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陽熱體質怎麼調

陽熱體質怎麼調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11 01:21:24

陽熱體質怎麼調?【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三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陽熱體質怎麼調?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陽熱體質怎麼調(陽熱之氣重對身體有什麼危害)1

陽熱體質怎麼調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三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接前文)我們再往後看,“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麤這個字就是三個鹿,梅花鹿的鹿,三個鹿合到一起就是麤,粗大粗的意思,這是古代的一個字,但是現在的書上都不印上這個字了。喘麤就是喘息、呼吸聲非常粗。“為之俛仰”,俛仰指的就是身體前後擺動,前俯後仰的狀況。(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張景嶽在《類經·陰陽類》裡邊注解為:“陽實于胸則喘促不得卧,故為俛仰。”就是說陽氣太多了,陽熱之氣太多,聚在胸中,這就是一種熱盛的病,熱盛在胸中,喘氣也非常粗,你把手探過去之後放到鼻子旁邊,你會感覺到喘出來的氣還特别熱,這就是肺熱這種情況,這時候怎麼辦?這時候人體就是前俯後仰,他就躺不下去了。我們在臨床上也會遇到這樣的患者,尤其是哮喘類的患者,他晚上就是喘息不得卧,就是躺不下去。

再往下看,“汗不出而熱”。汗出不來,因為皮膚跟肺也是相通的,叫做肺主皮毛。皮膚出不來汗,說明肺裡邊熱就透不出來,他身體肯定熱。你看小朋友一發燒,尤其是發高燒的時候,他出不出汗?不出。尤其是得了傷寒,得了外感,寒氣閉塞了毛孔,閉塞了腠理之後汗出不來,憋在身體裡邊就發熱。這時候用什麼什麼方法?用《傷寒論》的一個方子叫麻杏石甘湯。(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麻杏石甘湯一吃之後,小朋友的汗往外一出一透,肺熱就清掉了,他的體溫立刻就降下來了。所以古人問問題的時候,就是問病況的時候經常問出汗還是不出汗。“一問頭身二問汗”。汗挺重要的。要是出汗就不能用麻黃類的,要用桂枝湯。要是不出汗就得用麻黃,給他宣肺透熱,讓汗表出來,這就是中醫的一個思路。

“齒幹,以煩冤”。煩冤的冤就是有冤情的冤。上面一個寶蓋頭,底下一個兔子的兔,寶蓋頭沒有這個點。《太素》把這個冤字寫作一個豎心旁,一個免,也做念冤。這個悗和剛才我說的這個冤是通用的。煩冤指的是心裡邊煩悶、滿悶的意思。《素問釋意》裡邊注解為:“君相翻騰,神明内擾,故煩冤。”煩冤與高熱、發熱、不汗出、牙齒幹燥并見,這三個症狀一起出現的話,這就屬于熱盛傷津。熱盛傷津,陰液枯竭幹涸就會出現這症狀。這些症狀現在臨床多不多見?其實也有,但是沒有那麼多見了。其實我們要是客觀的說,古代的醫療條件畢竟不如現代好,有很多疾病确實是治起來沒有那麼快。我打一個最簡單的比方,就像古代要如果是大失血的話,這人一下失去了四百毫升,甚至是六七百毫升的時候,怎麼辦?那确實就是不好治,失血性休克,這就是出現了少陰證了,“脈微細,但欲寐。”這就是屬于休克的表現。古人,比如張仲景那個年代他沒法輸液,無法迅速的補充身體的液體,血壓掉的非常快,血容量也下降了,古人也沒有輸血的方法,他隻能用四逆湯,熬好四逆湯趕緊喝上,喝上之後補充體液,讓心髒在強勁起來,讓血壓再升上來,他隻能用這種方法。

所以《傷寒論》裡邊的少陰病、厥陰病篇有很多患者的症狀跟現在的急診科的一些疾病的表現就非常像,其實就是救急的。在古代沒有靜脈通路,所以人一旦失血或者失液,腹瀉,一天腹瀉好多次,拉的水樣便,也容易造成電解質不平衡,也容易導緻脫水,人一脫水之後就容易引起低血壓,也容易引起休克。這些問題在現在都不是問題,為什麼?現在隻要一開通靜脈通路,補上液體,補上生理鹽水,補上營養液,這些都不是事。但是在古代有可能引起休克,進而搶救不及時,有一些老年人身體弱的人可能就去世,所以就是出現死證。所以咱們現在學中醫一定不能排斥現代醫學,其實現在醫學有很多方法都是非常好的,都能夠救人于水火之間的,救人疾病。所以不能特别武斷的去排斥,這是我剛才講的這個醫學上。

我們再看,“高熱無汗,齒幹”,還有就是牙齒幹,還有煩冤,心裡邊特别煩,而且熱,煩悶,這三個症狀合在一起,其實就是肺熱耗傷陰液,導緻幹涸的症狀就會出來。這種症狀一出來之後怎麼樣?“腹滿,死”。就是如果出現腹滿脹氣的狀況,這個人就不好治,就個死證。《素問注證發微·卷一》裡邊注解為:“蓋熱極則能成脹。”就是熱要是重了的話就能演化腹脹、胃脹,就所謂的腹滿。《素問吳注·卷二》裡邊注解為:“豈若其人腹滿,則為陽邪作實,内存外皆為陽邪是為陰厥,故死。”就是陽邪成了實證,身體内外被陽邪所霸占,陰氣厥,陽邪有一個特點,就是耗傷陰液體。一旦耗傷陰液之後,陰氣不足,就容易死亡。《素問集注·卷二》裡邊講:“腹滿,中焦之生氣絕矣,此陽熱偏勝之死證。”《素問集注》也是這麼注解的。《素問釋意》裡邊注解:“腹滿則邪氣入髒,故死。”就是說陽邪入了内髒,因此也是死症。《素問直解》裡邊注解為:“腹滿土氣内絕,故死。”土氣指的就是脾胃之氣,也叫做中氣,中氣一絕之後這人也是死證。

所以說這個古今的這些注家,從各自的角度去出發,注解的,其實就是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陽邪盛極進入内髒,陽邪的過盛導緻中焦脾土之氣,也就是中氣衰竭,陽邪也導緻暈厥,這三方面都會導緻出現死證,其實從煩冤齒幹,汗不出而熱,這幾個症狀來看,這就是所謂的陽盛傷陰,陰氣耗竭,而導緻中焦土氣,也就是脾胃之氣衰弱,因此腹脹,胃氣衰竭而死,這就是陽盛導緻中焦脾胃之氣衰竭而死亡這樣一個表現。

我們知道中焦脾胃之氣極其重要,那麼陽勝導緻中焦脾胃之氣衰竭,這個人會死亡。後面陰勝之後,導緻中焦脾胃之氣衰竭,也是出現腹滿死這種症狀,也會出現腹脹滿,人體出現死亡這種情況,所以中焦脾胃之氣非常重要。(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黃帝内經》其實好多篇章,事事處處的都在滲透這種思想就是保胃氣,保中焦,保中氣這樣一個思想,但是《黃帝内經》對于中氣這個詞兒沒有過多的進行定義。但是從這個前後文來看,中焦之氣非常非常重要,《黃帝内經》整個篇章處處都在維護着,都在強調的這個中焦脾土,還有中氣的這種作用。(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三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