從小沒有感受到重視與愛的孩子,這種渴求就越強烈。

在長期努力依然求而不得時,會成為内心的一道暗傷,時時隐隐作痛。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1

網圖侵删

在《十三邀》裡,許知遠問著名導演姜文,人生有沒有失敗的地方。姜文的回答滿是遺憾和悲傷,他說不知道為什麼,我怎麼都處不好和媽媽的關系。

姜文的媽媽是一名教師,對姜文的要求也一直很嚴格,很少誇獎他。姜文說自己是一個非常不自信的人,他人生中的不自信來自于和母親的關系。

因為自己所做的事一直都不被母親看見,他小時候一直不被肯定,他以為是自己學習不好。在考上中央戲劇學院之後,他興沖沖地把錄取通知書拿給母親看,沒想到母親看都沒看一眼就放在了一邊,就說你衣服還沒洗呢。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2

網圖侵删

他不知道自己怎麼才能讓母親看見他做的事情高興。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一件事或者經曆傷害了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世界的認識傷害了你。

父母常常會發現孩子的問題,但往往孩子的問題出在父母。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3

最親密的人,總是用差評來表達愛

很喜歡電影《春潮》海報,上面寫的那句話:你和你父母的關系決定你和世界的關系。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小孩子都不會抱怨自己的父母,哪怕是最糟糕的父母,他們隻會接受被給予的一切而長大

文學史上有一個很很獨特的現象,就是衆多知名作家他都有過悲慘的童年,比如川端康成,太宰治,卡卡等。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對童年痛苦的一種補償。

但海明威卻說,對一個作家最好的訓練,就是不愉快的童年。想要激發一個人強烈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苦難生活的經驗是最好的基石。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4

網圖侵删

弗洛伊德說:“幸福的人從不幻想,隻有感到不滿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滿足的願望是幻想産生的動力,卡夫卡就是這樣的作家。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非常遺憾的是卡夫卡的父親,以他蠻橫強勢的個性,将自己的意志強加到他的身上。

父親赫爾曼是唯利是圖的商人,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自己的生意和利益。卡夫卡的童年是在被父親不斷支配的恐懼中生活的,即使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父親也從不會鼓勵誇獎他。

在赫爾曼的眼中,他的孩子永遠應該取得更好的成績,絕不是滿足于現狀。面對父親的打罵,卡夫卡在壓抑的成長環境下,從小膽小沉默,唯唯諾諾。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5

網圖侵删

卡夫卡的性格和喜好都與父親向左,硬漢父親非常看不慣瘦弱且沉默寡言的兒子,對于卡夫卡在文學上的興趣,他也完全無法理解,責罵挖苦,冷嘲熱諷成了家常便飯。

有一次還是小男孩的卡夫卡,因為想要喝水,哭鬧不止,父親便在淩晨把他從被窩裡拎出來關在了陽台上。童年的陰影籠罩了他的一生。

多年後他回想起這件事,他說:那個巨大的人,我的父親,審判我的最後法庭,會幾乎毫無理由地向我走來,在夜裡把我從床上抱到陽台上去,而我在他眼裡就是這樣無足輕重。就像變形計裡的推銷員,會因為變成甲蟲就被家人厭棄。

成年的卡夫卡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點滴,仍然無法釋懷,他寫了一篇長達三萬字的信給自己的父親。信的全部内容都是在控訴赫爾曼對他的暴行,但直到卡夫卡去世,這份控制信也沒能交給自己的父親。

每當卡夫卡渴望走自己路的自由,父親就會擰歪他的道路。“隻要我對一個人有一點興趣,你就會毫不考慮我的感受,毫不尊重我的評價,對這個人破口大罵,污蔑和醜化。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6

網圖侵删

卡夫卡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不斷地在一個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人身上投注希望。

他一邊憎惡着父親帶給他的恐懼、挫敗感和痛苦,渴望逃離原生家庭,一邊卻又極度渴望收獲來自父親的肯定。

他一邊渴望與父親和解,寫下一百多頁的緻父親的信,一邊又懦弱到不敢将信給父親看。于是又俯下身繼續埋頭在文字的世界中與逃避與父親的交流。

他一邊渴望愛情和家庭,一邊又糾結猶豫,反複悔婚。對他而言,婚姻就像一座巨大的城堡,他渴望進入卻總在靠近時又選擇退縮。悲慘的童年讓卡夫卡對生活和婚姻都充滿了困惑和懷疑。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7

父母的嚴苛容易造成孩子固有心态

在第6期《親愛的小課桌》中,徐敬凱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一個寒假他做了376張試卷,每天還要額外完成媽媽布置的作業。

在媽媽的雞血教育下,他的知識儲備量很多。但一個如此優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在面對上台表演的時候卻大哭地拒絕.

