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水也越來越深。層出不群的專業詞彙看似高大上,但實則是套了個華麗的外衣,空有其表。
如果不懂其中的深意,小白很容易被割了“韭菜”。今天,以一個從業7年,在互聯網深耕5年的過來人的身份,給大家解讀一些常見的互聯網“黑話”,讓你看清事物本質,少走彎路。
1、複盤
這個詞語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無論是刷短視頻還是看一些互聯網行業的文章,複盤這個詞出現的頻率算是特别高的。看似高大上,其實他和我們說的總結并無區别。
2、對标無論做哪個行業,在開例會時,我們總能聽到領導說要對标賬号、對标競争對手等。對标的官方解釋是标準化精細管理流程的一個環節。但是随着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這一詞逐漸演變為“學習”,說白了就是抄襲。
3、落地
“項目落地”、“課程落地”這樣的詞語并不陌生。落地的本意是落實在事物上,行動上,可實踐可實操的意思。但是随着這一詞的發展,落地意思變成了變相的産品宣傳。許多培訓機構打着落地的幌子,讓學員幫助他們進行推廣。
4、背書背書一詞一開始其實是銀行票據業務的專用詞,是指票據轉讓時,原持有人在票據的背面加蓋自己證明身份的印章,用來證明票據的有效性和出處。
但随着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這一詞語被引入到互聯網行業中,用來證明或聲明一件事物或一個身份的效力。
比如一些講師為了讓自己的身份更加赢得學員的認可,便會給自己貼一些标簽,添加一些行業背書,說白了就是後台的意思,我有後台我任性,我有背景我無敵。
5、私域流量
由于今年疫情的影響,上半年,線下實體行業受到重創。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私域流量一詞。這次看似高大上,其實說白了就是讓你把好友加到微信或qq,然後利用QQ群、微信群進行成交轉化。在互聯網圈有一個段子:我把你當好友,你卻把我當成“私域流量”就是在影射這個詞的真實含義。
6、用戶心智許多互聯網公司以占領用戶心智為目标。也就是說,消費者在做某件事時,會馬上聯想到自己的品牌。比如打車,我們會想到滴滴,購物會想到京東、淘寶等。
說白了就是利用一些手段讓用戶“上瘾”,通過不斷“洗腦”讓用戶養成消費習慣。
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中國互聯網,缺的就是原創和技術驅動,大部分都是對标國外的競品,依托國内的人口流量,不斷改變場景,不斷降維,然後收割用戶。
隻有真正在局内的人才會知道,所謂的“高大上”不過是“挂羊頭賣狗肉”,糊弄外行的手段而已。
你的行業内有哪些“黑話”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