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陋室銘》印象深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篇文章就是寫的和縣。
和縣地處皖東,瀕臨長江。公元前221年置曆陽縣。公元555年,南梁、北齊在此議和,遂改名和州,後來又改稱和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現有“和縣猿人”、霸王祠、天門山、陋室等曆史文化遺址列入中小學教科書。
和縣“青山綠水到江沿,土地一半是良田”的生産環境,被命名為“中國蔬菜之鄉”。全縣現有蔬菜種植面積44萬畝,年産各類優質蔬菜113萬噸,産值達23億元,素有“北壽光、南和縣”、“長江中下遊地區最大菜園子”之美譽。去年,和縣成功創建為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和縣辣椒被認定為安徽省特色農産品。
和縣山水資源豐富,坐擁天門山、雞籠山、如方山等三座曆史名山,香泉湖、半月湖、如山湖等三個風景名湖。官場不幸,文壇幸事。劉禹錫在這個小城留下了安貧樂道的逍遙。古代居住講究依山傍水,講究回歸自然,劉禹錫的“陋室”依山而被綠色環抱,院子雖小,亦稱得上有風水的宅子,是不能因房屋裡面簡陋而看輕此地的。
其實抛開《陋室銘》之外,曆史上的和縣本就是座著名的軍事重鎮,這與和縣的地理位置有關。長江進入安徽後,明顯呈由南至北走向,古代的江東就是指長江以東的蘇南等地區,江西則指長江以西的今安徽地區,并不是指現在的江西省。如果坐船從和縣順江而下,用不了多久就到了我國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
現在,和縣依托毗鄰南京的發展優勢,擁有41.6公裡長江岸線,是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前沿,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确定的重點開發區域。
過去幾十年,和縣搬了多次家。最早時候,曾經和含山縣在巢湖家裡生活了一段時間。然後一起又去蕪湖家過了一段日子,幾年後去馬鞍山家裡待了一年又回到蕪湖家裡,再又去了巢湖家裡。誰曾想,10年前巢湖又分家了,和縣再次投奔馬鞍山。
改換門庭,對于和縣來說,真的習慣了。要是哪天再被劃到南京家裡,或者合肥家裡,倒也是很不錯的。說起來也是有意思,不管是在巢湖家,還是蕪湖家,或是馬鞍山家,和縣和含山縣倒是從來沒有分開過,甚至有段時間還合并成了和含縣。
但比起含山縣,和縣的日子要好過多了,而且最近甚至有了些躺着也會赢的感覺。以至于不少和縣有識之士批評家鄉:發展不夠主動,甚至不如含山。
那麼,和縣為什麼就一定要發展得比含山縣好?含山縣都是山,剛好處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交彙處,說說是大家的後花園,就是離誰家都遠。
相比含山,和縣的位置要優越得多,占據長江北岸肥沃之地,江港資源優勢突出,如今成了馬鞍山手上的香饽饽,合肥看着都眼紅。老念叨,當初分家的時候,真得該把和縣給抱過來啊。要是和縣屬于合肥,那麼合肥才可以真正說自己“縱橫江湖”。
很多人開玩笑的說,要是當初和縣給了合肥,那合肥可是真與南京接壤了,傳言中的江蘇省合肥市可能就變成了現實。
一橋之隔的南京,照樣向和縣伸出了橄榄枝。具體我們可能不知道,今天到底有多少和縣人在南京生活和創業,不過可以計算的是,南京在和縣投了多少文教衛項目。相比之下,和縣對南京的地域認同感可能是最高的,這點上馬鞍山也無話可說。
近年,和縣先後舉辦了善厚龍蝦美食音樂節、功橋茶文化節、林海百花節、農業嘉年華等文化旅遊活動,全年接待遊客超3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3億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