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歌行是漢代樂府詩的一種形式,最初是漢代的班婕妤開創。既然以怨為題,定是心中有怨氣,以這種詩詞來抒發心中的積怨的。
歌行,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樂府詩一類,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如《長歌行》、《短歌行》、《燕歌行》、還有就是《怨歌行》,雖名稱不同,其實在形式上并無嚴格的區别。後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在漢代以後,曆朝曆代幾乎都有詩人或詞人寫出怨歌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不同朝代的怨歌行,究竟是誰寫的更好。
1、【怨歌行】——漢·班婕妤
新裂齊纨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飙奪炎熱。
棄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絕。
【解析】這首詩又叫《團扇詩》、《纨扇詩》、《怨詩》,是一首著名的宮怨詩。漢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班氏被選入宮,受漢成帝寵信,被封婕妤。後來,趙飛燕和趙合德姐妹入宮受寵後,便設計陷害班婕妤。班婕妤從此不受漢成帝的寵幸,為防有生命危險,班婕妤懇求供養太後于長信宮。于是便作這首詩以感傷自己的身世。
這首詩的内容說的是,一塊精美的絲絹,剛從織機上下來,像霜雪一般鮮明皎潔。這樣精美的絲絹,做成了團扇,非常的精緻美觀。把它藏在袖子裡,熱的時候就拿出來扇扇風,讓人非常的爽快。雖然團扇在夏季受主人寵愛,可是,随着秋天的到來,涼風吹走了炎熱,主人也就不再喜歡團扇,那時,團扇将被棄置在竹箱裡,從前與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斷絕了。
在封建王朝,帝王充盈後宮的佳麗常常常成千上萬,皇帝對她們隻是以貌取人,滿足淫樂,對誰都不可能有專一持久的愛情。所以,即使最受寵幸的嫔妃,最終也難逃色衰愛弛的悲劇命運。嫔妃制度又使後宮必然争寵相妒,互相傾軋,陰謀讒陷。
這首詩中,班婕妤借助團扇,暗示自己在宮内的命運。她被趙飛燕所讒而失寵,心裡戰戰兢兢,這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狀态。這首詩本來是班婕妤失寵後所作,而這裡卻用失寵前語氣,更顯得她早知此事已屬必然之勢,正不待奪寵之後,方始恍然醒悟。她用語非常隐微、怨怒極為幽深,千載之下,仍然不得不令人驚歎其才情,感慨其不幸。自古紅顔多薄命,玩夠了就抛棄,這是很多負心男的常用伎倆。
2、【怨歌行】——魏晉·曹植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輔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東國,泣涕常流連。
皇靈大動變,震雷風且寒。
拔樹偃秋稼,天威不可幹。
素服開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顯,成王乃哀歎。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
今日樂相樂,别後莫相忘。
【解析】曹植一生不得志,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長安,洛陽謠傳皇帝死于長安,從駕欲立曹植,因此魏明帝對曹植産生疑忌,曹植處境險惡,寫了這樣一首詩以明确自己的心志。
這首詩裡,運用了周公輔佐周成王的典故。話說,周公盡心盡意輔助周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面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啦!
纣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視,覺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發生内亂,重新恢複他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謠言,鬧得鎬京也沸沸揚揚,連召公聽了也懷疑起來。成王年紀小,不大懂事,更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
周公心裡很難過,他首先向召公披肝瀝膽地談了一次話,告訴召公,他決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
這根曹植的遭遇十分相似。
曹植在這首詩中說了,做天子的不容易,做臣下的也不容易。忠心不被理解,必然招來猜忌,你老叔我一片赤誠之心輔佐你,你小子還來猜忌你叔叔。
可見,曹植心裡有不被理解和忠而被疑的痛苦,他希望魏明帝也如成王一樣能夠感悟,寫的非常含蓄。
3、【怨歌行】——唐·李白
十五入漢宮,花顔笑春紅。
君王選玉色,侍寝金屏中。
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
甯知趙飛燕,奪寵恨無窮。
沉憂能傷人,綠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為空。
鹔鹴換美酒,舞衣罷雕龍。
寒苦不忍言,為君奏絲桐。
腸斷弦亦絕,悲心夜忡忡。
【解析】李白的這首怨歌行,要結合第一首班婕妤的怨歌行來看。他寫的就是班婕妤在宮中被進讒言,失寵的事情。班婕妤在十五六歲的豆蔻年華時,被皇帝選進了宮,皇帝很喜歡班婕妤,看着班婕妤的花容月貌,天天安排她侍寝,夜夜笙歌到天亮。這個時候,來了個趙飛燕,皇帝一看,這個馬子好正點,班婕妤,朕不需要你了,膩了。從此以後,班婕妤失寵,人生不得意,世事盡成虛空。但這些苦澀能向誰說?
