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又稱“評點”,是一種簡短的評析或評注性文字。“闡釋”,即闡述和解釋說明(闡:指把深刻的含義或深奧的道理講明白)。将它們引入《申論》試題,便形成了“申論分析題”中兩種性質各異的新題型,即“點評”題和“闡釋”題。
“點評”題
一、概念與分類
申論中的“點評”題,是指讓考生就“給定資料”中的某一事件、現象或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依據針對對象的不同,“點評”題可分為以下兩個小類:一是對事件或現象的點評;二是對問題的點評。
二、解題思路
1.對事件或現象的點評
針對某一社會事件或社會現象的點評,應該是一種“據事述理,由點到面”的點評。其解題思路,大緻可分四步走,即:
第一步:“簡述事實”,即以簡潔的語言将事件或現象概述出來,以作為生發評論的根基和依據。然後才好“據事述理”進入第二步。
第二步“個案評析”,即針對這一“事實”作分析評價。
第三步“社會問題分析”,是對第二步的引申,即透過“個案”看社會,“由點到面”、“由小見大”地分析評論,以突出“點評”的社會意義。
第四步“提出對策”,是第三步的自然延伸,既已擺出了“社會問題”,就應該提出救治措施。不過,這裡的“對策”,有别于申論“對策題”,無需擺列一串,隻需簡要地說明最關鍵的對策即可。
例如,2007年山東省《申論》試卷第二大題第2小題:
給定資料表明:“個人網絡募捐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請根據給定資籵二所提供的案例,對西南大學女生陳某網上“賣身救母”風波作出點評。
“賣身救母”風波的大緻情節是:2005年9月15日,西南大學文學院女生陳某,以“賣身救母”的網名發帖子,為身患肝病、生命垂危、需要做第二次肝移植手術的母親呼救求援。陳某在求助信的結尾寫道:“我多麼希望有好心人能救救我媽媽!我甯願賣掉我自己!”帖子發出後,該女生的個人賬号很快收到各地網友10餘萬元的捐款。
但不久有人發帖子指責陳某有欺騙行為,稱陳某的母親為檢察院職工,享受醫保照顧,而且接受了檢察院職工的捐助。該帖子發出後,引發了網友們的憤怒與聲讨。
依據上述“解題思路”,按“四步走”的步法,我們便可較為輕松地運思出以下“點評”:西南大學女生陳某網上“賣身救母”風波,一度為社會所關注。人們在紛紛解囊相助之後,卻發現陳某隐瞞了部分事實,又紛紛對其進行“讨伐”。(按:簡述事實)
陳某救母心切,為博取更多人的同情和幫助,有選擇地公布求助信息,固然可以理解,但是,陳某的行為違背了求助信息全面、真實這一基本要求,影響了救助人的知情權,傷害了救助人扶危濟困的高尚感情;(按:個案評析)這一風波,讓人們再次無法回避網絡募捐所面臨的突出矛盾。
由于網絡所固有的隐匿性、不确定性、虛拟性等先天不足,它作為一個新的“慈善平台”在力舉救助之功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的弊端,如發布虛假信息、隐瞞關鍵情節、網上欺詐以及冒名詐騙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問題,嚴重傷害了救助人,破壞了網絡募捐的公信力。
(按:社會問題分析)因此,亟須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盡快建立健全網絡募捐的法律法規,完善網絡募捐的捐助體系,加強對網絡募捐的監督管理。(按:提出對策)
2.對問題的點評
針對某種社會問題的點評,應該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慣常思路,将“點評”分解為以下三個層次:
擺出問題一一分析原因一提出對策例如,2008年山東省《申論》試卷第三題:
就給定資料5-8中所反映的感恩意識匮乏問題進行評點。
參考答案:
感恩意識匮乏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以高校學生群體而言,承受着父母、社會、國家的養育之恩,有人卻渾然不覺,甚至心安理得,許多受到學校與社會救助的學生畢業後甩手就走,令師長深感痛心。(以上擺出問題:感恩意識匮乏)中國人所固有的“恩德觀念”,是一種極優良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遺憾的是竟為當代教育所忘卻,中小學生不懂不曉,高校學生也茫然無知。
由于高考與就業的壓力,情商教育、感恩教育在現行教育中一直缺乏應有的位置,教育的功利性導緻學生孽生出“人人為我,我也為我”的極端自私心理。(以上分析原因:教育弊端)華東師大校長對入校學生作出“懷着一顆感恩的心”的善意提醒(見給定資料),表明學校在情商教育上的意識覺醒和責任回歸,它啟示我們,當前對貧困學生的教育扶助,應變單純經濟扶助為經濟與心靈扶助并重。