為什麼?因為他怕自己跳不好。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8

網圖侵删

雖然經過了幾期節目的融合,盡管他有很明顯的舞蹈優勢,但他卻依然拒絕展現自己,看着讓人十分心疼。

他怕自己做不好,過于計較輸赢,總是怕别人嘲笑,非常缺乏自信

他媽媽說自己從來不誇兒子,因為他是”别人家的孩子“,誇獎會使人得瑟。

他認為童年是不需要快樂的,小朋友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态度去對待。這樣讓人窒息的教育我不敢苟同。

正是因為媽媽這種高标準嚴要求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特别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換來的是失望和批評。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9

網圖侵删

雖然嚴厲也是一種愛,但這種愛會讓人傷痕累累,一個不能獲得媽媽認可的孩子,會成為沒有自信的孩子。

一直渴望被認可的心理,也會跟随孩子一生。長久得不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不被需要的。

即使成功如姜文,他也是一個非常不自信的人,父母的嚴格和批評隻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的好才能要求被愛,一旦自己做的不好就不值得被愛,所以這些孩子沒有自信總怕失敗。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曾發表觀點

一個人面對困難挫折時會有兩種心态,一種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對自己的考驗”,如果通不過這個測試就說明自己的能力有問題,稱為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不斷提高加強的,他們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可以帶給自己許多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得到成長,稱為成長心态。

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固定心态,而這種心理也會伴随孩子一生。很不幸,卡夫卡就是。

三次婚約三次悔婚又見異思遷的渣男卡夫卡,實在是個愛無能。因為在他看來他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得到父親的認可,所以他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夠擁有幸福,更不相信自己能夠給予他人幸福。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10

自我療愈的出口

弗洛伊德說,人除了傾向于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更多的時候人都在重複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情,而這恰恰更接近人的本質。

如果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則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童年的創傷對于每個人來說或多或少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說每個人内心深處都有創傷的存在,隻是在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化解這種創傷,讓其不再影響生活。

記得中學時老師讓我們讀《變形記》,那時候讀起來完全無感,唯一記得的便是毫無章法可言的虛無的寫作手法。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11

網圖侵删

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也就能了解為什麼他在《變形記》裡塑造的父親的形象是那麼的冷酷無情。

那些喪到極緻的金句,連太宰治看了都會流淚吧。

“我無法朝着未來前進,卻能面對未來,裹足不前,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

“我需要的是一點點鼓勵與溫柔,隻需要一點點便能助我開拓自己的路,明明如此,你卻封了這條路。"

學了心理學,才明白原來他是在通過文字給自己療愈。終其一生,卡夫卡都在治療童年的創傷,但終生都未治愈。

他說,因為我是一個年幼的孩子,在反對父親的鬥争中失敗了,但是這些年來,我一直沒有使自己離開這個戰場,雖然他仍然在那裡,一次又一次地擊敗了我。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12

認可可以遲到,但請不要缺席

孩子最重要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很多是來自父母的肯定與鼓勵,這是孩子一生的底色,也是行走一世的重要力量。

我們父母的那一代人,由于他們的生長環境的因素,導緻他們常常會持有一種固定性思維,會對孩子的努力視而不見。無論孩子做得有多好,獲得多少成績,卻總也得不到肯定和贊許。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最愛你的人每天都在否定你。姜文坦言電影裡如魚得水,不拍電影的時候回到現實面對的依然是跟十幾歲的時候一樣的困境,

人類深層次的渴望就是得到肯定和贊美,特别是至親的肯定。

《奇遇人生》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頗令人動容。

為什麼親密關系會疏離(為什麼要用恨來表達愛)13

網圖侵删

範曉萱說,有一天媽媽突然打電話對她說:”媽媽想跟你說,你真的很棒,那個時候媽媽沒有支持你,媽媽現在跟你說對不起,不知道這個鼓勵會不會來的晚了一點。”

這幾乎是母親第一次誇她,她拼命壓抑自己的激動,冷靜地跟媽媽說:“媽媽謝謝你,你給我的肯定永遠不會太晚,這對我很重要。”

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父母也沒有當着我的面誇獎過我,這可能是那個時代的特色。長大後的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普通人。沒有江湖地位,也沒有金錢名利,還體弱多病,

他們很少對我笑,我覺得他們也許是對我并不是很滿意吧。

直到有一天我聽到我的母親在别人面前滔滔不絕地誇自己的女兒,那一刻鼻子很酸眼睛很糊。

父母的認可可以遲到,但請不要缺席。媽媽的那句你真的很棒,雖然遲到了很久,但還是給予了鼓勵和力量。

父母是孩子出生以來最重要的人,來自父母的鼓勵和認可,是最好的心理營養。

心理學上有一個羅森塔爾效應,指的是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夠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這個理論同樣适用于父母對孩子。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能做到,并且加以正确地引導,孩子就能向着父母期待的方向發展。請不要吝啬給與孩子心理營養,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和認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理營養一樣重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