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地開墒:
1.整地:耕地深度40厘米以内,不允許超過40厘米,翻犁做到土細,整地做到無雜草(備注:翻犁過深肥土被翻下、瘦土翻上,魔芋長在沒有養分的土壤上,不能正常生長)。
2.開墒:順地的坡向開墒,墒與墒之間的溝的深度不低于30厘米,确保雨季的雨水正常排出,做到墒面平整和溝暢通無阻,溝内無聚水、聚泥沙現象(備注:順坡向開墒,有利于排水)。
3.墒面寬度:
(1)大号二芋、一級、二級、三級子芋墒面寬度可采用1.2米;
(2)特級子芋、大号二芋、一号二芋、二号二芋、三号二芋墒面寬度可采用1.5米(備注:種子規格決定墒面寬度,墒面過寬,雨季容易造成墒面聚水,增加發病機率,過轍不利于魔芋根系生長)。
二.播種方式:調溝播種或打塘播種(簡稱:調播或塘播),單行或雙行(行數過多嚴重影響通風、透光、透氣及光合作用,導緻發病率增高)。
三.株、行距:
1.大号二芋可采用單行或雙行,1.2米墒單行種植的株距為40-50厘米;1.5米墒雙行種植的株行距為45-50厘米×40厘米。
2.特級子芋采用1.5米墒雙行種植,株行距為45-50厘米×40厘米。
3.一級、二級、三級子芋采用1.2米墒雙行種植,株行距為:一級、二級子芋45厘米×30厘米;三級子芋為:40厘米×30厘米。
4.一号二芋、二号二芋、三号二芋采用1.5米墒雙行種植,株行距為:一号、二号二芋50厘米×40厘米;三号二芋45厘米×40厘米(備注:株行距過小會影響通風、透氣和光合作用,導緻第二年發病率高,提前倒苗,商品芋産量低,子芋質量差,虧本;過大種植株數少,通風、光合作用好,但是商品芋産量不高,畝産值低,利潤薄)
四.調溝、打塘、蓋土的深度:
1.調溝深度:10厘米。
2.打塘深度:15-20厘米。
3.蓋土深度:子芋8-10厘米,二芋10-12厘米。
五.種植方法及順序(重要的科技環節):溝、塘(調、打)好後——先撒生石灰——其次放有機肥——再次放種子——最後蓋土。
六.追肥:适時追肥,采用環狀施肥,肥料要離魔芋莖稈5-10厘米,切勿施在莖稈、葉片上。第一年魔芋出苗到10-20%(5月下旬-6月上旬)時,要及時追第一次肥,施肥量70—80公斤/畝。第二次追肥時間6月下旬-7月上旬,施肥量50—40公斤/畝。追肥後如有覆蓋物,覆蓋物蓋的厚度确保10厘米以上,如無覆蓋物需從溝裡提土覆蓋1-2厘米。第二年,待苕子大花期時,用月無綜(草胺麟)噴殺雜草和苕子,待魔芋出苗三分之二時一次性追(撒施)足魔芋專用肥160—200公斤/畝(備注:追肥過早,導緻肥效降低或過期;過晚影響正常生長,影響膨大倍數,影響産量、産值,減少收入)。
七.除草:掌握最佳除草時機适時除草,農藥除草草的深度不超過5厘米、噴藥選擇天氣晴朗的早晚最佳,人工除草草的深度不超過10厘米最佳(備注:除草适時,魔芋生長良好,膨大倍數高;除草過時,用藥量增大,效果差,對魔芋損傷大,甚至産生藥害;如草太深,形成魔芋和雜草争奪陽光,造成光合作用不夠、魔芋莖稈隻長高,不長粗)。
八.病蟲害防治:
1.選擇好、曬好、保管好種子病害就可以控制了60%。
2.科學、科技開墒、種植,适時追肥、除草等中耕管理到位就可以控制了3%。
3.用生石灰消毒、殺菌就控制了3%。
4.加之有人的努力、天幫忙就可以控制了34%。
備注:1-3做不到位,用什麼藥都無濟于事。
九.管護工作:
1.日常看守管護:要求做到無大小牲畜進地踏踩、與生産管理無關人員進地即可。
2.采挖時節看守管護:确保無偷盜行為發生。
十.個人總結:
1.客觀因素:魔芋最大的風險就是冰雹、連續10天以上的下雨天氣(澇災)、9月、10月期間的冷凍天氣(霜)。
2.主觀因素:
(1)種子是基礎,決定出苗、發病率的高低,所有種子要求達到無疤無痕、且表面光滑。。
(2)地塊的土壤是前提(土層深厚、肥沃、酥松、吸、排水性能好的土壤),決定膨大倍數、發病率。
(3)種植方式方法是核心,科學、科技的種植方式方法成本低、生長良好、發病率低、商品率高、效益好。
(4)中耕管理是關鍵,适時中耕管理(施肥、除草)到位是确保出苗率高、生長良好、發病率低、膨大倍數大、質量好、産量高、産值高、效益好的關鍵環節。
備注:以上僅僅是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