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餘光中先生的鄉愁

餘光中先生的鄉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18:21:08

餘光中先生的鄉愁?新華社鄭州9月9日電 題:“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餘光中先生的鄉愁?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餘光中先生的鄉愁(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1

餘光中先生的鄉愁

新華社鄭州9月9日電 題:“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

來到洛陽城,記者聽到一個“河洛郎”——台灣攝影師梁玄的尋根故事。

尋根的人很多,像梁玄這樣着迷的極少。他放棄了台灣的工作,在洛陽逗留達半年之久,每天流連于各種曆史古迹間。一度,他紮個帳篷住在周山王陵,甚至獨自在洛陽過春節,隻為體會唐詩中關于過年的描述。

“我想尋找内心的故鄉。”這名80後攝影師說,他在洛陽找到了根。腳踩漢魏故城的那一刻,他強烈意識到,自己就是血脈裡流淌着鄉愁的河洛郎。

“河洛郎”,一個承載着沉重曆史和濃濃鄉愁的稱呼。曆史上,那些因戰亂、災荒等原因從中原地區南遷的漢人,以這種稱謂宣告自己“從何處來”。直到今天,生活在中國福建和台灣等地,以及海外的客家人,仍自稱“河洛郎”。

“曆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不斷把中原腹地先進的河洛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區域。這既是種群的擴散,也是文化的衍播過程,中華文明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由此大幅提升。”河洛文化研究者徐金星說。

在洛陽市伊濱區的萬安山中,一個面積約2平方公裡的客家小鎮正在規劃建設,目标是打造根親地标和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此處,是漢魏晉洛陽故城正南之門戶——大谷關遺址所在地。

“盟津達其後,大谷通其前。”東漢名篇《二京賦》如此描述。大谷關又名太谷關,自古為南出洛陽城的交通要道。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晉元帝率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建康,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史稱“衣冠南渡”。對他們來說,出了大谷關就意味着離開了故鄉。曆史上,一批批客家先民從這裡出城,踏上漫漫遷徙之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祖籍福建、生長在台灣的梁玄北上尋根,在洛陽不僅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心安,還産生了奇妙的故地神遊之感。

“來到洛陽有一種熟悉感,好像很久以前在這裡生活過。”梁玄興奮地說,“在漢魏洛陽故城、汝陽縣雲夢山及雲夢洞中,我找到了與内心的連結,感受到腦海中的意象。”

西晉末年中原漢人南遷,涉及人口近百萬,他們大多移居在長江中下遊,也有少部分人抵達閩、粵,成為當地第一批客家先民。唐朝安史之亂,北方居民再次南下避難。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大批中原人口又遷居江南……

原洛陽市隋唐城遺址管理處處長王麗娟介紹,南遷的漢人心懷故國之思,感歎“客居”他鄉,于是催生了客家民系。

曆史上的中原人口大遷徙,産生了兩個有趣的現象:一是民間以北方故地之名命名新駐地,比如,來到閩南泉州的中原人把當地一條河起名“洛陽江”,江上所修之橋叫“洛陽橋”;二是官方用北方地名僑置州郡,比如豫州、襄陽郡等。

記者了解,在建的大谷關客家小鎮有個展廳叫“天下洛陽”,意在通過各地與洛陽有關的名字,喚起河洛郎的記憶,體驗穿越千年回到老家的感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記者了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河洛郎”從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回到洛陽、回到中原尋根谒祖。

“因為失根而來洛陽,因為找到根而不願離開。”梁玄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