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奧密克戎怎麼沒有繼續變異

奧密克戎怎麼沒有繼續變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21:14:14

奧密克戎怎麼沒有繼續變異?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駐韓國、美國特約記者 張靜 王逸 環球時報記者 樊巍 胡博峰 柳玉鵬 袁藝】編者的話: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危害性正日益凸顯美國、新加坡、印度等多國的統計數據表明,兒童是現階段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率非常高的一個群體,甚至俄羅斯确診患者中有17%是兒童作為弱勢群體,兒童自身的防疫保護、确診患兒的治療和康複,都需要家長和社會共同付出努力在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國家,兒童成為重災區還引發很多社會問題比如,對新冠肺炎後遺症的擔憂正籠罩着韓國民衆目前,各國政府和相關專家都在呼籲家長應盡快讓兒童接種疫苗,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奧密克戎怎麼沒有繼續變異?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奧密克戎怎麼沒有繼續變異(為什麼奧密克戎讓兒童成重災區)1

奧密克戎怎麼沒有繼續變異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韓國、美國特約記者 張靜 王逸 環球時報記者 樊巍 胡博峰 柳玉鵬 袁藝】編者的話: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危害性正日益凸顯。美國、新加坡、印度等多國的統計數據表明,兒童是現階段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率非常高的一個群體,甚至俄羅斯确診患者中有17%是兒童。作為弱勢群體,兒童自身的防疫保護、确診患兒的治療和康複,都需要家長和社會共同付出努力。在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國家,兒童成為重災區還引發很多社會問題。比如,對新冠肺炎後遺症的擔憂正籠罩着韓國民衆。目前,各國政府和相關專家都在呼籲家長應盡快讓兒童接種疫苗。

美國多州住院兒童人數創新高

“事實上,我們對學校、學校裡的孩子和兒童護理以及老年人的關注都被忽視了,這隻是我們社會中普遍存在年齡歧視的新證據。”《紐約時報》文章近日援引馬薩諸塞大學老年病學副教授伊麗莎白·杜根的話說,病毒正威脅到年齡太小而又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随着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全國範圍内擴散,全美住院兒童的數量正在急劇增加,康涅狄格州等9個州及華盛頓特區報告的确診兒童住院人數創下新高。大量兒童需要醫院護理,這讓在一線工作的兒科傳染病醫生感到沮喪。 新奧爾良兒童醫院首席醫師馬克·克萊恩說:“我們花了兩年時間駁斥新冠肺炎對兒童‘無害’的謬論,但仍有人試圖淡化這種疾病對兒童的影響。”得克薩斯州兒童醫院病理學家吉姆表示,去年夏季德爾塔變異株肆虐期間,兒科住院人數就已超患者人數的峰值。

據俄羅斯《導報》報道,年初疫情嚴重時,莫斯科确診兒童人數劇增,從每周2000人增加到2.8萬人。俄衛生部官員2月曾宣布,該國約17%的新冠肺炎确診患者是兒童,上萬名兒童住院治療,病情嚴重的占2.3%。4月中旬,俄新西伯利亞地區先後報道幾個四五個月大的嬰兒死于新冠肺炎。俄傳染病專家、莫斯科地區臨床研究所兒科系教授梅斯基娜稱,新冠病毒對嬰兒來說是危險的,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在1歲以下的兒童中,有10.6%的病例發展為嚴重或危重病例。

在新加坡,現階段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率最高群體就是青少年,而在德爾塔變異株引發的疫情期間,感染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工作的成年人群體。目前,5歲至11歲兒童的感染率最高,其次是12歲至19歲的青少年。

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是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性導緻兒童感染數量上升,還是其他的一些因素,如兒童的新冠疫苗接種比例低、秋冬季學生在密閉空間上課容易發生聚集性傳播等。

據英國《衛報》今年3月報道,奧密克戎變異株來勢洶洶,但在美國隻有不到30%的5歲至11歲兒童接種了疫苗,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接種疫苗的比例略多于一半。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專家賴夫曼說,“我們在美國從來沒有實現足夠高的疫苗接種率,我們遠遠落後于其他國家,這讓我們非常容易受到持續高死亡率、住院率、社會破壞和經濟破壞的影響。”

後遺症恐懼,韓國家長最緊張

韓國累計新冠肺炎确診人數已超過1680萬,約占總人口的1/3。據韓國媒體報道,放松疫情管控,不僅讓大量兒童确診,也讓很多家庭加重了對新冠肺炎是否有嚴重後遺症的擔憂。韓國健康保險審查評價院4月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1615名受訪确診患者中,19.1%因後遺症有前往醫院接受治療的經曆。

韓國醫療業界的觀點是,一般而言,感染病毒後咳嗽症狀會在3周内痊愈,如果超過3周甚至8周以上,會引發身體疲勞、頭痛、尿失禁等多種并發症,應及時就醫。

韓國媒體非常關注青少年“長期新冠”的問題。奧密克戎變異株擴散後,越來越多的韓國父母在網上發帖稱“自己的子女受新冠肺炎後遺症的困擾”。家庭主婦姜某的4歲女兒确診新冠肺炎,出院後體力嚴重下降。姜某說:“女兒以前去外面玩6個小時還哭着說想多玩一會兒,現在隻要玩兩個小時就會要求回家。以前女兒很活躍,喜歡戶外活動,但現在似乎隻想待在家裡,這讓我很擔心。”

