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怪旅泊
一
差強人意這個成語,在我的高中時代是一個夢魇。語文老師把它作為重點劃出,天天提醒,無論什麼考,都要寫進試卷中。
因為它太容易出錯,大部分人都望文生義,以為它的意思是:使人不滿意。
做題做到吐,最終形成了條件反射,什麼都可以忘記,隻有它絕不會搞錯。
它真正的意思是,勉強使人滿意。是個勉強的褒義詞,絕非貶義。
這就完了嗎?
走到社會上,倒沒多少人喜歡用這個成語。但浪迹在網絡上,發現對它望文生義的人太多了。
有些作家也會出錯。句子往往是:XX在這件事上表現很失望,差強人意……
前後語境明顯,如果把差強人意解釋成:勉強使人滿意。那前面就沒必要說很失望。
作家自然是當成“不滿意”來使用這個成語的。
我發現越是自稱作家的,越容易把這個詞用錯。以緻于我懷疑教材中的“差強人意”是不是被更改過。
上一代的教育裡,差強人意可能不是這個意思。因為我的學生時代,老師着重指出,稍微聽點課的學渣都知道意思,以文為生的作家怎麼會用錯呢。
當然這隻是一個沒有任何實證的猜測。
二
第二個問題是,每當去糾正這個錯誤,會得到嘲諷,認為你在炫耀知識。
這樣的回複想來不陌生:好了,知道了,就你聰明。
我時有糾正,被人定義為我很杠。
學習知識當然不是為了炫耀。我覺得最無辜的一點是,我甚至是謙卑的好心。比如許多自稱熱愛文學的女生經常轉用泰戈爾的詩《生如夏花》,說寫得太好了,生活迷茫時鼓舞了我。
我提醒,這首長詩不是泰戈爾寫的。他隻寫了一句。
這首錯詩被轉得太多次,以緻于公認是他的。可是這樣的錯誤要一直存在嗎?
明智的人應該沉默。我深以為然。但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有時很荒謬。
很多時候,知道的人不說話,不知道的人更喜歡把錯誤分享出去,一傳十,十傳百。
有一天,你會發現錯誤的東西反變成了正确。
這是什麼感覺呢。
有人就提議,差強人意因為多數人都以為是“不滿意”,是時候進行更改。
而這樣的例子一直存在。
三
漢語在發展過程中,總是不斷變化。
我通過漢語的一些改變得出結論:沒有絕對的正确和錯誤,錯誤和正确時常切換。
漢語常把大衆用錯的詞,直接修正。理由是服從多數。
比如空穴來風,從“有根據的傳言”變成了“沒有根據的傳言”。意思相反。
差強人意也正在此邊緣。如果大多數人都認為差強人意是“不滿意”的意思,為照顧多數,修改詞義。
那麼你堅持的正确就失去了意義。
任何語言都是變化發展的,漢字從甲骨文到如今的簡體字,如果沒有任何變化才是匪夷所思。
究竟怎樣變才恰當好處呢。
網上一提到漢字,論點諸多。對于生僻字,多數人不怎麼喜歡,用到幾率少。同樣是不怎麼用的,一直有人支持恢複繁體字。
在有的人看來,簡化字失去了原意,實在差強人意。哦,成語用錯了。不得不說,差強人意用在這樣的句子裡看起來特别順眼。
它之所以望文生義,也是因為字的觀感産生了些許變化。“差”這個字一看就不怎麼樣,很難往好了想。
語言的變化并不掌握在我這樣的普通個體中。你永遠無法猜測,你學的東西哪天就不對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