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瓦拉赫效應
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
2.門坎效應
所謂門坎效應是指,一個人接受了較低層次的要求後,适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該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無壓力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3.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衆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4.刻闆效應
社會心理學認為、那種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響稱為“刻闆效應”。它是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的看法,從而産生一種刻闆印象。
5.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有時又稱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産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
6.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現在頭腦中占據優勢,從而改變了對該人或該事的一貫看法。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相對應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一般在較陌生的情況下産生影響而近因效應一般在較熟悉的情況下産生影響。
7.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視了其它的心理和行為品質。
8.蝴蝶效應
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煽動起來的小小漩渦與其他氣流彙合,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
9.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随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确表現超常。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
10.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說他畢業後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赢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
11.鲶魚效應
從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們活着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隻有一條漁船能做到帶活魚回港。後來人們發現這條船的魚槽内不過是多了一條鲶魚而已。原來當鲶魚裝入槽後,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類”後也會因緊張而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延長了壽命。這就是“鲶魚效應”。
12.海潮效應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湧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此乃海潮效應。
13.名片效應
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最後,他又抱着一線希望到一家公司應聘。在此之前,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曆史,通過了解,他發現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曆,于是他如獲珍寶,在應聘時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曆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和同情,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
14.異性效應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關部經理。她聯系頗廣,出師必勝,為公司立下赫赫戰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處奔走,卻連連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聯系不久問題便迎刃而解。公司資金周轉嚴重失靈,急需貸款,急得總經理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又是李女士風塵仆仆周旋于銀行之間,竟獲得貸款上百萬元。李女士因此備受領導器重。工資、獎金一加再加。有人試圖總結李女士成功的秘訣,發現她除了具有清醒的頭腦,敏捷的口才,豐富的知識和閱曆,接物待人靈活之外和她端莊的容貌、娴雅的儀表也有很大的關系。
15.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吓跑了。當一切恢複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喊叫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将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人們把這種衆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16.詹森效應
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借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緻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
“酸葡萄 ”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東西就說是“酸”的,是不好的。這種方法可以緩解我們的一些壓力。“甜檸檬”心理就是認為自己的檸檬就是甜的“甜檸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擺脫不掉的東西就是好的,要學會接納自己。
18.“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這一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出處。 “南風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要特别注意講究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