上初二的韓國中學生鄭某去年11月17日确診後,在家隔離10天,一直有輕微發燒和咽喉痛症狀。解除隔離後,鄭某失去嗅覺和味覺的症狀持續了一個月,他感覺所有的氣味“都是難聞的汽油味”,把香水拿到眼皮底下也聞不到香味。當他嗅覺逐漸恢複時,難忍的頭痛和眼壓痛又同時襲來,特别是“感覺眼珠就像要掉出來一樣”。此外,他還有經常嘔吐、體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等問題。鄭某背誦相同數量的英語單詞與染病前相比要多花1個小時。還有的家長說,孩子記不住同學的名字。

在恐慌情緒中,也有媒體希望家長們保持冷靜心态。《韓民族新聞》報道稱,關于新冠肺炎是否給兒童帶來長期和永久性損傷的可能性,還需要進一步從根源上進行研究。韓國順天鄉大學感染内科教授金铎表示,尚無報告顯示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的後遺症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但前者造成重症患者更多。一個病愈兒童的家長說:“老師反饋孩子病好後記憶力和注意力明顯下降。因為孩子當時為輕症,所以我們不太在意。但以後會怎麼樣,我們有必要更細緻地觀察。”

俄羅斯《消息報》近日援引俄兒科醫生兼免疫學家普羅季斯的話說,“任何感染新冠者都會以某種方式導緻對健康狀況的破壞,免疫系統、内分泌系統、神經系統都可能會受到影響”。但目前也有很多俄羅斯專家認為,“現在談論新冠肺炎引發的後遺症還為時過早。肺部受損嚴重的,當然需要一個恢複期”,并強調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這一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曾感染新冠病毒的國家衛生健康委赴武漢專家組成員、知名呼吸科專家王廣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于後遺症問題應科學看待,任何病得了以後,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後遺症,關鍵對于新冠的後遺症要有正确的認識。首先要明确,後遺症不是疾病本身,它是疾病帶來的後遺效應;第二,我們現在對新冠肺炎後遺症的研究其實還很少,特别是長期的後遺症,究竟是什麼樣,我們知之更少。所以現在不應盲目炒作後遺症的問題,而應理性地客觀地去研究,到底新冠肺炎的後遺症有多嚴重,可能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來給出答案。

鑒于國外一些國家老年人、兒童等弱勢群體在防疫過程中出現的教訓,王廣發建議,從現在看打疫苗還是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對防重症和防死亡确确實實起到一定作用,從這一點上來講,要積極地動員大家去接種疫苗。

日本“兒童貧困”現象加劇

很多國家非常重視兒童新冠疫苗接種的工作。如新加坡衛生部官員多次呼籲,家長應盡快給5歲以上兒童接種疫苗,以避免不幸确診後轉為重症。印尼也從去年12月開始給兒童接種新冠疫苗。

今年3月下旬印度首都一度放松防疫管控,但時隔不到一個月,新德裡政府就以确診病例不斷增多為由,恢複了在公立學校進行常規症狀篩查、體溫檢測、校園出入管控等防疫舉措。據《印度時報》報道,近日在醫院接受治療的确診患者中,約1/3是兒童。恒河醫院兒童肺科醫生古普塔認為,“與此前相比,這波疫情對兒童的影響更大”。兒科專家杜貝則說,兒童确診的臨床表現與成人不同——最初症狀往往是嘔吐,然後發燒和腹瀉,年齡稍大的孩子會出現頭痛。一些專家建議父母應提醒孩子不能放松自我保護,并建議藥監總局啟動對6歲至12歲兒童接種本土新冠疫苗的工作。

但在一些國家,兒童疫苗接種也遇到一些問題。《紐約時報》近日報道稱,美國疾控中心的研究發現,沒接種疫苗的5歲至11歲兒童更容易因為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而出現重症,導緻住院人數是接種過疫苗的同齡兒童的兩倍。該報稱,受貧困等因素影響,美國黑人兒童接種疫苗率偏低,因此更容易因感染而出現重症住院。

疫情對日本社會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它讓一些早已存在的社會問題變得更為嚴峻,如日本的“兒童貧困”問題。日本去年年底的一項全國民調顯示:30%的單親家庭有買不起食品的經曆;25%的受訪家長表示目前的生活“艱難”或“非常艱難”。《琉球新報》刊文呼籲,疫情導緻“兒童貧困”問題嚴重,政府應提高兒童補貼、減免學費,以及确保父母們不因疫情而失業。

日本政府一面對困難家庭進行資金支援,一面積極推進兒童疫苗接種。2月下旬,日本啟動對5歲至11歲兒童的疫苗接種工作,對象人群約為741萬。截至4月21日,接種第一劑疫苗的有85.4萬名兒童,接種率為11.5%;接種兩劑疫苗的有45.5萬兒童,接種率為6.1%。顯然,日本兒童的疫苗接種率不高。日媒呼籲,政府應積極宣傳和鼓勵家長讓子女接種疫苗,畢竟隻有疫苗接種率提高了,才有助于更為有效地遏制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更好地解決“兒童貧困”問題。

一位公共免疫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全球範圍看,新冠疫苗接種還是比較安全的,且很多疫苗都在升級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