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季報披露完畢,國有大行作為行業領頭羊通過數據呈現出諸多變化,也給市場提供了全年預期的參考。
從整體盈利情況來看,前三季度國有六大行均保持了正向增長,歸母淨利潤突破萬億,同期資産規模維持小幅增長,合計金額163萬億元左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各行信貸投放力度不弱,但因為貸款利率下行、存款定期化等趨勢影響,各行淨息差進一步收窄,營業收入增速回落,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在三季度甚至出現營收同比負增長。
資産質量方面,各大行前三季度整體保持了不良率邊際下降趨勢,撥備覆蓋率仍處于高位但較年中有所回落,對淨利潤的反哺作用持續。從各行動作來看,雖然資本充足率較年中有所改善,未雨綢缪的資本補充計劃正在頻繁進行當中。
2022年僅剩2個月時間,市場普遍試圖透過三季報的關注全年趨勢。國信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劍團隊預測,預計在穩增長政策下,上市銀行資産增速會有所回升,但考慮到淨息差繼續承壓,資産規模對淨利潤增長的貢獻有限。
六大行9個月賺了1萬億
從三季報數據來看,六家國有大行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增速普遍不高,同比增長5%以上的隻有郵儲銀行(7.79%)和交通銀行(5.05%),“宇宙行”工商銀行甚至出現小幅負增長。具體看各季度表現,三季度是主要拖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單季營收增速分别為-8.26%、-6.49%、-1.08%。
但盡管如此,六大行的賺錢能力依然強勁,1~9月合計盈利超過萬億,達到1.03萬億元。其中,工商銀行以2658.22億元歸母淨利潤繼續領跑,建設銀行歸母淨利潤2472.82億元緊随其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前三季度分别盈利1975.05億元、1730.81億元、738.49億元、678.83億元。
其中,郵儲銀行盈利增速尤為亮眼,歸母淨利潤前三季度實現14.48%的增長,成為唯一實現盈利兩位數增長的大行,其餘5家大行歸母淨利潤增速普遍保持在5%~6%之間,與行業平均水平一緻。
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銀行業的趨勢。盡管42家上市銀行除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西安銀行外均實現了歸母淨利潤正增長,其中有20家銀行實現兩位數增速,但營收增速超過10%的銀行隻有17家,其中包括營收負增長的銀行7家。
據國信證券測算,前三季度銀行業平均營收增速較中報回落2.1個百分點,歸母淨利潤增速則較中報提升了0.5個百分點。
具體看盈利支撐,生息資産歸規模的增長是主要因素。截至今年9月30日,六家國有大行總體資産規模已經達到162.53萬億元,規模增速除農業銀行達到16.37%外其餘5家銀行均在15%以下,但較上半年已有明顯提速,信貸投放增加效應顯現。
具體來看,工商銀行總資産逼近40萬億約為39.55萬億元,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總資産也在30萬億元以上,分别約為34.30萬億元、33.83萬億元,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資産規模分别為28.64萬億元、13.52萬億元、12.69萬億元。
增利不增收背後
據王劍團隊分析,銀行營收增速回落主要是繼續受到淨息差拖累。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六大行中除中國銀行外,其餘5家淨息差較去年同期下滑,其中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分别同比下降0.35和0.33個百分點至1.96%、2.23%,交通銀行淨息差水平在大行中繼續“墊底”,前三季度較去年同期下滑0.05個百分點,降至1.5%。
利率下行和存款定期化趨勢是銀行淨息差持續承壓的主要原因。建設銀行在三季報中透露,該行淨息差同比下降0.07個百分點,主要是貸款收益率受降息等因素影響持續下降,而存款成本有所上升。
交通銀行則解釋得更為詳細,即在資産端主要受LPR下調、持續讓利實體經濟等因素影響;負債端則是受居民及企業投資和消費意願下滑影響,存款定期化趨勢明顯,“存款成本率呈現一定程度的剛性”。
今年以來,為減少企業和居民負擔,1年期和5年期及以上LPR分别經曆了2次、3次下調,前者從3.8%降至3.65%,後者從4.65%降至4.3%。加上央行對新增首套房貸利率下限多次下調,作為銀行低風險、高收益的優質資産——住房按揭貸款的收益率不斷下行。盡管存款利率市場化機制的建立為行業調整負債成本提供了空間,但短時間難以抵消資産端影響。
除了利息收入,非息收入也是前三季度拖累營收的重要因素。雖然中收在各行中占比遠低于利息收入,但近年來各行加大财富管理業務布局的傾向明顯,尤其在淨息差承壓背景下一度成為重要業績支撐。但今年以來股債市場波動較大、時間較長,對居民投資理财情緒形成一定幹擾,疊加減費讓利等影響,各行中收貢獻波動較大。
從财報數據來看,六大行前三季度的利息淨收入占比普遍較年中有所提升,同期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占比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那麼,是什麼支撐行業盈利?王劍團隊分析,資産質量邊際改善背景下,撥備反哺是銀行整體利潤增長保持穩定的主要因素。截至三季度末,六大行中除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撥備覆蓋率繼續增長外,其他4家大行較年中普遍出現回落,其中撥備率處于最高位的郵儲銀行降幅最大,從年中的409.25%降至404.47%。
資本充足率方面,除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外,各行前三季度資本充足率均有提升,核心一級資本普遍改善。不過近期大行為拓展業務“補血”的動作頻繁,比如在發布三季報的同時,郵儲銀行宣布拟通過定增募資不超過人民币450億元,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将全部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工商銀行則在8月發行400億元二級資本債後,10月又獲批發行不超過200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10月28日董事會剛剛審議通過發行不超過1300 億元永續債, 用于補充其他一級資本。
資産質量改善但憂慮仍在
具體看各大行資産質量,交通銀行不良貸款金額較年中減少約13億元,不良率從1.46%降至1.41%。其他5家大行不良貸款則小幅增加,總體增加規模約為191億元,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不良率均有回落,其餘2家則與年中持平。
自去年下半年地産行業資金鍊收緊之後,市場對銀行基本面的一大擔憂便是相關資産的安全性。不過從年内表現來看,整體趨勢好于預期。
不過王劍提示,雖然上市銀行存量不良繼續出清,但從邊際生成角度考慮,在房地産風險持續暴露及宏觀經濟壓力之下,預計全年行業資産質量仍然承壓,全年行業不良生成率還會上升。但他同時強調,銀行當前撥備覆蓋率、撥貸比處于近幾年高位,通過撥備反哺利潤的空間仍然存在。
相比資産質量帶來的盈利威脅,淨息差壓力可能更讓市場擔憂,機構普遍分析,當前乃至2023年初貸款都有較大的重定價壓力。“受LPR下降後貸款重定價、信貸需求偏弱、讓利實體和存款成本剛性等因素影響,預計今年全年淨息差降幅将走闊,拖累收入和淨利潤增長。”王劍分析。
不過在穩增長政策支持下,機構普遍對銀行的資産擴張速度期待較高,這對淨息差收窄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能夠形成一定抵消。華泰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沈娟認為,政策性金融工具驅動2022年銀行資産增速保持較高水平,而且低基數效應下,财富管理收入或有所修複,驅動中收平穩增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