這首詩十八句九十個字,寫出了西漢時期的才女班婕妤在深宮中,由得寵到失寵的命運。雖然是寫班婕妤,但李白将自己隐喻其中,表達的是自己不得志悲憤之情,深刻的說出了李白心中的不滿。有才情卻得不到重用,這是很多的詩人都有的苦悶。
4、【怨歌行】——唐·虞世南
紫殿秋風冷,雕甍白日沉。
裁纨凄斷曲,織素别離心。
掖庭羞改畫,長門不惜金。
寵移恩稍薄,情疏恨轉深。
香銷翠羽帳,弦斷鳳凰琴。
鏡前紅粉歇,階上綠苔侵。
誰言掩歌扇,翻作白頭吟。
【解析】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的兒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的弟弟。
這首詩的前兩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凄冷的秋風穿過宮殿,孤絕的落日沉下屋脊;裁剪纨素時剪出的是斷腸之曲,織出的是一顆離别之心。
其中這裡有兩個典故,一個是掖庭改畫。說的是昔日王昭君被畫師毛延壽醜化,而不得面君之事,最終被嫁到塞外和親;另一個是長門不惜金。說的是昔日陳阿嬌為挽留君心千金買賦之事。這兩個典故都表露出主人公不甘失寵的怨恨。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君主寵幸轉移,恩澤變的淺薄;導緻情意疏減,恨意加深。鏡前,昔日的紅顔不複;階上,青綠的苔藓茂盛,時光飛逝,韶華不複,又有誰知道曾經掩扇唱出的羞澀歌曲,而今化作白發蒼蒼的悲吟。
5、【怨歌行】——北周·庾信
家住金陵縣前,嫁得長安少年。
回頭望鄉淚落,不知何處天邊?
胡塵幾日應盡?漢月何時更圓?
為君能歌此曲,不覺心随斷弦!
【解析】庾信是南北朝時期詩人,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梁都城江陵,元帝被殺,梁朝覆滅,而他被迫留在長安。北周取代西魏後,他又被北周留用。在當時,金陵是南朝的國都,長安是北朝西魏和北周的京城。
庾信被迫羁留北朝,雖然受到西魏和北周的禮遇,優居高位,但故國之思和鄉關之念卻時時折磨着他的心靈,使他痛苦不堪。這首詩詩就是借女子自傷遠嫁,來抒寫自己内心的苦悶和對南方故園的思念之情。
6、【怨歌行】——南北朝·蕭綱
十五頗有餘,日照杏梁初。
蛾眉本多嫉,掩鼻特成虛。
持此傾城貌,翻為不肖軀。
秋風吹海水,寒霜依玉除。
月光臨戶駛,荷花依浪舒。
望檐悲雙翼,窺沼泣前魚。
苔生履處沒,草合行人疏。
裂纨傷不盡,歸骨恨難祛。
早知長信别,不避後園輿。
【解析】蕭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梁武帝第三個兒子,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後來也死于侯景之手。
這首詩是蕭綱拟作班婕妤的詩作而寫。他起筆寫了班婕妤美好的年華和美麗的容貌。這樣的容貌,本該得到理想的愛情、美滿的婚姻。可是由于别人的嫉妒遠離了君王,落得個兩淚漣漣。
這首詩終,通過秋風、海水、寒霜、玉,用眼前景物折射出了班婕妤冰涼孤獨的内心世界,接着以庭院荒蕪暗示她被遺棄的命運。最後點明了傷不盡,恨難祛的主題。這樣一首詩,由過去寫到現在,由理想的美好寫到現實的不幸,由風霜起聯想到自身悲苦,在荒蕪處看到命運無情,把女性特有的哀怨悲傷表現得深情婉轉,跌宕有緻。
如此看來,蕭綱這首詠班婕妤之作确有過人之處,其摹寫婕妤的凄涼處境之細緻深婉,足可與其它同題之作媲美。畢竟是當過皇帝的人,沒兩把刷子怎麼以上率下。
7、【怨歌行】——南北朝·江淹
纨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
畫作秦王女,乘鸾向煙霧。
彩色世所重,雖新不代故。
竊悲涼風至,吹我玉階樹。
君子恩未畢,零落委中路。
【解析】這首詩詩又名《效班婕妤詠扇》,是江淹詠歎班婕妤的詩作。江淹是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曆經三朝,他少年的時候孤貧好學,六歲能詩。文章寫的很好,十三歲父親死了。二十歲左右在新安王劉子鸾幕下任職,開始其政治生涯,齊高帝聞其才高,召授尚書駕部郎,骠騎參軍事;明帝時為禦史中丞,先後彈劾中書令謝朏等人;武帝時任骠騎将軍兼尚書左丞,曆仕南朝宋、齊、梁三代。
在這首詩中,江淹引用了秦穆公女弄玉的典故,傳說春秋時秦有蕭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仰慕他,穆公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史善就教弄玉姑娘學吹箫。白天吹,晚上還吹,最後,鳳凰飛到他家,穆公為作就搭建了一個鳳凰台,有一天,史善和弄玉都乘着鳳凰升天而去。
漢魏六朝,纨扇流行。在江淹一生所經曆的宋、齊、梁三朝,離開西漢時代已有四百多年。此時的纨扇,即團扇、宮扇、合歡扇,已成為一種工藝品。纨扇的種類很多,有羅扇、絹扇、碧紗扇、蟬翼扇之分;纨扇的形态,也有了圓形、長圓形、六角形、葵花形、海棠形、梅花形等。
這首詩中的“畫作秦王女,乘鸾向煙霧”一句,一方面反映了在六朝時期,制扇匠人已在扇面上繪畫出各種彩色的人物、花鳥、魚蟲、山水;另一方面,是隐喻身為漢成帝婕妤的班妃命運,遠不如秦王之女弄玉,可以與心上人蕭史一起升天成仙。江淹把團扇的命運喻為漢宮一代紅顔班婕妤的命運,不能不使人扼腕長歎。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更多内容,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