為此,學校要建立完善的情商教育體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為受助學生搭建感恩與回報的平台,引導他們增強社會責任感,并教育所有學生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正确觀念。(以上提出對策:加強感恩教育,改變扶助方式)
“闡釋”題
一、概念與分類
申論中的“闡釋”題,是指讓考生說明“給定資料”中某些精辟的語句所隐含的基.本.觀.點.或深刻含義。依其内容的差異,“闡釋”題又可劃分兩個小類:其一,“觀點”闡釋;其二,“含義”闡釋。
二、解題思路
1.“觀點”闡釋
例如,2008年國考《申論》試卷第三大題第1小題
給定資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長的話:“美國人把擱淺的鲸魚推入大海,這值得贊揚;鲸魚被非洲難民捕食,這也應贊揚,因為它救活了一群人。”請說明這表達了G所長怎樣的觀點。:
對于這類問題的解答,必須聯系整個“給定資料”去思考兩個問題:(1)其觀點“是什麼”;(2)“為什麼”提出這個觀點。也就是說,解題時宜分兩步走,即:
說明“觀點”——陳述理由
比如上列試題,整個“給定資料”是有關“怒江開發”問題的争議,那麼我們便可确認,G所長是依據國情支持怒江開發的觀點,因而可寫成下列答案:
G所長主張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對待,聯系資料中圍繞怒江開發産生的争議,這是以國情為依據支持怒江開發的觀點。(按:說明“觀點”)由于國情不同,發達國家居民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和精神滿足,欠發達國家的居民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
因此對鲸魚乃至水電開發問題,分别采取環保或生存優先标準,兩種選擇都是從國情出發,符合各自的客觀需要,都是無可厚非的。怒江地區是全國最貧困最落後的地區之一,亟須開發水資源,然後發展下遊産業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與文明進步。(按:陳述理由)
2.“含義”闡釋
例如,2010年國考《申論》A卷第一題第2小題:
請結合給定資料中的具體事例,談談你對“海洋的污染将毀滅魚兒的家園,但讓人類不寒而栗的毀滅絕非僅此而已”這句話的理解。
理解與闡釋某一精辟語句的深刻含義,有一個“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首先應從語意分析入手,“咬文嚼字”,深入理解與剖析隐藏于文字背後的豐厚内涵;然後提升到理性高度,去開掘、提取某種規律性認識。概括起來,即為下列步驟:
剖析“文字内涵”——提取“理性認識”比如上列例題:“毀滅魚兒的家園”,系指海洋生态遭到破壞,這是淺層危害;“毀滅絕非僅此”,是說自然災害增多,危及人類生命安全,這是深層危害。何以造成如此局面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則必須上升到理性高度,去追問人們的“發展理念”了。将以上運思過程梳理出來,便可寫成以下答案:
人類對海洋的污染,不僅破壞了海洋生态,導緻水質惡化,讓野生動植物減少甚至絕迹;更為嚴重的是,這種污染可能導緻海洋生态環境自我調節能力受損,自然資源減少,自然災害增多,甚至導緻疫病發生,威脅人類的健康與生命安全。(按:剖析“文字内涵”)由此可見,發展理念的偏差,比眼前暫時的環境損失更可怕,如不及時糾正,必将危及人類自身生存。(按:提取“理性認識”)
“點評”與“闡釋”的區别
“點評”與“闡釋”,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試題,無論從表達形式還是從表達内容上看,兩者都有各自獨異的特點。
首先,從表達方式看:
“點評”,是一種分析評論性文字,所運用的表達方式是“議論”;
“闡釋”,是一種解釋說明性文字,所運用的表達方式是“說明”。
其次,從内容性質看:
“點評”,具有極明顯的“主觀性”特點,它是作者所發表的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闡釋”,具有極明顯的“客觀性”特點,它是對資料内容精神實質的再現,隻能解釋說明其本來意義,不能對原文的觀點作任何的主觀性評價,也就是說不能摻入作者自己的觀點。
故而,兩者有着本質的不同,寫作時不可混為一談。
文| 韓大偉 ,來源:申論荟公衆号,侵删
歡迎關注@申論荟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張申論定乾坤。申論荟,會申論,讓申論考試不再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